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敦煌写经书法有什么看法?

冠球影社


看了前面几个回答,要么说敦煌书法是民间书法,要么说其艺术性不高,我觉得这些观点并不中肯,属于以管窥豹的想当然耳。

实际上,敦煌书法的地位已经越来越凸显了,它让人没有办法忽视。

1.敦煌书法的丰富性

敦煌书法上可追溯至汉代,下及北宋,上下千年,其书法存量之丰富,世所罕匹。汉代简牍有上万件,而唐宋写经等有四万余件,简单的以民间书法概括敦煌,那就太没有常识了。

敦煌由汉至唐,都有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也并不是一直都像现在那样干旱荒芜。敦煌自古就是通往西域最重要的一站,而西域又和佛经有着高度关联。其人口之盛,一度成为西北的中心城市之一,军事和文化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汉末的大书法家张芝、索靖都出于此地,可以说有着良好的书法传统。而能够保存下来那么多汉简、写经文字乃至壁画等等,完全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结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所以其书法存量的丰富性是无法忽视的,对研究书法变革的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敦煌简牍书法

2.民间书法一说纯属以偏概全

首先,只要对古代历史稍有认识的人,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古代,能够读书的人有多少?能够识字的人有多少?有文化修养的人可能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而大部分读书人都是官宦之后,是家族的传承,有经济地位作为基础。何况隋唐以前并无科举,是以推举制度来选才的,那么读书可是说是一件颇为奢侈的事,怎么能将敦煌书法简单的看做民间书法呢。

事实上,因为其工程体量之大,使得写经成员的构成比较复杂,所以表现出来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才是其为人轻视的原因。由于佛教由魏晋以来的逐渐深入人心,佛教信仰遍布士族和百姓各个阶层,但其实是以士族为主导的。比如北魏的龙门石窟,所存碑刻主要都是北魏皇室成员的造像记,百姓跟风影从。敦煌也是如此,写经是一项皇家才能支撑得起的浩大工程,所甄选的人才也有其标准,怎么可以简单地以一句民间书法概括它呢。

何况敦煌还有欧阳询、柳公权、唐太宗的碑刻拓本保存,这些写经人员有许多就是专职的书法家,若说经生文化水平都很低,那就是罔顾事实了。连武则天都亲自抄经的年代,士大夫写经以修身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只是因为写经多不存作者姓名,所以有人将它们看做一般人所写,这也是一个原因。

其实敦煌写经书法恰恰证明了,其中的大量精品必然出于拥有较高文化的精英阶层,而非民间。所以说敦煌为民间书法纯粹是以偏概全。

3.写经的艺术造诣

再来说说写经的艺术造诣。由于唐代楷书的真正成熟,使得写经的大量存本都属于小楷的范畴,但是仍然有许多其他书体,比如章草,草书,隶书等等,并且艺术造诣都很高。

比如章草书体的《妙法莲华经》残卷和《因明入正理论》等,其艺术水平就非常高,几乎不让汉末章草盛行时期的书法。其用笔特征和索靖的《出师颂》极相似,遒媚恣肆,是章草书难得的墨迹存本。

再说小楷,《大般涅槃经》《转轮圣王经》《度仙人经》等等艺术水平都极高,与钟绍京的《灵飞经》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它们全都是墨迹流传,和北魏的碑刻造像墓志形成了一种对比,让人们不必透过刀锋去看笔锋,而是直观的表现书法之美。用笔精美,结体合理,一笔一划都毕恭毕敬,又不失天真烂漫,怎么能说它艺术水平不高呢。

我们不能因为一种书体臻于成熟就贬低其艺术性,毕竟所有艺术都有其成熟时期。如果这样看待问题,那么只好说只有小孩子的是艺术,大人没有艺术,这实在是偏颇了。何况敦煌也有天真烂漫的一类书法存在呢。

所以如果你看到过大量的敦煌写经,只有敬佩的份,哪里还顾得上去鄙薄它呢。我们从中可以汲取的灵感和技术都非常丰富,现代人无论是心境上的差距,还是技术上的差距,其实都不小,哪里还能腆着脸诋毁古人的成就呢。

要说审美会发展变化,这当然是事实。但就事论事,不能单纯的以现代艺术的审美去批判千年前的古人,这是一种妄断。

4.古为今用要有选择性

清朝时期,由于朴学的兴起,使碑刻书法重新发挥其光芒,一代又一代的人前赴后继,把书法推向了又一个高峰,无论是篆隶,还是魏碑,都出现了新的高峰。这就是古为今用的典型。

