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有時候人會感到寂寞,只是因為這個社會太冷漠。

契科夫也曾說:“冷漠無情,就是靈魂的癱瘓,就是過早的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邁克爾·哈內克在《快樂結局》中所要表達的浮世滄桑感,他的闡述中心點極為明確,我們渴望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中而存活?

富有有富人的悲哀,窮人自有窮人的快樂,結局是怎樣我們無法獲悉,但《快樂結局》帶給我們更大的啟示,是看透世界虛無的本質,也是在發現人心最為真實的一面。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清晰記得在《愛》中那隻禁錮在房間裡的鴿子,它拼命想飛出房間,彷彿生命的終結點毫無歡愉,是啊,又有多少歡愉呢?

時間的盡頭是生命的不斷觸礁,似灰色的遊絲在逐漸下沉,暗藏在婚姻之中的隱秘終究被病痛抹殺在了枕頭上,這是一種愛的本能,亦是時間的冷漠。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愛》

“冷漠”一詞更適合哈內克的電影,看他的電影永遠都帶著強烈的思考意識,《愛》的冷漠建立在時間的殘酷上,《鋼琴教師》的冷漠漂浮在慾望中,而《快樂結局》的冷漠則隱藏在人物下,這樣的結局似乎一點都不快樂,反而有些荒誕和嘲諷。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鋼琴教師》

為什麼哈內克要拍攝一部以“家庭”和“人物”為主的電影,這似乎正中電影的要害,

他有自己的階級感念,更有自己想要抒發的自由意志,你想要什麼,便能在其中觀望到什麼。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快樂結局》作為邁克爾·哈內克拿到兩座金棕櫚大獎後的電影,無疑在當時的戛納引起了騷動。

哈內克的電影人格是絕對冷色調的,正如他的影像風格,灰暗、憂鬱、冷靜,像薄暮冥冥的傍晚,更似寒冷寂靜的冬夜。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只單說《快樂結局》,它在現實主義的劇作上體現的是一種冷漠的人物疏離關係,單行的群像組織是一場毫無高潮的派對,遊走在上層階級的人們各個都心懷不安。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彼時法國正在鬧移民階級革命,這是很重要的關鍵點,整個社會處於很抽離的狀態,哈內克借用手機和互聯網的形式做了一回旁觀者。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他用冰冷的手機外核記錄下了人物所發生的一系列驟變,最後仍然以“記錄”結尾,更以伊莎貝爾·於佩爾的尖銳眼神定格在最後一幕。

一場家庭和社會的對抗就此停止,可人心的自由誰來成全?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故事的結構仍然是以人物組成,閒散的敘事風格成為了《快樂結局》最有趣的文本構成,洛朗一家本是現實中最不需要苦惱的一群人,處於上流社會,兒女成功,父親尚在。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但可怕之處也在於現實的隨時潰敗,人人都以自我為中心,人人都自居高處,唯一清醒的兩個人代表了時間的兩極

,爺爺和孫女,一個目睹了母親的自殺而不得不跟隨父親加入新的家庭,一個看著自己垂垂老矣,卻感受不到活下去的希望。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電影中以遠景以及特寫來製造人物和環境的矛盾,空間感十足的留白也給人物帶來大量“懸疑色彩”,這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有相互依存的對象。

父親依存於時間,女兒依存於事業,兒子依存於慾望,孫子依存於現實,孫女依存於成長,但所有的依存,很有可能隨時瓦解。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故事的核心依然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距離,環境是很大的推動者,為什麼哈內克會選擇用互聯網的形式來寫下旁白?這是他作為導演的一種革新認知,社會在變,環境在變,人心自然也會變。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當影片開頭他冷靜地記錄下那場死亡視頻時,就預示著一種冰冷的氣氛在慢慢向我們侵襲,孫女艾芙是記錄者,她只有13歲,看著母親過度使用抑鬱藥而死亡,內心雖有憎惡,卻仍然悲痛萬分。

從未在一起生活過的父親已經結婚生子,她不知道如何釋放和表達自己的情緒,一躍成為上流社會人士,除了格格不入,還要目睹生死和冷漠的現狀。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大女兒安妮事業有成,卻因為兒子失職引發的事故而煩心,兒子是個反叛的人,他不喜自己的上流環境,成日混跡在底層階級,那裡有他所認為最真實的一面。

可母親卻時時刻刻都在操控自己,他無法得到解脫,也無法找到屬於自己的存在意義。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兒子托馬斯既要面對突如其來和女兒的相處,又要照顧自己的妻兒,但他不滿於現狀,仍然和大提琴音樂家有所勾搭,慾望的溝壑難以填滿,在那些記錄下色情的網絡世界裡,他們的情色對話顯得極為粗俗。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父親在逐漸淡忘這個世界,他有老年痴呆,兒女各有煩惱,他知曉一切卻不願說破,企圖自殺卻被救回.

時間在他身上只有副作用,他對聚會上移民的闖入和家庭的紛爭毫無興趣,最後他讓孫女把他推入大海,一種理想主義的死亡是他所期盼的,孫女用手機記錄下這個死亡時刻,直到兒女的突然闖入,鏡頭定格在大女兒安妮的眼神中,快樂的結局終究無法實現,悲傷的海洋卻要逆流而行。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電影中,人物之間的對話很簡短,哈內克用大量的遠景或者中景儘可能地疏離觀眾,目的也是希望把觀眾帶入到他所創造的故事背景中。

之前說過環境是很大的推動者,人物的動機說明其實是單一的,父親為什麼自殺?孫女為什麼見死不救?在整個環境的影響下,他們的內心深處很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是對人物的說明,也突出了其主題的思考性。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用群像的電影語言來編織這樣一場家庭鬧劇或許是最恰當的方式,但其語境的冷漠往往是最致命的。

很可能我們在《快樂結局》中看不到一層溫暖的保護傘,我們就像艾芙拿的那臺手機,記錄著周遭詭變的一切。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看著爺爺自殺,看著父親出軌,看著姑姑和兒子矛盾加劇,內心深處卻毫無波瀾,只想把他們的醜事放大,

這似乎是旁觀者的常態,對照著整個社會,有種隱約不安的自省。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當然,《快樂結局》的緩慢剋制或許是你難以得到共鳴的,哈內克也在革新,他的傳統體現在內容和主題上,而變更卻用拍攝方式和敘述語言來代替。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題目為“快樂結局”,其實是一種暗諷,當整個社會和環境都在冷漠相待時,人們的行為動態一定是也會變得冷漠,如果還保留一絲理想主義和溫暖的底色,那結局是否快樂還真的重要嗎?

不,一點都不重要,那只是

哀的人留給自我的安慰罷了。

在冷漠中逐漸「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