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九千歲”魏忠賢真的該死嗎?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明朝“九千歲”魏忠賢真的該死嗎?


《明史》:“明代閹宦之禍酷矣,然非諸黨人附麗之,羽翼之,張其勢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中葉以前,士大夫知重名節,雖以王振、汪直之橫,黨與未盛。至劉瑾竊權,焦芳以閣臣首與之比,於是列卿爭先獻媚,而司禮之權居內閣上。迨神宗末年,訛言朋興,群相敵仇,門戶之爭固結而不可解。凶豎乘其沸潰,盜弄太阿,黠桀渠憸,竄身婦寺。淫刑痡毒,快其惡正醜直之私。衣冠填於狴犴,善類殞於刀鋸。迄乎惡貫滿盈,亟伸憲典,刑書所麗,跡穢簡編,而遺孽餘燼,終以覆國。”

總之一句話:魏忠賢不是個好東西

事實上,瞭解明朝歷史的都知道明朝崩潰是在崇禎上臺掌權的十六年,國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滿清多次入關,朝野動盪不安,到最後國家都滅亡了。魏忠賢在的時候是這樣嗎?


明朝“九千歲”魏忠賢真的該死嗎?


魏忠賢做那麼多壞事,殺了那麼多好人忠臣,國家還算平穩,起義造反幾乎沒有,遼東局勢還可維持,還打了幾次勝仗,國庫還有剩餘。這不奇怪嗎?魏忠賢牛逼的7年時間並沒有出現大的民變,滿清也沒有打進京城。而崇禎時代各地民變不斷,滿清也打進過京城掃蕩,這個差距還不夠說明問題嘛?

所以說,史書把魏忠賢抹黑的太慘了。

魏忠賢是什麼樣的呢,魏忠賢是個太監,是天啟皇帝的太監,天啟在位七年,魏忠賢天啟三年執掌錦衣衛,天啟四年才成首領大太監。注意時間,這個很重要。意義在於魏忠賢做為天啟皇帝太監第一人的時間只有兩年多,兩年多的時間太少了吧,他能一出場就帶無敵光環,成立龐大組織,殺的大明官場人仰馬翻,血流成河嗎?太搞笑了。大明文官階層的龐大和恐怖是很難想象的,明朝好多皇帝都不得不低頭。典型的例子是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還有他的老子嘉靖皇帝。玩不過你們就關起宮門自己玩,眼不見心不煩。

魏忠賢是個太監,還不識字,身份和素質已決定他不是第一掌舵人,他背後有人,是什麼人呢?毫無疑問是天啟皇帝,有了皇帝撐腰,雖然不能神擋殺神,殺幾個異己還是可以做的到的。證據是天啟皇帝臨死對崇禎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可惜的是,崇禎這混小子沒聽進去。

事情可能是這樣的,天啟皇帝做木工,像劉備種菜那樣韜光養晦,以魏忠賢棋子,清洗朝廷,殺了反對派,以圖政治抱負,尤其是誤國誤民的東林黨人。東林黨也有高人,一看不對,天啟皇帝極大損害了地主文官集團利益,於是暗中搞死天啟皇帝,換上容易忽悠的崇禎,以方便自己為所欲為。那總得有個原因把,於是就貶低天啟皇帝,說他就知道做木工,怠慢朝政,受魏忠賢矇騙,什麼都不懂。然後就極力抹黑魏忠賢,說他十惡不赦,罪該萬死。反正歷史自古以來就是勝利者書寫的。

曾有人言:“忠賢不死,大明不滅”是有道理的,至少能給大明續命。魏忠賢沒有那麼大的才華能力還有魄力,他只是刀,是棋子,是忠犬,要看他背後的人會不會用。應該說天啟不死,大明不滅。。在他掌權期間,魏公公收鹽稅、茶稅、礦稅、海稅,收壟斷官商、大走私犯、倭寇的稅,減少北方農稅,給農民一條活路,基本足額按慣例發放軍餉,不再新增軍餉拖欠,穩定軍隊。魏公公實際上廢除了禁海,恢復了海貿,給東南沿海地區的小民一條活路,刺激了南方的經濟發展,止住了大明的衰敗,為大明朝增加了海關稅收。順便給倭寇勢力進行了釜底抽薪的一擊。。。。。。。他抄家滅族的都是文官 剝削的也是文官商人集團 就剝削有錢人 他底層爬上來的 知道農民沒錢就容易造反, 有錢的都文人和商人他們都沒交稅 ,否則國庫早就沒錢了。

因為他知道自己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太監,知道一旦明朝滅亡那他的下場就是萬劫不復,粉身碎骨。所以他一定要保住明朝,明朝不亡自己就安全。
東林黨就不一定了,自己隨便搞,就算搞亡了明朝大不了換個主子,換身皮而已。


你們不覺得天啟和正德死得很奇怪嗎?驚人的相似,明朝兩位皇帝正值春秋之年,有一定的能力,都是落水後,很快就死了。小編認為可能是受不了魏忠賢肆無忌憚的侵犯那些文官集團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