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人494
朱熹一生的大部分时光也是在闽北度过的。
闽北地区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宋、元、明、清时期,成为福建闽学的发祥地和讲习之所。闽学主要内容以朱子学为中心,但不以朱子学为限。除了朱熹的上承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彦、李侗、刘勉之、刘子翚及其门人蔡元定、蔡沈、黄干等一大批理学家之外,还有李纲、真德秀等许多受理学思想熏陶的硕儒名臣。
这些人除朱熹外,均系闽北腹地武夷山人氏,实际上朱熹一生的大部分时光也是在闽北度过的。据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的统计,宋元明清四朝(截至乾隆),仅先后在崇安隐居的文人就有19人,结庐讲学的名儒43人,游历此地的学者387人,其中著名理学家47人。
因而在南平的剑溪、九峰山,建阳的卢峰、庵山,建瓯的归宗岩、万木林,松溪的湛卢山,浦城的梦笔山、匡山、船山,光泽的鸟君山、云崖山,邵武的熙春山,涓涓溪流畔,山峦叠嶂处,均留下了闽学先贤们的足迹。他们的故居、书院、官观、祀祠、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和遗迹,星罗棋布于闽北地区。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中多处已湮没为姜草荒烟。斯人逝矣,但暂人们的高风亮节却与青山同在,与绿水长流。
间北保存较为完好的故居是尤溪朱松“韦斋”和浦城真德秀故居。韦斋系朱熹之父朱松任尤溪县尉时侨居之所。据民国《尤溪县志》卷三《古迹》所载:“韦斋,在县治东偏典史署内,宋朱松尉尤溪时,自以性卞急,取古人佩韦之意,名其斋以自警。”遗址今存于县招待所院内。
宋宣和五年(1123)仲秋,松自政和宋宣和五年(1123)仲秋,松自政和移署尤溪县尉,对自己“卞急害道”有切肤之痛,遂于寓所典史署内辟室,广罗书籍,延请其师罗从彦作《韦斋记》,又邀吴郡户曹曹令德作《铭》。后因兵火,《韦斋》另移他屋。朱熹对其先父建韦斋一事备加推崇,“四十二岁回尤溪访其友人石子重,商为其先君兴建'韦斋’事”(《康熙《南溪书院志》卷一《年语》)。
并以韦斋为题作多篇文章加以发挥。他认为老先生取其斋名旨在“早夜其闻以自警伤,由是向所得于观考者有信益而守之益坚”,因而“追慕攀号,无所逮及”。联系到自己在治学修身方面亦有急躁之症,“熹惟先君之志,不可以不传于家。而熹之躁迫滋甚尤,不可忘先人之戒,则又取而揭之于寝堂以自鞭,且示子孙”(《海宁朱氏宗语》卷一九《韦斋室记略》)。
朱熹晚年横遭“伪学”之难而忍辱负重遂对“韦斋”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特手书对联“佩韦尊考训,晦木谨师传“悬于居室自勉。作为闽学先贤的重要故居,“韦斋”受到历代官府的重视并多加修葺,因而乾嘉年间尚完好如初。真徳秀故居位于浦城仙阳镇西山下。故居与西山精舍为同一整体的组成部分。
真德秀,字景元,大称西山先生,为朱子后与勉斋九峰、云庄等并称之硕儒。嘉定十三年(1220)以母丧而归葬西山精舍,并与诸友讲学。宝庆三年(1227)真氏迁居浦城城里,其故居及精會年久失修倾圮。明景泰、正德年间由官方修复并赠祠田。
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官方出资再次大规模对故居建筑群进行修整。现存故居即光绪年间所遗格式,坐北朝南,两进院落,砖木结构。这座以围墙和廊屋组成完整的封闭式建筑,经历代修缮,宅宇明净,气势轩然。
前厅长9.5米,宽10.4米,高5米,悬厦“西山真先生旧宅”后厅长14米,宽12米,高7.5米。两厅之间有长廊、天井、花圃,交相掩映,墙外三面环水。1982年故居又修葺一新,更觉庄严凝重。
海边的卡夫卡sea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斋号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紫阳夫子、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人,生于福建路南剑州尤溪县(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学者尊称朱子。\r
朱熹家境贫穷但自幼聪颖,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年仅十九岁,历高宗、孝宗、光宗、甯宗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宋理宗赐名“考亭书院”,故世称“考亭学派”,又因朱熹别号“紫阳”,故世称“紫阳学派”。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也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的科目,在中国,有专家认为他确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家世\r
朱熹系紫阳朱氏朱瓌(音同“归”,亦作朱瑰,五代十国时期婺源茶院府君)九世孙,与凤阳朱氏同宗,皆为唐太宗大臣兼史学家朱敬则公之后裔。原籍徽州婺源县(本属安徽,1952年改隶江西)。
