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是一條少有人走的叛逆之路

"我們不一定會走的很快,但我們一定會走的很遠。"

週三的清晨,紋指發了一條信息說到。九月是豐收的季節,家樓下有兩顆石榴樹,經過冬天的忍耐,春天的萌發,夏天的肆意生長,它結出的果實豐盈地掛在枝頭。

抬頭看著它們,心裡踏實地羨慕著。真我,現在還只是一粒稚嫩的種子,有朝一日,願它也會枝繁葉茂,我願奉上我的辛勞,澆灌它長大。


成為自己,是一條少有人走的叛逆之路


一、

9月8號,小站的名字正式確定為真我心理BeMyself。種子萌芽之前,有一個漫漫前傳,那是關於兩個女孩自我探索的故事。

我和紋指相遇在2018年1月。像兩隻逆風而行的鳥兒,駛進了同一片海域。

22歲前,紋指航行在一條看起來光明而充滿希望的路上。她聽從教導,努力學習,考上北大,順利保研本校。20多年來,她一直活在生活為她設定的圈圈裡,令父母滿意、旁人羨慕。但她突然發現,自己並不開心,對未來也不期待。

她問自己:

"20多年來,我一直在遵從別人的心意,從不出圈。可是我自己的心意是什麼呢?"

"如果把圈圈拿掉,我會選擇怎樣活著?"

她想認識真正的自己,想過忠於自我的生活,她開始探索,開始出圈。放棄了保研,選擇了一邊工作一邊探索。她也曾經歷過萬分迷茫痛苦的時刻,也曾被人生的無意義感吞噬,也曾想過放棄這般折騰、退回安安穩穩的圈子裡,但最後,她都堅持了下來。

她心裡有一股力量,她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本性所熱愛的事情,她不想將就過一生。在多次自我探索後,她認定了心理,而後毅然從互聯網大公司跳到了心理小機構,從零開始。

而那時我的軌跡,也剛好落在了這家小的心理機構中。

我模模糊糊地感知到,我想建立一個東西,它在前端會輸出啟發人們認識自我的泛心理學內容,中端連接心理學相關的服務和課程。而在這家機構裡,有我想學習觀察的方向。

那時,我也走在探尋的路上。作為一名山東大學法律系的學生,我從大二就開始翹課,去當地的心理諮詢中心實習。我還記得在中心聽見導師講榮格理論時內心湧動的暖流,記得接聽一個 又一個來訪者的電話,記得和我一起做沙盤遊戲的男孩。後來,我選擇了去英國讀心理學的碩士。再後來,我回國探索互聯網+心理學的機會。

當內心不夠堅定的時候,也有迷路的感覺,回望這一路走來,它並不筆直,踉踉蹌蹌。然而,心中指引的那道光芒,始終都在。

彼此遇見之後,她繼續去香港中文大學讀心理學碩士,我在北京做內容,當我們都更加堅定成熟之後,真我心理的種子也就誕生了。

我常常想,我們會遇見誰,走在一條什麼樣的路上,對於一個不隨波逐流的人來說,不是偶然的。

就像一顆忠於自我的石榴籽,千難萬險,開出的也是石榴花。她最終生長的姿態,她樹幹上的風霜是和周圍陽光雨露交互的結果,然而,她不會背棄自己,她會抓住所有的機會,枝繁葉茂。

成為自己,是一條少有人走的叛逆之路


二、

歐文·亞隆在《給心理諮詢師的禮物》裡提到,當他還是一個正在尋找自己道路的年輕治療師時,卡倫·霍妮的《神經症與人的成長》(Neurosis and HumanGrowth)啟發了他。

這本書裡最為有用的概念是:"人生而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卡倫·霍妮相信,如果移除了障礙,人自然地會發展為成熟的、充分實現自我的個體,就像一顆橡樹籽成長為一株橡樹。"

