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許許多多的燦爛文化,它們如璀璨的明珠,大放異彩;其中戲曲就是當中很耀眼的一顆。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一、中國戲曲是什麼


中國戲曲是一種蘊含極為豐富的文化現象。用當今時髦的話說,它是一個普遍聯繫的信息系統,或者說它是一個場,是一個具有多層次、多結構的整體結構。中國戲曲的體態與風姿,與中華民族文化心理有直接的關係。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又和中國哲學、中國宗教、中國民俗、中國倫理、中國藝術、中國政治、中國經濟等,都發生層次深淺不同的各種聯繫。因此,研究中國戲曲必須作多學科的開掘,對中國人的思維傳統作整體性的觀察和思考,才能窺察到中國戲曲的奧秘。這便是把中國戲曲作為文化現象來研究的原因。


中國的戲曲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

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臺的繁榮時期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佔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


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誌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中國的戲曲與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


二、中國五大戲曲劇種


1、京劇


(1)簡介


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囉囉腔和其他一些雜曲。


清乾隆五十五年,以高朗亭為首的第一個徽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於道光二十二年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釐。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2)代表人物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梅蘭芳,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光緒二十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

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戏。


梅蘭芳一生主要從事京、昆表演,創作了一批時裝戲和古裝戲,加工整理了一批傳統戲,如《牢獄鴛鴦》、《宦海潮》、《鄧霞姑》、《一縷麻》、《嫦娥奔月》等。他對中國戲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之於戲曲理論的貢獻僅是其中一面。


梅蘭芳提出了“中國戲劇之三要點”。第一點,西方戲劇與中國戲劇的隔閡是可以打破的。第二點,中國戲劇的一切動作和音樂等,完全是姿勢化。所謂姿勢化,就是一切的動作和音樂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動作有動作的方式,音樂有音樂的方式,這種種方式,可作為藝術上的字母,將各種不同的字母拼湊一起,就可成為一齣戲。但是中國戲的演員們,都不被這種字母所束縛,他依舊可以發揮他在藝術上的天才與創造,《貴妃醉酒》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第三點,中國未來之趨勢必須現代化,並不一定是戲劇、本體的現代化,是要使劇中的心情和倫理成為現代化,如背景與燈光也可使其成為姿勢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來表現劇中各個情緒,這是中國戲劇今後可試驗的途徑。


這三點很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可以為中國的京劇傳承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梅蘭芳先生的理性闡述,根植於中華民族文藝理論的沃土之中,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這是一份難得的戲曲理論遺產,不僅對梅蘭芳京劇表演理論體系的總結至關重要,而且豐富了中國戲曲表演理論體系,值得深入總結研究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2、評劇


(1)簡介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位列中國五大戲曲劇種。曾有觀點認為是中國第二大劇種。


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小女婿》、《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

現在評劇仍在華北、東北一帶流行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2)代表人物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韓少雲,原名王守貞。評劇代表人物。一代宗師,評劇韓派創始人,河北秦皇島人,生於河北省山海關八里堡,後定居河北省玉田縣。曾任瀋陽市政府委員、市政協常委、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省婦聯執委,市青聯副主席,中國青聯委員會委員,中國六屆人大代表和全國第七屆人大代表、省劇協副主席、市劇協副主席。曾為瀋陽評劇院藝術顧問、瀋陽文學藝術專家委員會委員、瀋陽市榮譽文藝家、遼寧《不老松》畫會的顧問。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共黨員。


韓少雲先生一生致力於評劇藝術,她融合了評劇初期剛勁酣暢和新唱腔的柔媚灑脫,唱腔優美、音域廣闊、剛柔並濟,獨具一格的創立了評劇的新派別——“韓派”,成為評劇藝術中全國公認、深受戲迷歡迎的流派之一。韓少雲這一生不為名、不為利、不圖虛榮、只為藝術,不計門派,精心育人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戲劇人才。她教的學生遍及全國各地,楊曉彥、胡桂秋、馮玉萍、周丹、宋麗、楊小彥、劉虹等,這些藝術界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都出自韓少雲的調教。指導。宋麗在瀋陽評劇院時雖然曾拜韓少云為師,也取得了很大成績,並獲得過戲劇梅花獎。


3、豫劇


(1)簡介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區演出時常常靠著山堆個土臺子,所以人們也稱它為靠山吼。豫劇之稱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用的。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寧夏、青海、新疆等十幾個省區,是中國最有影響的戲曲之一


(2)代表人物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常香玉,原名張妙玲,出生於河南省鞏縣,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瀋陽音樂學院教授等職。


她,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緻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4、越劇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


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福建、江西、安徽等廣大南方地區,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區,鼎盛時期除西藏、廣東、廣西等少數省、自治區外,全國都有專業劇團存在。


(2)代表人物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施銀花,越劇演員。浙江省嵊縣施家岙村人。名列《中國越劇大典》名人卷。她是女子越劇的開拓者,女子紹興文戲時期的著名旦角,

有“花衫鼻祖”之譽。唱腔上學習、繼承男班名旦琴素娥的花腔,婉轉圓潤,被稱為“施腔”。被譽為“越劇泰斗”、“越劇皇后”,並冠為“三花”之魁。曾移演《雷雨》,開女子越劇表演時裝戲之先河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5、黃梅戲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漢族傳統戲曲劇種之一,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臺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的一個劇種。它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劇種的因素,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特點。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代表人物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嚴鳳英,原名嚴鴻六,安徽省桐城縣羅嶺(今安慶市宜秀區羅嶺鎮黃梅村)人。女,中共黨員,黃梅戲傑出的表演藝術家,

中國黃梅戲的發展締造者之一,“七仙女”塑造者,中國黃梅戲傳承發展重要的開拓者和貢獻者


嚴鳳英10歲時開始學唱黃梅調,為族人所不容,後跟隨嚴雲高學戲,取藝名鳳英。在1952年上海舉行的第一次華東戲曲會演,嚴鳳英以黃梅戲傳統小戲《打豬草》和摺子戲《路遇》,獲得廣泛讚譽,1954年因在黃梅戲電影《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而揚名全國。


歷任安徽安慶市黃梅戲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文革遭迫害致死,現骨灰安放在安慶市菱湖公園內黃梅閣中,安慶羅嶺建有嚴鳳英故居紀念館,毛澤東為其題寫“黨的好兒女”。嚴鳳英的黃梅戲代表作有《打豬草》、《遊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等。


戲曲不僅帶給廣大的觀眾藝術享受,同時也宣傳了歷史,弘揚了民族文化,使每個人都受到有益的教育和啟發

。白娘子的知恩善報、鐵梅的革命信念、七仙女對愛情的忠貞、楊家將的愛國情操、孫悟空的愛憎分明和大智大勇都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祖國悠久的戲曲文化而自豪。我們不但要多看戲劇,也要了解戲劇,學唱戲劇,學演戲劇;使這一傳統世世代代發揚光大,使這一文明古老的藝術之花,長開不敗、爭芳鬥豔。


戲曲百科 | 中國戲曲,燦爛文化


本期播音:胡唯揚

本期審核:孫濤、劉佳



版權聲明:在推介傳播過程中難免出現部分文章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的情況。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