·出生\r
朱熹于宋高宗建炎四年九月十九日(1130年10月22日)午时出生于福建尤溪县的郑氏草堂(即“南溪书院”)。\r
五岁入小学,诵《孝经》,十八岁举建州乡贡,十九岁登王佐榜进士,绍兴十九年十月以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绍兴二十年(1149年)春,回乡省墓,并赎回质田百亩,充作茶院朱氏的祭田,二十二岁授左迪功郎,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为官四十八年中,先后任地方官二十七年,到朝廷任侍讲官四十天,官至直宝文阁待制,封婺源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兼秘阁修撰等职。
·死后哀荣\r
庆元六年三月初九日(1200年4月23日)午时,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之沧州精舍,享寿六十九岁。嘉定二年诏赐谥曰“文”(称文公),累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子庙。\r
明朝通称先儒朱子,崇祯十五年因诏位居七十二子之下,汉唐诸儒之前,特称大贤朱子,清康熙五十一年诏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孔门十哲之次。\r
台湾有朱子公庙以朱熹为主祀。
·学术\r
朱熹曾在岳麓书院讲学,使书院被誉为“潇湘洙泗”;他也重建了白鹿洞书院,邀请了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讲学。朱熹把《大学》重新整理,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r
将《论语》跟《孟子》,以及《礼记》一书中的两篇《大学》、《中庸》,合订为一部书,定名《四书》。《四书》遂与《五经》合称为《四书五经》,宋朝以后《四书》的地位逐渐超越传统儒家的《五经》。\r
朱熹发扬《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成为后世学者必宗的追求。明代学者薛瑄说:“自考亭以还,斯道已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耳。”清代理学家陆陇其更以朱熹的是非为是非,认为“宗朱子者为正学,不宗朱子者即非正学。……今有不宗朱子之学者,亦当绝其道,勿使并进”。\r
不过,即使朱熹在学术上被提升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在野史里他也有一些令人非议的事迹。\r
朱熹相信风水的“山环水抱”、“藏风聚气”之说,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地之美则神灵安,其子孙盛。”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亦精于风水,二人常相互讨论。朱熹父亲的坟墓曾三次迁移,其母坟(葬于寒泉岭,称“仰天湖穴”)、妻坟、长子朱塾坟(葬于大同山,称“龙湖穴”),自己的坟地(朱熹及其夫人合葬于黄坑九峰山,称“风吹罗带穴”),都是他自己亲自选的。\r
洪迈《夷坚志》中描述,他在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的时候,与当时的台州知州,也是著名学者唐仲友起了纠纷,双方并且上奏朝廷互控。朱熹后来得知唐仲友相当欣赏当时江南一带著名的营妓严蕊后,就把严蕊抓起来,试图屈打成招,罗织对唐仲友不利的口供,不料严蕊宁死不屈,朱熹莫可奈何。这件事因为闹得很大,使得后来朱熹和唐仲友双双去职。更有野史《二刻拍案惊奇》认为朱熹是为了争夺严蕊不成才扯出这些风波的,这是反理学的表现。而根据今天学者束景南教授则认为唐仲友确乎有贪污罪行,《夷坚志》中的情节很多是虚构的,但仍未有足够证据证明严蕊之事纯属虚构。\r
事实上朱熹本人在讼案上,实有极大偏见,他给皇帝上奏书说:“凡有狱讼,必先论其尊卑、上下、长幼、亲疏之分,而后听其曲直之辞。凡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虽直不右;其不直者,罪加凡人之坐。”以下犯上,以卑凌尊者,是朱熹本人难以理解的,戴震称此为“以理杀人”。\r
朱熹所撰的史学著作不多,朱熹及其门人赵师渊编著《资治通鉴纲目》,共59卷。本书不能算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因为朱熹不过是修订了司马光过于主观的正统观,加入了浓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释,不承认王莽政权,于三国尊蜀汉为正统。全书以纲目为体,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但是他并没有做原始材料的收集与裁定,所以连一般历史家所作的初步工作也没有。\r
朱熹的母亲为歙县县城人,父亲朱松曾在歙县城南紫阳山老子祠读书,入闽任政和县县尉自署“紫阳书堂”,以“紫阳”各其居,朱熹亦题名其书房为“紫阳书房”。学者因而称朱熹为“紫阳先生”,称其学派为“紫阳学派”。\r
《姑苏笔记》有载曾孙朱浚,贾似道柄国时,每有札子禀事,必称“浚万拜”,时人讥刺“朱万拜”。后元兵攻入建寜,朱浚被执不降,曰:“岂有晦翁孙而失节者乎?”遂自杀。
·学术成就\r
