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話茱萸,散寒助陽的吳茱萸

重陽話茱萸,散寒助陽的吳茱萸

重陽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九九歸真,一元肇始,九九重陽,寓意吉祥和長久長壽。重陽之日,民間有登高祈福、賞菊品酒、佩插茱萸、拜神祭祖、飲宴求壽的習俗。今天,重陽又增添了敬老感恩的主題,也被稱之為敬老節。

重陽節,我國民間有身插茱萸、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如同端午懸艾葉、飲雄黃酒的民間風俗,這類似的做法,其實有共同的醫藥學根源。重陽和端午這兩個民俗傳統節日,都處在氣候驟變、季節更替的節令變化之交。重陽之後,寒露將至,天氣驟然轉冷;端午則是春夏之交,日漸轉熱,均是處於季節變化、疾病容易流行的時節,茱萸、艾葉均有異香,能芳香闢濁、解毒驅邪,菊花葯酒可疏風散熱、養肝明目,不能不說,這些民俗民風極好地反映了老祖宗預防疾病的超前意識。

菊花、艾葉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中藥材,這個茱萸,是個什麼來頭呢?

重陽話茱萸,散寒助陽的吳茱萸

重陽佩插的茱萸,到底是山茱萸還是吳茱萸?

茱萸,一為山茱萸,一為吳茱萸,均為我國藥典所收載,分列為不同的藥物。重陽佩帶的茱萸,為芸香科的吳茱萸。古代茱萸有“辟邪翁”之稱,人們佩戴茱萸、或是製作茱萸香囊懸掛於身邊,是因為它含有較多揮發油,有獨特的異香,可以消毒殺菌、驅蟲防蛀,預防疾病,而在古人看來即是解毒驅邪。

山茱萸來源於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藥用部位為果肉,臨床功效以補益肝腎、收澀固脫為主,與重陽配插用於芳香辟邪的吳茱萸,有很大區別。

重陽話茱萸,散寒助陽的吳茱萸

吳茱萸的功效特點

吳茱萸來源於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乾或低溫乾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而得。

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之功,常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洩瀉等的治療,成人日服常用推薦劑量一般為2-5克,外用適量。

吳茱萸藥性辛熱,辛辣香氣強烈,是一味專心於陰證、破陰實的藥物。中醫認為,許多疾病的傳變過程中,一般來說剛開始陰虛比較常見,常常源於生活習慣不好、情志的傷害等原因,表現為陰虛陽亢的虛假亢奮狀態,如面色潮紅、五心煩熱、盜汗等等;出現陰虛後,會導致陰陽的不平衡,陽相對於虛衰的陰不協調,陽就會流失,時間一長,則會陽虛,表現為疲勞倦怠、胃口不好、意志消沉等等,病則更進了一籌;而陽虛則氣不足,人體動能不足時,就會累積各種汙穢之物,那就產生了陰實,長在身體裡,就可能形成腫瘤,或其它的難治性疾病。吳茱萸的臨床用藥特點在於破陰濁之邪、專於陰證,雖其性味較為猛烈,又有小毒,但因功效獨特,故在現代中醫臨床應用上,用途仍是非常廣泛的。

重陽話茱萸,散寒助陽的吳茱萸

吳茱萸的臨床應用

中醫臨床上有許多應用吳茱萸的方劑,使用頻率都非常高。溫中祛寒的吳茱萸湯,來源於醫聖張仲景所編撰的《傷寒論》,擅長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臨床常用於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嘔吐、神經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肝胃虛寒疾病的治療。

《丹溪心法》所載左金丸,是臨床常用瀉肝火的方劑,以黃連配吳茱萸,按6:1配伍製得,功長瀉火、疏肝、和胃、止痛,用於肝火犯胃、脘脅疼痛、口苦嘈雜、嘔吐酸水、不喜熱飲,市場已有左金丸和左金膠囊成藥上市售賣。

成藥華佗再造丸,以川芎、吳茱萸等配伍製成,能活血化瘀、化痰通絡、行氣止痛,主要用於痰瘀阻絡之中風恢復期和後遺症,症見半身不遂、拘攣麻木、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等。

重陽話茱萸,散寒助陽的吳茱萸

吳茱萸的現代研究

對吳茱萸的現代研究表明,吳茱萸含有豐富的生物鹼類,還有苦味素類、揮發油類等化學成分,具有調節胃腸道功能、抗血栓、抗炎鎮痛、抗腫瘤、抗菌等多種藥理活性。其豐富的揮發油具有芳香健胃作用。從吳茱萸中分離得到的吳茱萸鹼和吳茱萸次鹼,具有鎮痛抗腫瘤活性。

吳茱萸獨特的生物活性使其頗具開發前景和應用價值,它也正受到越來越廣泛地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