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歷久彌新,經典的魅力就在於此

——評《四世同堂》

祁老太爺期待的四世同堂的80大壽,因為日本人侵略北平淪陷而泡了湯。從此北平的日子生活是江河日下。小說講述了極具中國特色的祁老人一家和他們在小羊圈衚衕的鄰居們在日本人入侵之後開始的生離死別,提心吊膽,食不果腹的日子。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分為《惶惑》、《偷生》、《饑荒》三個部分。本書沒有直接去描寫戰爭的慘烈場面,在日本人入侵的背景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陷入長期的苦難之中,人民的生活是一年不如一年。本書就是透過普通老百姓的視角,從長期災難中生活的點滴日常入手,為我們描述了北平一個普通的衚衕裡,不同身份地位的住戶在日本入侵中國後遭遇的悲劇及悲慘生活。

書評‖歷久彌新,經典的魅力就在於此

就在這小小的羊圈衚衕裡,有錢詩人、瑞宣這樣的知識分子,有棚匠劉師傅、車伕小崔、替人張羅喪事的李四爺、剃頭匠孫七這樣的底層百姓;有小文夫婦這樣的藝人;也有垂垂老人、家庭婦女、幼稚兒童。這個小小的濃縮的世界裡,有寧死不屈,堅守本心的忠義之士,比如與日本人同歸於盡的錢家兒子仲石;比如家破人亡,慘遭酷刑,卻心如磐石的錢詩人;義無反顧投身抗戰的齊家三孫祁瑞全;雖未出走卻堅守陣地的祁瑞宣;在苦難中慢慢覺醒的桐芳、高第、白巡長……。有令人心疼的無辜百姓,冤死的小崔、自盡的錢夫人、投河的天佑、活活餓死的小妞子……。當然也有甘心當走狗漢奸,一心發國難財,不知羞恥的妖魔鬼怪,如大赤包、冠曉荷、藍東陽、胖菊子、高亦陀、招弟……不道義的侵略一定會失敗,日本人最終戰敗撤出中國,漢奸們也不會獲得好下場,如同當時丑角般令人噁心地上場,他們最終也一個一個很難看地死去。祁家終於又一次迎來了四世同堂。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從1941年開始構思,這一年是北平淪陷的第5個年頭,1944年開始創作,1948年在美國完成。這部小說也是老舍先生規模最大,寫作時間最長的作品。它被亞洲週刊評價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

歷史早已隨歲月遠去,而作品中反映的普通百姓面對國難時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令人難忘,值得後來的人們去反省、深思。面對危難時,人們究竟該以何種態度去面對如何去做這樣的問題,其實在今天仍然很具有現實意義。

書評‖歷久彌新,經典的魅力就在於此

老舍先生的小說沒有華麗的文筆,樸素而親切的筆觸讓筆下的人物生動而鮮活,如同親眼目睹。老舍先生以幽默的方式將沉重的故事、複雜的人性用笑中帶淚的方式演繹出來,讀來令人唏噓。

小說中對祁瑞宣的描寫很深刻,但也最痛苦。北平淪陷,三弟瑞全義無反顧地出走投身抗日,二弟則毫不羞恥地甘當漢奸,瑞宣是極愛國的,他也想走,想去抗日,但是他身上有責任。他是長孫,上有老下有小,他要盡孝,要養活這個家。於是他焦灼、不安,他掙扎在希望和絕望之中,就像一個得了瘧疾的病人,一會兒發著高燒一會兒又冷得直打擺子。他豎著耳朵收集所有的消息,每一場仗的勝敗都會引起他內心翻江倒海的感受。

他敬佩錢詩人那樣的錚錚鐵骨,但他卻不敢效仿;他憎恨三弟瑞豐作漢奸,但他卻無力阻止他;他悄悄地愛國,但卻不敢大聲說出來。他暗暗地擔心憂慮,但也只是在心裡;他只能儘量地向需要幫助的鄰居伸出援手,為他們的痛而痛、苦而苦,他把這當做發洩情緒的方式。這種糾結看起來令人痛苦,你怒其不爭,但他的顧慮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只能跟著他一起痛苦。但瑞宣的這種性格真的是很多中國人的性格,他很具有代表性。他的處境也是中國那句古話“忠孝不能兩全”的詮釋。

書評‖歷久彌新,經典的魅力就在於此

很喜歡老舍先生幽默的筆觸,寥寥數筆,連笑帶罵就把一個人物的形象勾勒出來:

“瑞豐太太往好裡說是長得很富泰;往壞裡說呢,乾脆是一塊肉。身量本就不高,又沒有脖子,猛一看,她很像一個啤酒桶。臉上呢,本來就長得蠢,用盡量地往上塗抹顏色,頭髮燙的像雞窩,便更顯得蠢而可怕。瑞豐乾枯,太太豐滿,所以瑞全急了的時候就管他們叫‘剛柔相濟’。”

先生筆下的北平生活也是活色生香,極接地氣兒:

“那些水果,無論是在店裡或攤子上,又都擺列的那麼好看,果皮上的白霜一點也沒蹭掉,而都被擺成放著香氣的立體的圖案畫,使人感到那些果販都是些藝術家,他們會使美的東西更美一些。況且,他們還會唱呢!他們精心的把攤子擺好,而後用清脆的嗓音唱出有腔調的“果贊”:“唉——一毛錢兒來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兒,皮兒又嫩,水兒又甜,沒有一個蟲眼兒,我的小嫩白梨兒耶!”歌聲在香氣中顫動,給蘋果葡萄的靜麗配上音樂,使人們的腳步放慢,聽著看著嗅著北平之秋的美麗。”

經典的作品為何能歷久彌新呢?我認為,經典的作品不但可以給我們展示不同時代的生活風貌,更能讓人在閱讀之後思考反省。這是另一種“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的境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