日本称霸东亚的野心由来已久,无论是唐朝时期的白江口之战,还是明朝万历援朝战争,都说明日本有问鼎东亚秩序主导权的图谋。
20世纪30年代末,日本国内的法西斯浪潮越来越高,由军部控制的日本政府也加快了其侵略扩张的图谋。侵华战争两年后,中国国内有限的军事力量以及战争潜力基本被消耗殆尽,被逼退守西南一隅,这时候,在东亚地区阻挡日本的只剩下北方的苏联以及南方的英美等国。就军事力量的对比而言,日本自然不可能战胜美苏中的任何一个国家,日本也无意与两国同时开战,但是日本必须选择一个方向进行侵略扩张,才能达到以战养战、转移国内矛盾的目的。日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选择谁当自己的对手,而这也将影响日本的命运走向。
日本的战略矛盾:南进还是北进?
所谓北进,就是向苏联的远东以及西伯利亚地区扩张,配合德国击垮苏联;所谓南进,就是向南太平洋地区扩张,主要对手是英美等国。在对手的选择上,日本高层举棋不定,并围绕北进还是南进展开激烈的争论。
自从1905年日俄战争以后,日本便从未放弃北进的计划,在30年代还有以强化对苏军备的法西斯“皇道派”。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扩张直接影响了苏联的利益,造成了双方矛盾的激化以及剧烈的军事对抗。自从1932年,日本陆军部每年都会制定夺取苏联远东的作战计划,企图将苏联远东与中国满蒙地区连成一片,作为日军称霸世界的前沿阵地。
1936年8月,广田弘毅内阁制定了《国策基情》,正式将北进政策列为日本的基本国策。苏联远东兵力的增强,是日本推行东亚政策的重要障碍,日本把外交的重点放在了消除苏联的军备威胁上。到1935年底,苏联在远东地区的额兵力部署已经达到14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550架飞机,800到900辆坦克,约为同期日本军力的三倍左右。
日本的南进政策起源于明治维新,基本目标是占领东南亚地区,实现在西南太平洋的霸权后,形成对华优势。同时,日本国内资源匮乏,无法支持其侵略扩张的野心,而东南亚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进军东南亚能够获得急需的战略物资,保障日本帝国主义的战车运转。
英美在东南亚的薄弱军力也助长了日本南进的野心,英军和美军在东南亚的驻军多为当地的杂牌军,战斗力堪忧,并且英国忙于欧洲战事,根本无暇顾及东南亚的殖民地。如果能成功占领东南亚,便能够形成对华的战略包围,切断中国的对外资源补给,帮助日本从中国战场的泥潭解脱出来。
诺门坎战役与欧洲战争的爆发
在中日战争初期,日本企图以少量兵力速战速决,解决中国问题后进攻苏联远东。但是战争爆发后,日军却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潭当中,不得不将大量兵力投入中国战场,无法实施其北进战略。1938年,日本虽然没有余力同苏联作战,但是参谋本部极力主张用“武力侦察”来试探日军虚实。当年7月到八月,日军驻朝鲜第十九师团与苏军展开交锋,苏联以优势兵力重创日军,日本当局被迫讲和。
1939年五月,日本关东军与苏联在诺门坎再起冲突,关东军为了一雪前耻,极力主张对苏一战,战火再燃。日苏双方出动兵力20万人,大炮500余门,上千辆坦克、装甲车以及飞机,在诺门坎展开激战。日本再一次兵败如山倒,阵亡两万余人,北进计划再次夭折。
1939年欧战爆发,德国在短时间内大败法国,扫平北欧,震动了世界,也影响着日本侵略扩张的神经。但是苏联在远东部署的强大军力一直让日本望而生畏,即便是在德军逼近莫斯科时,苏联仍然在远东部署近40个师的兵力以及大量的坦克部队。日本原本指望德国击败苏联后,坐享其成占领远东地区,但是苏德战争却朝着不利于德国的方向发展。
至此,在苏德战争的冲击下,日本高层内部一度喧嚣的北进论逐渐消失,南进开始成为军界的主流呼声。日本转向南进,整个对外战略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主要行动便是对法属印支北部的侵略,而这是在南方侵略扩张的第一步。
日本在东南亚的侵略扩张,尽量避免与美国产生摩擦,但是日本在东亚的势力越膨胀,便越来越威胁美国的既得利益。在日本国内,海军一直在强调南方资源的重要性,日本侵略印支南部后,美苏等国对日本采取了石油禁运,并且切断了钢铁的供应。
这一决定,使得资源匮乏的日本在战略物资的供应方面捉襟见肘,日美矛盾空前激化。孤注一掷:日本南进战略的推进
日美矛盾虽然空前激化,但是仍然有人看得清美国的战争潜力是日本难以比肩的。陆军省的岩畔豪雄大佐把美日军事实力作了对比,美日钢铁产量为20:1,石油100:1,飞机5:1,总的比例为10:1,一旦战争爆发,美国的工业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差距只会更大,日本绝对难以取胜。在英美等国的紧逼之下,日本为了实施以战养战的方针,获取急需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开始大规模入侵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地区兵力的薄弱使得日军最高军事决策层产生了侥幸心理,他们纵然知道英美等国的实力,但是却担心错失向南侵略扩张的良机。日本军方希望在东南亚战场获得胜利之后,迅速获取战略资源壮大国力,然后在以战养战的情况下与英美讲和,但是和解的希望落空。
珍珍港事件前,日美两国的海军实力大体相当,但是在太平洋战场日军则占据一定的优势,日军西太平洋的航空母舰数量是美军的三倍以上。面对美国越来越严厉的封锁措施以及敌对行为,日军不得不先发制人以在局部战场占据优势,而双方主要的战争争夺点,便是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一场大海战不可避免。
为了南进,日本制定了代号为“Z”的海上作战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点:日本以联合联合舰队的主力偷袭美国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然后日本陆海军迅速占领英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控制住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在日军高层看来,美国惊人的军事潜力使得他们不得不采取偷袭的方式,这样才能出奇制胜避免持久战。
随后,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是却导致了美国对日宣战,其结果是灾难性的。日本从此陷入了多线作战的窘境,新的大战使日本战略全局陷入被动,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就是对华战争的破产。
结语
日本在法西斯化之后,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参谋本部在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终丧失了战略窗口期。二战之前,日军的战略总体上是北进,这一时期苏联在远东地区部署了大量的兵力使得日军不敢发动大规模战争,诺门坎战役的失败更是打消了日本北进的企图。
二战爆发后,日军寄希望于德军打垮苏联,自身进军远东摘取胜利果实,随着苏德战争形势的逆转,苏联占据上风,日本的北进计划流产。为了解决国内资源匮乏的现状,支撑起日军以战养战的计划,日本参谋本部策划了偷袭美国珍珠港的行动,虽然暂时得到了西太平的制海权,但陷入了与美国全面开战的地步。在多线作战的不利态势下,日本输掉了战争,而南进也成为了日本国运的转折点。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日本帝国的衰亡》等
閱讀更多 史說今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