朱熹为官仅十餘年,从事教学五十馀年。他考场得意甚早,寿命又长,因此能一生专心儒学,致力于办书院、讲学,如其主江西南康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且为之拟订《白鹿洞书院教条》。朱熹了解教育对思想普及的效力,故能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理气二元论”,其中“理”是自然运作的法则,“气”是万物构成的要素,“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r
朱子从程伊川(即程颐)对理的说明而肯定“性即理”的理论,“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孟后无人见得到此,亦是从古无人敢如此道。”“性者,人所受之天理”“性只是理,万理之总名。此理亦只是天地间公共之理,禀得来便为我所有。”《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人性来自天命,朱熹以为天命是自然的天理,人依天理,生而有此人性。朱子认为人类是宇宙万物中最优秀存在,具备了最精萃的“理”。在朱学中把理称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性”,更正确的说法是“本然之性”。人性乃是天地之理赋于人,在天原间称为理,人所禀受的理称为性人类虽是万物之灵,却与宇宙万物相同,其形体皆由“气”构成,在感情和欲望的驱使下完全不能自由。受制于“气”的性质即是“气质之性”。人类与全身皆“本然之性”的圣人不同,并非是天生的性“善”。朱子亦有不同意伊川意见,“伊川说《易》亦有不分晓处甚多。如‘益之,用凶事’,说作凶荒之‘凶’,直指剌史郡守而言。在当时未见有这守令,恐难以此说。”\r
朱熹晚年受到韩侂胄排斥,以为“朱熹迂腐,不识时务,不宜再用”,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又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偕行,谓其能修身,可乎?冢妇不夫而自孕,诸子盗牛而宰杀之,谓其能齐家,可乎?”庆元四年(1198年)其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禁止,规定凡是“伪学”中人,一律不能做官。\r
后来,朱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理学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日本,德川幕府初期,藤原惺窝就桂庵玄树弟子文之玄昌学朱子学,颇有成就。
·自然科学\r
胡道静先生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对朱熹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和成就也相当肯定的。他说:“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人。”并对朱熹在解释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时将雪花与太阴玄精石的比较予以高度评价,称之“预示了后来播云技术的发展”。李约瑟还认为“朱熹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出四百多年。\r
即便如此,缺乏数学训练的朱熹正如黄仁宇所言:“如是理学家或道学家所谈及的很多事物(抽象之事与具体之物混为一谈),只能美术化的彼此印证,不能用数目字证明。”“其结果则有如李约瑟之所说,朱熹在没有产生一个牛顿型的宇宙观之前,先已产生了一个爱因斯坦型的宇宙观。”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妨碍科学的进步。中国自然哲学家在解释现象时,往往求助这种自然哲学,例如:电被解释为,“阴阳相激为电”;地震被认为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经验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极端形式,贯穿整个古代中国科学理论体系。
·道学\r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他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r
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是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官方哲学\r
蒙元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读书人),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r
清代康熙帝宣扬理学“皆明白精确,归于大中至正”,使得“学者无敢疵议”。康熙五十一年以“朱熹升配大成殿东序为十一哲”,以兹表彰。乾隆五年(1740年)下诏说,程朱之学“得孔孟之心传……循之则为君子,悖之则为小人;为国家者由之则治,失之则乱,实有裨于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