從那以後,這顆樹的圖景也種在了我心裡:人生而具有自我實現的傾向,而我們的使命,是讓蘊含在種子裡的潛力成為現實。

這一路是艱辛而兇險的。人心羸弱,為了得到世俗的認同、為了贏得別人的愛、為了掩藏內心的恐懼,為了生存,我們往往要帶起面具、建立防禦,甚至,對自己說謊。

成為自己,是一條少有人走的、孤獨而叛逆的路。但,它也是一條通向自由的路,一條回家的路。

它聽起來似乎很懸,其實"如實地成為自己" 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人生狀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奠基人羅傑斯這樣描述它:

  • 拋去偽裝 (Away from facades)
  • 拋去“我應該..”(Away from "oughts")
  • 拋去迎合外界期望 (Away from meeting expectations)
  • 拋去討好(Away from pleasing others)
  • 朝向自主 (Toward self-direction)
  • 朝向“成為一個過程,而非結果”(Toward being process)
  • 朝向豐富複雜 (Toward being complexity)
  • 朝向對於經驗感受的開放 (Towar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 朝向對他人的接納 (Toward acceptance of others)
  • 朝向自我信任 (Towards trust of self)

關於這個狀態,畢加索有一句精闢的名言,他說:"我本想成為一個畫家,然而我卻成為了畢加索。"

成為自己,是一條少有人走的叛逆之路

也許,若我們再向前跨越一步,乘著一帆小船,渡過江去。而後會發現,如覺者所言,其實無江可渡。

"我們都生活在能量之海里面,這種能量是擴張與收縮的波動。受孕時,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但也連接到這個振動的能量,我們把這種共有的鏈接稱為宇宙的、或整體的‘愛’。我們終其一生都向往這種愛,卻很少能感覺到。似乎有某種強制性的規則,是我們註定要先經歷分離,以完成個體化的歷程;先成為個體的自我,才能完成更重要的目標:更廣大、更崇高的宇宙之愛。" (by 《懂得愛》 Bennet Wong )

這是造化神聖的遊戲。跋涉千山萬水,跨越億萬年的分離,和真我相融,認出自己的本來面目。

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到,人生的意義是: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成為真我。

這也就是真我心理BeMyself的初心,也是它存在的意義和方向。山長水闊,不怕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成為自己,是一條少有人走的叛逆之路


三、

真我心理的使命是幫助人的心智成長。

現在,它只是一顆天真的種子,等待萌芽,撲閃著理想主義的大眼睛,九九八十一個成長的關卡在前方,前路的艱辛坎坷都還沒有體會。

我們能做的,就是堅持。傻傻地堅持也好,聰明地堅持也好,堅持這個參數本身,決定了事情能不能做成。其他參數共同決定,它可以做得多大多好。

如果力量不夠,就持續地積蓄力量。深潛,再深潛。當我懈怠、悲愁、迷失的時候,希望我能想起當下我對自己說的這些話。

堅持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我想,是熱愛。

我漸漸明白,不是閃亮的理想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它。我嘗試過放棄,嘗試過懷疑內心的聲音,這麼做沒有讓我離開,只是讓我徘徊罷了。

或者說,今天的我更加理解了自己。她就是一個那樣的人,她的心裡始終有一顆這樣的種子,她是那個小學就叩問人生意義的怪咖小女孩,我要去成全她。幸運的是,她並不孤單。

遙遠世界的朋友們,也許,一個人有好幾次出生,第一次,是他疼痛地穿越母親的身體降臨人間;第二次,是他意識到人必有一死,開始思索: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又將去向何方?第三次,是他認清了漫漫苦海的真相之後,找到了心之所向。

我祝福你,也祝福自己: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

聽從你心,無問西東。

作者簡介:禾一,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碩士,存在-人本主義取向心理諮詢師,多家心理媒體專欄簽約作者。


歡迎關注 ,溫暖專業的心理學平臺,陪你走上自我探索的旅程,活出真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