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

據新京報此前報道,12月24日20時20分許,31歲男子李某從沙坪壩區三峽廣場一公寓樓跳樓自殺,砸到兩名行人,三人經搶救無效死亡。據報道,被砸的孩子其中一個是失獨家庭再次失獨。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失獨家庭再次失獨,這個家庭多麼艱難,他們要如何接受第二次打擊。作為旁觀者我們只有唏噓和感嘆命運的不公。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只待時間來去撫平他的傷口。


濟南尚品清河小區一14歲男孩跳樓身亡!跳樓前曾灑下紙條,老師現場勸解無果!這個新聞我還看到了一小段視頻,男孩子看起來沒有絲毫膽怯和猶豫,直接俯衝下去。令人心痛!父母把一個生命從細胞逐漸培養成一個人經歷了多少辛苦,多少磨合,這個世界有多麼讓他感到失望和難過,他才會選擇這樣的方式來結束自己在人間的行程。


有本書叫做《我的姐姐住在壁爐上》,這是一個悲傷但充滿溫情和希望的故事。一場恐怖組織的災難,不只奪走了姐姐羅絲的生命,傑米的家也跟著分崩離析。因為無法接受羅絲的離開,爸爸媽媽平分了羅絲的骨灰,媽媽離家再也沒有回來,爸爸酗酒把羅絲的骨灰放在了壁爐上。他們全然忘記了自己還有另外兩個孩子,姐姐賈絲明則活在羅絲的陰影下,爸爸媽媽一直給他穿羅絲的衣服,都不記得賈絲明在長大她是自己而不是誰的替代品。只有5歲的傑米始終沒有掉一滴淚,他用盡辦法,想要拯救這個家。

爸爸說傑米不愛羅絲,竟然沒有掉眼淚。只有5歲的傑米對死亡根本沒有那麼大的感知。直到他十歲那年,陪伴自己的小貓咪被車撞死,他才流下了5年來的第一滴眼淚,他終於知道了失去心愛之物的心情,他哭了一整晚。

故事的結局是好的,小小的傑米憑藉著自己不斷的成長,爸爸終於開始關注到他和姐姐,終於走出了那份悲痛。


死亡,我們不敢觸碰的話題!我在平時在跟孩子聊天的時候,遇到孩子在說“死”這個字,我們都告訴他,這是不好的話,不要說。但這幾天,我自己重新思考了死亡這個話題,我們每個人遲早要面對,躲不掉的狀態。尤其是作為成年人,要如何面對?我們自己的“死亡教育”要如何做?

活著不是隻有享受,我們這一生要享受很多愛、承受很多苦難、要面對希望、失望甚至絕望,可能最難面對的,是自己的失敗,是至親的離去,活著本身就是一種修行。

越長大越明白,愛是我們在這人世間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緣由。因為被人愛著,需要著,你覺得自己活得有價值!因為你愛著別人,所以你要為他擔當!因為愛,我們被牽絆著,沒有太多的自由,卻樂於沉淪。如果有一天,你的牽絆離你而去,會怎麼樣呢?

據報道,德國柏林的一所小學竟邀請殯儀館的工作人員來課堂上講述人死時會發生的事情。講完後,孩子們輪流扮演角色,模擬諸如父母因車禍身亡時如何應對。該校老師稱,通過這樣的課程孩子們體驗了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這有助於他們體驗遭遇不幸時的複雜心情,以及怎樣控制情緒。像這樣的挫折模擬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國的學校中十分常見。

這樣的訓練,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所訓練呢?想起來很殘忍是吧?《百年孤獨》裡說:“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一道簾子。”作為成年人,我們首先可能會需要訓練如何面對父母的離開,還有就是各種意外。不知死,焉知生?曾經有人大代表就提出要加強整個社會的死亡教育,我們只有理解死亡,勇敢面對他,才是對生命價值的最高尊重。

死亡是一種狀態,你無法掌控,你要相信,愛還在,只不過換了一種形式陪伴。如果把對親人的思念,換作我們生活下去的勇氣,如果把親人對我們的愛,轉化成我們對人間其他人的愛,你就會想到自己還被更多人需要,還有很多人愛你!

“上帝給你的磨難,都是你能所承受的!”如果這麼理解,所有痛苦就有了意義,把痛苦作為一種磨練意志的手段,熬過去!那些打不敗你的,終將使你強大!

我想起了《活著》裡面的福貴,他的一生經歷坎坷,大起大落,最難過的就是數次面對至親離開,他被迫接受了數次死亡教育,他面對死亡是一種坦然,也許是面對命運的無奈,但是在人世間的每一天,他還是在努力地活著。

只有體驗過人間真愛的人,才會對這個世界充滿留戀,只有經歷過這麼多失去的人,才會坦然面對未來的死亡。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