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祭侄文稿》可比肩王羲之,誰知道它藏著一段扎心的歷史

有一期《圓桌派》竇文濤和王蒙討論起文字的力量時,就說到前段時間在日本東京博物館展出的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竇文濤酷愛書法,當聽說《祭侄文稿》的真跡要在日本展出時,親自跑到日本,但由於當時觀眾太多,每個人只能看幾秒。輪到竇文濤時,第一次沒怎麼看就過去了,於是他又排隊看了一次,這次他死死地盯著看,生怕放過一個細節,工作人員看他停留時間太長,使勁把他往外拉,竇文濤一時激動,竟然流下淚來。

顏真卿《祭侄文稿》可比肩王羲之,誰知道它藏著一段扎心的歷史

竇文濤一定是瞭解《祭侄文稿》背後的歷史的,要不然他不會大費周章跑到日本,更不會流下熱淚。“顏筋柳骨”,估計所有的中學生都知道這四個字,它說的是唐朝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不怕人笑話,作為一個外行,並不覺得顏真卿的字有多好看,對於他的認知也僅僅限於他是著名書法家的階段,但是當有一天在一本書裡看到了《祭侄文稿》,瞭解了它背後的事蹟時,久久不能言語,凝視窗外,最後所有心聲化作一聲長嘆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叛軍勢一路上勢如破竹,朝廷派出的平叛大軍匆忙出關,最終皆因戰略失誤而兵敗,大將高仙芝和封常清被處死,哥舒翰被迫投降, 唐玄宗倉惶逃亡四川。

前一刻還是大唐盛世,後一刻,大唐已經岌岌可危了。

唐玄宗曾經感嘆:河北二十四郡,就沒有一個義士嗎?他不知道的是,此時,顏真卿和他堂兄顏杲卿正在頑強抵抗。

看到大好河山被踐踏至此,顏真卿和他堂兄顏杲卿,決定以死報國,毅然舉起了義軍的大旗,顏真卿守平原,顏杲卿和其子顏季明守常山,他們以螳臂擋車的勇氣捍衛著大唐的尊嚴,這是中國古人骨子裡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顏杲卿曾是安祿山的部下,在平叛中,他設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然而好景不長,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史思明叛軍圍攻常山,他們擒獲了顏季明,試圖用他的性命逼迫顏杲卿投降,父親看著兒子一言不發,沒有屈從,於是叛軍殺害了顏季明。不久之後城破,那一戰,顏氏一門三十餘人戰死,慘不忍睹。

據記載,顏杲卿被押到洛陽,安祿山見了顏杲卿,當面斥責他說:“是我把你從范陽戶曹任上奏請為判官,於是得以任光祿、太常二丞,便用你代理常山太守,我沒有辜負你你卻背叛我?”

顏杲卿怒目而視,對答道:“我家世代為唐朝大臣,永遠信守忠義,即使得你奏請署官,難道還應跟著你反叛嗎?況且你本是一個牧羊的羯族奴隸,因為天子的恩寵,才有今天,天子又有什麼事有負於你而你竟反叛朝廷呢?”

安祿山非常憤怒,命人把顏杲卿綁在天津橋柱上,劊子手一邊肢解一邊吃他的肉,顏杲卿仍罵不絕口,安祿山又命人鉤斷了他的舌頭,最終顏杲卿在含糊不清的罵聲中遇害,年六十五。

當時戰況嚴峻,得知兄長和侄子遇害的消息後,顏真卿內心再悲痛也得死死地壓抑著,將士們希望看到的是自信,威嚴,銅牆鐵壁的他,而不是脆弱無助的他,顏真卿只能嚥下血水,繼續抗戰。

後來太子李亨繼位,在他的領導下,平叛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顏真卿立即派人找回顏杲卿和顏季明的屍骨,先是找到了顏杲卿的掩埋地,把他的遺體運回長安安葬,後來幾經波折,又找到了顏季明的頭骨。

當來人把顏季明的零碎的頭骨碰到顏真卿的面前時,他回想起那個英姿勃發的少年,苦苦壓抑著的悲傷,痛苦,憤怒,再也控住不住,揮毫寫下了這篇《祭侄文稿》。顏真卿當時眼含著熱淚,顫抖著雙手,好像要將所有的心緒都附在了文字上,這時候什麼技法,什麼疏密,統統不見了,墨盡了仍繼續寫,錯了就隨便一塗,只有淚打溼了紙背,字也滲透了紙背。

顏真卿《祭侄文稿》可比肩王羲之,誰知道它藏著一段扎心的歷史
顏真卿《祭侄文稿》可比肩王羲之,誰知道它藏著一段扎心的歷史

這幅字彷彿用盡了顏真卿所有的力氣,它看似繚亂卻氣勢恢宏,它藏著對山河破碎的痛心, 藏著對遇害親人的悲傷,藏著對叛軍的仇恨,藏著永不屈服的骨氣,藏著天下的興亡。

寫下《祭侄文稿》時,顏真卿五十歲。二十多年後,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攻陷汝州。奸臣盧杞上書建議顏真卿前往李希烈軍中傳達朝廷旨意,唐德宗李適竟然同意。朝臣大驚失色,宰相李勉上密奏, 堅決要求留下他。

所有人都勸顏真卿不要去,但是他沒有聽從,決然前往,那時他已然料到自己回不來了。來到李希烈軍中後他果然被扣住了,李希烈想勸降顏真卿,顏真卿反駁:你聽說過顏常山沒有?那是我的兄長,安祿山反叛時,起義兵抵抗,後來即便被俘,也罵賊不絕。我年近八十歲,官做到太師,我至死保持我的名節,怎麼會屈服於你們的脅迫!幾次威逼利誘不成,李希烈派人縊殺了顏真卿,顏真卿遇害,年七十六。

顏真卿《祭侄文稿》可比肩王羲之,誰知道它藏著一段扎心的歷史
顏真卿《祭侄文稿》可比肩王羲之,誰知道它藏著一段扎心的歷史

一千多年過去了,天下興亡不斷,,但是《祭侄文稿》背後的力量和筋骨長存,這是華夏文明的精華之所在, 它不僅僅是書法那麼簡單,我們看到它就能想起那個破碎的大唐盛世,那些人的義無反顧和那時人間的悲歡。我們緬懷古人,用以觀照自己,人還是需要點精神的,多多少少得有點,要不仍然怎能扛過生活中的種種酸楚和困苦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