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怎麼變成免費午餐的》:盜版與地下世界啟示錄 「阿水」

《音樂是怎麼變成免費午餐的》:盜版與地下世界啟示錄  「阿水」

《音樂是怎麼變成免費午餐的》中文版封面

斯蒂芬·維特(Stephen Witt)做了一個比喻,把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音樂盜版比作六十年代後期的毒品氾濫。兩者皆源自年輕群體對社會俗常和法律的挑戰,背後是置身亞文化的驕傲和反對資本主義惟利是圖的高尚感。比如維特自己,1997年剛上大學時連MP3是什麼都不知道,第一學期後已經用數百首盜版歌曲塞滿2G硬盤。2005年,他帶著1500G音樂(相當於15000張專輯)搬去紐約,卻對擁有產業級別的音樂寶庫秘而不宣。問題是,維特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音樂發燒友。瘋狂下載盜版音樂的一個原因是好奇,更重要的恐怕是“想成為一個精英團體的部分”。

下載盜版音樂的人真的是精英團體嗎?在流媒體時代之前,裝滿我們MP3的音樂到底是用戶各自上傳以供分享的,還是存在層級森嚴的組織?維特就這一部分的追本溯源,以足夠讓他的這本處女作成為MP3和音樂盜版領域最詳盡的著作。

但光靠幾個秘密社團,和數個隱約擁有“大同”和“分享”覺悟的理想主義者聚落,尚無摧毀音樂工業,改變業態和所有人聽音樂習慣的能量。

鉅變的發生,是各方力量的結合所致。技術的發明者,盜版者,盜版技術的創新者,在某種內心需求的驅動下合力把陳舊的唱片工業推下懸崖。但故事中怎能沒有舊霸主的面孔?本書中,這張臉由道格·莫里斯(Doug Morris,1995-2011年任環球音樂集團總裁)權充代表。這位音樂工業的巨頭拿著不可思議的極高年薪(2005年為1800萬美元)。他只需要做到一件事:讓每年的投入A少於收入B,便能高枕無憂地繼續待在寶座,享有頂級CEO俱樂部的種種特權。為了確保A永遠小於B,環球自2002年起連續三次大規模裁員,超過2000名員工失業,藝人預付金和宣傳費用遭削減。但維特在追溯其職業生涯的過程中,把遭人嫉恨的莫里斯描繪成一個人,而不僅僅是又一條令民眾反感的商界大鱷。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盗版与地下世界启示录  「阿水」

道格·莫里斯(Doug Morris,1995-2011年任環球音樂集團總裁)

製造商=NIKON;型號=NIKON D3S;鏡頭=24.0-70.0 mm f/2.8;焦距=70毫米;等效焦距=70毫米;光圈=F8.0;測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200;白平衡=手動;對比度=標準;飽和度=標準;銳度=標準;曝光補償=0.0EV;曝光時間=1/30秒;曝光程序=手動模式;場景類型=標準;日期=2011.10.28 10:45:33

作為音樂帝國的掌門人,他既有老派生意人的精明和儒雅,亦能審時度勢,堅持立場,把全世界最賺錢的藝人們納入並留在環球旗下。在唱片業同行中,莫里斯無疑是明星經理人,但他無力阻止下沉的巨輪。當整個音樂產業用一臺筆記本電腦就能運作時,莫里斯們已喪失把關人的地位。

在環球職業生涯的最後,莫里斯和孫子在YouTube上點開一支“五十美分”(50 Cent)的《嘻哈夜總會》音樂錄影帶。錄影帶角落嵌著的小方框給了他扳回一局的靈感:再也不免費發送音樂錄影帶的使用權了。要用可以,收費!

這樣,Vevo上線,榮登YouTube上最受歡迎的頻道。在此之前,莫里斯做過一大堆功能重疊的科技投資,結果顆粒無收,淪為笑柄。與喬布斯的長期博弈後,喬布斯勝,蘋果獲得全部環球曲庫,後者的版權所得卻只佔總收入的1%......因此種種而被譏諷為不懂科技和潮流的莫里斯,在屢屢錯失與科技共同起飛的機會後,總算搭上了時代的順風車。

音樂行業的門面道格·莫里斯,只是這本書的B面。A面的故事更精彩——音樂工業的基石究竟如何被摧毀?維特的調查從德國開始。上世紀80-90年代,科學家卡爾海因茨·勃蘭登堡(Karlheinz Brandenburg)帶領一支十多人的團隊致力研究MP3技術。他們的學術理念有清晰的傳承脈絡,來自他的“祖師”埃博哈德·齊威克(Eberhard Zwicker)的“心理聲學”一派。簡單說,大多數人的耳朵只能聽到紛繁眾聲中的一部分,號稱具有“永恆完美的聲音”的CD中儲存著大量無用信息。即使剔除很大一部分,人耳也不會察覺(除了那些吃這口飯的專業人士)。用很小的數據記錄高保真音樂是可能的。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盗版与地下世界启示录  「阿水」

科學家卡爾海因茨·勃蘭登堡(Karlheinz Brandenburg)

製造商=CANON;型號=CANON EOS 5D MARK III;鏡頭=EF50mm f/1.4 USM;攝影師=Burkhard Peter;焦距=50毫米;光圈=F8.0;測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60;白平衡=手動;曝光補償=0.0EV;曝光時間=1/125秒;曝光程序=手動模式;場景類型=標準;日期=2013.11.07 10:47:54

