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懂膠片時代的相機鏡頭,為什麼拍出的彩色圖質“油潤度”很漂亮?

攝影微談


您所說的油潤度的片,在傳統相機時代的確是有這樣一個說法,這樣的片一般出現在德國產的相機和鏡頭上,比如哈蘇系列相機,祿來相機系列,萊卡系列相機。

我以前一直使用哈蘇的503W相機,同時一起使用的還有一臺瑪米亞中畫幅相機,本人的體驗,哈蘇的片出來明顯比瑪米亞的色彩濃郁,層次豐富。

這裡主要是色彩的層次豐富,可以理解為色彩還原真實。特別是暗部層次厚實但是不會死黑,黑位的層次豐富而且分明。灰位層次依然厚實。高光位只要不過曝,結構依然清晰。

現在的數碼相機,若前期拍攝曝光不過,在導片的時候,保持高光位不過,暗位拉出層次,基本上是可以還原出所謂的油潤畫質來。


老羅影像匯


不知你怎麼得出的這個結論,膠片時代,照片由相紙洗印而出,它是一種印刷品,而現在數碼相機的照片,主要是在顯示器,手機上看,其感觀效果跟印刷品完全是兩個概念,不具可比性,你看過去的彩色照片比較舒服,那只是個習慣問題,跟鏡頭也沒關係,過去的彩照6寸居多,很少有人放大1尺以上去看,說實在的巴掌大的一張照片,真的看不出多大的色彩變化,而現在叫個顯示器都在21寸以上,看照片的效果比過去強百倍,所以,說過去照片好看只能是一種懷舊的心裡作用。


午夜陽光3226


具備16bit及以上色深的RAW格式數碼照片經簡單處理完全能達到高端膠片的效果。目前絕大多數數碼相機的RAW格式照片只能輸出14bit色深,導致色彩‘斷層’較大,視覺表現‘發乾,不油潤’。另外,鏡頭的素質也是決定照片色彩風格的重要因素。


老衛的攝影與文字


所指的“油潤度”一般指德國鏡頭拍出來的畫面味道,這也是諸如“徠卡”、“卡爾-蔡司”等鏡頭所特有的味道。



聽竹齋


和鏡頭有關?成像介質才是根本啊。


虎風攝影愛好者


膠片的影像是由化學反應形成的,數碼是由感光原件行程的。


林20181231


就像至今還有人喜歡聽黑膠片聽膽機一樣 總覺得老的有味道 原因就是帶雜音帶音染帶缺陷的聲音其實更符合我們日常的生活環境 而監聽級別的設備提供的過於純淨過於直白的聲音就不討好了

同樣道理 老鏡頭的成像大都存在色彩誇張對比過強偏色暈光等缺陷 這反而更接近我們生活中人眼所能看到的並經過頭腦加工的影像 而如實還原記錄的原始照片卻沒人欣賞

另外 少數沒有真才實學的器材黨靠老設備來炒作器材炒作自己也不少見


龍族ELL


膠片與數碼的最大區別,前者是由囟化銀無規則“顆粒”組成的模擬片,後者是由陣矩排列組成的數字片;前者明暗、色彩是模擬自然過度,後則則是有間隔的數字過度。這就確定了膠片油潤而數碼生硬的特徵。正如模音樂與數字音樂間的差異一樣。


經典祿萊


我不懂膠片與數碼成像後的本質區別,我只想問,但就像素和色彩而言,那種照片更好,更清晰,一張膠片和數碼相機放大到清晰度依舊標準的尺度需要數碼相機多少像素才能完成。


水泊雨軒


賓得的鏡頭才是油潤,不懂的可以查下三公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