而书法艺术一旦在某个方向臻于成熟,就会有求变的需要,这是生命本身的一种追求,永无止境。那么近代敦煌的突然出现,并且以如此庞大广博的姿态,让世界都为之一震。这其实给了我们再次吸收其精华,创造新风潮的机会。无论是汉简,还是小楷,或者章草,都给人许多的启示和灵感,我们应该批判性地加以吸收,壮大自我,而非一味地轻视贬低。不要让这些文字被散落世界各地之后,把艺术和文化也丢掉了。而是应该拿起古人的遗产,开辟新的天地,避免悲剧再重演。

敦煌莫高窟

这里是鱼生文化杂谈,喜欢就点个关注吧。感谢您的阅读!


鱼生文化杂谈


我只记得,头条和百度好象都曾有唐代前后,敦煌的魏碑经书图片,墨迹较谈,用笔清晰可见。绝对藐视一切。我都收藏转发了。奇怪的是,近期想看却找不到了。我想说的是,高手在民间。我初学柳颜王羲之,早已不写。若有平台,让书法家临场发挥,命题作文。才会让“南郭先生”现形。我从未临写“殴体”,也可临场临写,不会让人。



竹叶篆


敦煌写经书法是中华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浓厚的书法艺术特色,以至于为人称为“写经体”。在师承渊源上,写经体以流行的书法范本作为自己的标准。敦煌写经绝大部分用笔抄写,为古代民间书法之大成(这里大家注意一下,是民间书法之大成,非名家)。抄写者大多是被人雇佣的百姓。因为他们常年抄写,多次多字的重复抄写,熟能生巧,久书成艺,并且基本功雄厚。有的雄强勇猛、大刀阔斧;有的书写娴熟娟秀,温文尔雅。表现自然质朴,机动灵活。其功力法度,审美情趣,都令人仰望赞叹。是楷书中达到自然书写的经典作品。

写经的艺术作品价值很高,部分写经书法体现了唐代书法较高水平,初唐人写《妙法莲华经》卷一《序品》后半、《方便品》前半被书法界权威人士称为“笔法骨肉得中,意态飞动,足以抗颜、欧、褚等名家,实推上品。”而诸如此类的写经上乘之作,实在不少。 唐代书法界因为推重名家,对写经书法基本视而不见(因为是普通平民所书)。宋徽宗时,御府收藏了唐经生手写卷,已表明宋朝时对其书法水平的认可,从此以后,写经渐渐的走进人们的视野。唐写经大多是字字珠玑、篇篇玉璋的精心构思之作。

以无名氏书《大乘入楞伽经》为例,行与行之间,都有清晰的乌丝栏(这也是写经的共同形制),抄经在乌丝栏之内,整体上干净利落,而字的布篇也多在“方块”之内,这都是写经书法的重要表现。细观每一个字,都在方块中变化,特别是突出横划、捺划等主笔(这些笔画是写经体的特色笔画,大家在练习的时候可以注重这些特色和变化,要以临摹笔意为主,笔画后进行研究),在字形中间部位的横划,多破锋直入,如尖刀,收笔时稍事停顿,即作回锋,迅疾、畅快。当然,这样单刀直入的笔法也是抄经速度上的要求所致。练习其他小楷,比如赵孟的小楷,也是要融入写经体的书写速度的。 从敦煌写经书法艺术中,我们体会到佛教通过写经积累功德的目的,更是深刻体会到佛教对于书法艺术的肯定与发展,写经体的摧残发展离不开民间书法高人的功绩。


白山黑水北漂人


我是从上世纪80年代就研究敦煌学中的书法了,著有《丝绸之路与中国书法艺术一一西域书法史纲》,可以说是第一本关于敦煌书法的专著。敦煌写经书法与其他古代写经书法如《灵飞经》《转轮王经》等写经书法一样,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小楷,二是实用书写,三是年代较早。尤其是一些早期写经如三国和晋时的写经,同时有文献与书体的参考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写经书法的作者是抄经为生的写手,而非书法家。因此写经体大部分书艺水平不高,程式化的写法较多。对这类写经书法要分析和选择,挑选书写古拙而有变化,书艺较好的写经来欣赏和学习。




王乃栋说书画


按法定的文字书写,为了让所有众生都能认识。


薛河明书法


那是相当的好,他们抄经运笔已臻化境。就如同乐队的小提琴手一样娴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