世界上第一首“正式”的盜版MP3歌曲Until It Sleeps 來自Metallica的專輯Load 從這裡出發,勃蘭登堡的天才團隊在十幾年的苦功後成功發明MP3編碼軟件。他們甚至發明了最早的MP3播放器,但缺乏商業頭腦的勃蘭登堡錯失申請專利的先機。科學家們的天真笨拙在商場上屢屢輸給經驗豐富的大商人們。戰爭一直持續到1998年,手握MP3和AAC兩種格式的勃蘭登堡團隊終於徹底獲勝。聲音完成無形到有形,模擬到數字,大型到迷你的變身。一貫重視知識產權的德國人,也把自己置於尷尬的道德懸崖:是他們自己免費發佈MP3編碼軟件,一點星火令全民盜版熊熊燎原。

火原下,跳動著一個錯綜複雜的盜版世界。維特的主要採訪對象戴爾·格羅夫(Del Glover)是這個地下世界的“無名英雄”,“軟破社區”的王者,史上最大的音樂盜版者。被捕時,格羅夫靠勤勉工作從國王山光盤製造廠的臨時工爬上流水線經理的位置,用最原始的手段(把CD藏在當地流行的大金屬皮帶扣後面)把新碟偷運出場,交給RNS“軟破小組”的頭兒“卡利”。這個小組每年洩露3000張專輯,涵蓋所有音樂風格。作為交換,格羅夫獲得小組掌握的高速服務器入口,可以免費獲得海量電影、遊戲、軟件資源。無視卡利嚴令禁止組員以此謀私的命令,格羅夫風光做起非法刻錄電影光盤的生意,憑聲譽、低調和靈活的頭腦養活家人,開拉風的改裝車享受“夜店停車場之王”的榮光。

此時,盜版世界的版圖還在等待最後一塊的出現———BT(BitTorrent)技術。二十五歲程序員布萊姆·科恩(Bram Cohen)的發明改變了互聯網架構的規則,用種子文件這個概念突破互聯網長久以來的流量瓶頸。一夜之間,遊戲的邏輯顛倒了。從前,當眾多用戶從一個用戶處下載一首歌,會造成通道擁堵甚至服務器崩潰。現在,點對點協議被科恩更改為同時配對幾百個用戶,下載時一個用戶將從一百個用戶處分別下載這首歌的百分之一。違反常識的奇蹟出現了,當越多人嘗試下載同一個文件,下載速度就越快。 BT技術必將催生種子網站。傲慢不馴如“海盜灣”(the Pirate Bay),謙遜自律如“豬哼哼”(Oink’s Pink Palace),各自為營築造地下世界的奇景。

維特顯然更欣賞“豬哼哼”的準烏托邦理念。在他的筆下,“豬哼哼”的創始人、大學生艾倫·艾利斯(Alen Ellis)老實到根本不像罪犯,簡直是現實中的蜘蛛俠,白天辛苦唸書,晚上做虛擬世界的秩序維護者,執著於提高用戶的科技水平和音樂修養。最重要的是,直至被捕,他絲毫沒有濫用熱情用戶們往自己賬戶裡打的錢。

埃利斯的烏托邦雖然違法且侵害了音樂行業的利益,但它的理念中自有動人處。“它由眾人協作產生,對於期待實物回報這個在資本主義時代裡主宰人們行為的思維表達赤裸裸的反對。”埃利斯後來的結局不錯,陪審團判他無罪。之後他徹底消失在公眾視野中,他的同類們成立“海盜黨”,以保護非商業性文件分享為口號,還在歐盟議會中佔了兩個席位。

最後,上述的所有線索盤成一條銜尾蛇。勃蘭登堡和他的團隊實際上便是“海盜黨之父”。他們靠開啟侵犯版權的時代而致富,也因此點燃威脅他們如今生計的政治運動。如果有一天,專利和版權再也無法帶來收入,他們又將變回失意科學家。並且,世界上還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投入生命去發明和創造嗎?

故事的尾聲,是一段時代輕嘆一口氣,落幕。硬盤在銷燬場粉身碎骨,故事裡的所有角色或留戀或瀟灑地和我們一起進入雲時代。然而CD並沒有死,備受壓榨的藝人們使出渾身解數反擊,只有“軟破小組”的衰落已成定局。

《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盗版与地下世界启示录  「阿水」

《音樂是怎麼變成免費午餐的》原作者-Stephen Witt(斯蒂芬·維特)

當變局已定,維特自己也成了Spotify的註冊用戶之後,他仍去拜訪了舊友格羅夫。格羅夫風光不再,艱難謀生。前半生似是幻影,他落入從未想過的境地:黑人前罪犯。他上夜校學習計算機專業,業餘幫人修理實體媒介(DVD機、音響之類),不知不覺從先鋒青年變成懷舊大叔。隨著全球化進程,製造業從美國本土漸漸流失。當時代的巨輪開始滾動,強大如莫里斯亦無法阻擋,曾經地下世界的英雄格羅夫也只好興嘆。

這本書裡的人物:科學家、音樂行業鉅子、“軟破小組”成員、種子網站運營者,加上通常作為背景出現的藝人,活在各自的世界彼此從未有過交集。他們甚至根本不知道對方的存在。

但世界就是這樣複雜,維特在歷史洪流中撈出這些真實的人,釐清他們之間的關係,冷靜地講述他們與所謂“時代潮流”間的蜜運與厄運。這就是本書的價值所在。

  • [Doc]key=唱片產業[/Do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