·宗教信仰\r
朱熹早年对佛教甚感兴趣,时常礼佛,研修佛学,遇到李侗后,则尽弃佛学,回归儒家。朱熹崇拜孔子,常常祭孔,一生功业大事,每次到任离任,都会祭孔禀告,此外也奉拜伏羲。朱熹相信祈祷可以感应上天,曾多次祷雨,甚至设醮祈禳,认为祷雨无效,是因为不够诚心。\r
成年后,朱熹坚决排佛,视作异端,痛加抨击。他觉得佛教有伤风化,不赞同佛教丧葬仪式,坚决反对火葬。在漳州任官时,曾禁止妇女出家,不许寺院日夜聚集信众,也禁止以祈福为名敛财。但是他日常则亦与僧人交往,吟诗酬唱,没有门户之见。\r
朱熹相信鬼神存在,但平常不肯进入庙宇,认为不合义理。朱子也请人看风水,但不迷信,也用《易经》占卜求筮。1195年,朱熹曾撰万言奏疏,声援被贬的赵汝愚,弟子极力劝阻,以免得罪韩侂胄,结果朱熹依照了占卜结果,放弃上书。\r
朱熹一生,毁誉不一。\r
黄干《朱子行状》曰:“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他还总结曰:“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辨诸儒之得失,辟异端之论谬,明天理,正人心,事业之大,又孰有加于此者。”又曰:“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日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r
全祖望称朱子学“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江西之学,浙东永嘉之学,非不岸然,而终不能讳其偏。”\r
钱穆尊崇朱子,始终如一,晚年撰百万言《朱子新学案》,开宗明义即谓:“在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两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响。瞻观全史,恐无第三人可与伦比。”\r
徐渭在《评朱子论东坡文》中指责朱熹“只是要人说他是个圣人,并无一些破绽,所以做别人者人人不中他意,世间事事不称他心,无过中比求有过……”\r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 〈硬勘案大儒争闲气 甘受刑侠女著芳名〉篇,称宋淳熙壬寅(1182年),朱熹于七月十九日至九月,先后六次给宋孝宗皇帝上奏状,弹劾唐仲友,且逮捕官妓严蕊,试图屈打成招,“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严蕊宁死不从,并道:“虽然身为贱妓,有太守有滥,罪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诬士大夫!”后来,事件闹到皇帝耳里,认为是“秀才争闲气”,吏部尚书郑丙亦称朱熹“近世士大夫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将朱熹调任,此案转由岳飞之子岳商卿处理,严蕊无罪开释,除籍从良。今人多对此故事存疑。\r
满清以后,反理学的态势一度形成。颜元力反程朱的守静与虚学,他说:朱子学术不过是“禅宗、训诂、文字、乡愿四者集成一种人”“如其辟佛、老,皆所自犯不觉”,“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又指出:“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试问一日十二时辰,哪一刻是尧、舜、周、孔?”又说:“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人筋骨皆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生民之祸,未有甚于此者也。”\r
五四新文化运动激烈批评了程朱理学,认为是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回族人李阳泉宣称朱熹于福建漳州做知府时,曾下令妇女缠足,并令之缠至极小以为“以绝淫风”。但此说法没有文献依据,且宋代并无缠足风气。\r
丛史杂考
朱熹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学生黄囗在(《朱子行状》):道之正统,待人而传……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
小罗爱收藏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的一生是过得十分丰富多彩的。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去浙江做官,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后面的仕途也算是一帆风顺的,在各个领域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穷理致知、研究学问的朱熹。
朱熹在未出仕前,家乡有叫盛温和的好友,此人亦是博学多才的人,一天两人相遇于巷子内,盛温和手中拿着一个竹篮子,朱熹问他:“你去哪里?”盛回答说:“我要去买点东西。”朱熹听完盛温和的回答之后很不能理解,随即问道:“你说买东西,为什么不说买南北呢?”
盛温和反问朱熹:“你知什么是五行吗?”朱熹答:“我当然知道,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吗?”盛温和说:“不错,你知道了就好办,现在我说给你听听,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我的篮子是竹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会漏光,只能装木和金,更不会盛土,所以只能叫买东西,不说买南北呀。”朱熹听后唉了一声说:“原来是这样!”朱熹在研究学问这一方面可谓是一丝不苟啊。
注重教育设施建设的朱熹。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朱熹在视察陂塘时,在樵夫的指点下找到白鹿洞书院的废址。经朱熹的竭力倡导,到淳熙七年三月,白鹿洞书院很快修复。。朱熹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
这个学规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理学思想的创造者。
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理学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
看历史,长知识。欢迎关注@新一聊历史
新一聊历史
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家,评价历史人物与他的理学背景密不可分。朱熹的理学体现了他的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等,正是由于理学的影响才使得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独特之处。理气心性、仁义礼智、治国平天下思想都对朱熹的历史人物评价产生了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他的历史人物评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理气论思想使得他强调历史人物的义理,同时兼论历史人物的资质;心性论思想使得他评价历史人物追求本心;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使得他评价历史人物兼重事功。因此,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四个原则,即推崇资质的原则、追求本心的原则、强调义理的原则、兼重事功的原则,其中义理原则是最重要的。贯穿于这些原则之中,朱熹有独特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朱熹的历史人物与其他学者相比具有鲜明的理学特点。司马光生活在北宋中后期,时理学的发展还不是很完备,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理学色彩,然而又自成一家之言。朱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承袭并发展了程颢、程颐的观点。陈亮、叶适与朱熹同时代,他们是浙东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其观点与朱熹大相径庭。司马光、陈亮、叶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重视事功,而朱熹的特点是重视资质、本心、义理,并且具有独特的方法。朱熹作为理学大家,门人弟子众多,他的历史人物评价对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都产生了影响,诸如刘爚、黄干、陈淳、黄震等。
与时俱进lc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作为一位博学多识的大学问家,朱熹有很多方面值得后人学习。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他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资料等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另外,他对天文、地理、律历等许多自然科学,也都进行过广泛的研究。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官员,他在努力维护那个制度的同时,也能体察民情,反对横征暴敛与为富不仁者,敢于同贪官污吏和地方豪绅的不法行为作斗争。在地方官的任期内,朱熹也做了一些如赈济灾荒、鼓励生产等安定民生的有益工作,在封建社会的官员中,不失为一位正直有为的人。最后还应指出,朱熹还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之一
罗萧弋
朱熹学识渊博,著述极丰,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平生不喜为官,致于理学,著书立说。仕宦七载,立朝仅46天,任祠官达23年,待职、无职或罢职16年,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武夷山,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稗官小冯
谢谢,我是品读历史者,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为人处世的道理都做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这部规定不仅对后续中国封建社会几百年书院办学模式奠定了基础,还被世界教育界所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学界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
所以说朱熹的一生为中国的教育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品读历史者
朱喜是南宋时期当代大文豪,他十分推崇儒家学术,且注学立论传於后世。又深知道中真谛,只是到年迈时后悔的说道:金丹岁晚无消息。他的文学论术传播很广,被后人敬为神仙,塑立金身。至今考生在考前尚有不少人许愿求其保佑。
寻艺持久
朱熹从19岁中进士到71岁去逝,历事4朝,但担任有实职的官职的时间总合起来还不到9年。在他的一生中,有10次朝廷任命他官职,他因不满于朝廷对金国的妥协,和官吏的腐败而坚决辞免,拒不到任。他把毕生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理学,著述立说和教授弟子上。
朱熹一生培育了数千弟子和门人。仅《紫阳朱氏建安谱》史记载的就有321人,每人名下还附录了简历。随着世界性的朱子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又发现了《紫阳朱氏建安谱》中未收录的有据可考的朱熹门人、弟子近200人,真可谓挑李满天下。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人文化史上,朱熹是著作最为丰硕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作家和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126种著作,共400多卷,其中:文集104卷,撰书200多卷,言论集140卷,以及由他编次、注释、校刊的书270多卷。还有1200多首诗词留存于世。
他的著述学科门类众多,内容广泛,思想博大精深,卷帙浩繁,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他任这些著作中建构起来的宏大的思想体系,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他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近800年。公元1212年,朝廷将朱熹的《四书集注》列为国学,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颁发给太学遵照执行。明朝建立后(1368年)以朱熹的各种集注为宗,作为朝廷科举考试取士之书。悠悠数百年间,朱子学说,曾无可争议地成为整个东亚社会的统治思想。他的思想远播海外,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及东南亚各国的传统文化。英国古代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最现代化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毛泽东主席的“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事物”的观点,现代数学的“二进制”等都是从朱熹思想中受到启发的。朱熹和孔子一样,是一个对中国乃世界文明都做出了特殊贡献的思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