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一彈丸小國,為何隋朝要傾國之力四次親征?終導致亡國

(感謝您的關注,每日1篇優質文稿與您醉言古今!)

正如小編在前文所述,在隋朝時期,隋文帝和隋煬帝先後共發動了四次征討高句麗的戰爭。尤其是隋煬帝更是傾全國之力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

三徵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政權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隋朝滅亡。

高句麗一彈丸小國,為何隋朝要傾國之力四次親征?終導致亡國

為何隋朝對高句麗這樣一個彈丸小國,不惜付出“亡國”的慘痛代價,也要傾國之力四次征討呢?難道真的是如一些史學家所言為了楊廣的“顏面”,為了揚隋朝國威?

其實看隋朝對高句麗的征討,我們要放在統一的中原大國處理周邊四鄰的關係上來看待。高句麗若僻處東北一端,只求自保而不四處擴張,對中原王朝接受冊封並保持封貢關係,隋朝也不會大舉征討高句麗。

高句麗四處出擊擴張的政策,處處表現出對統一隋王朝的敵視。隋朝統治集團集中經營東北邊疆問題,發動對高句麗政權的征討也是大勢所趨。

高句麗一彈丸小國,為何隋朝要傾國之力四次親征?終導致亡國

煬帝採取以軍事打擊來確保東北邊疆的穩定本無可厚非,但是忽視了高句麗是一個立國幾百年的國家,有自己的攻防體系。征討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文認為在探討征討原因上,應該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戰爭是雙方政治經濟利益衝突的結果。

高句麗作為東北地區一個強大的政權,驅禁靺鞨、固禁契丹,北平夫餘,南侵百濟和新羅,西接突厥共抗隋朝,同時乘隙向遼西地區侵略中原政權郡縣,其謀求地區霸權行為昭然若揭。

面對統一隋朝的立國,高句麗擔心強隋會和統一的漢王朝一樣會發動對自己的攻擊,威脅自己的統治,所以從隋朝立國起,就積極地“治兵積穀”,表面臣服,實則加緊修築防禦工事。

高句麗一彈丸小國,為何隋朝要傾國之力四次親征?終導致亡國

而隋朝北服突厥,西平吐谷渾,新羅與百濟都表示臣服,只有高句麗讓隋朝東北邊疆不穩。高句麗對隋東北邊境的侵襲,又破壞了隋朝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構成了對東北地區的威脅。

統一的中原王朝受長期威服四夷的“華夷觀”影響,絕不容許在自己的政權東北緣出現一個強大的政權。而且,這個政權還侵擾自己的邊境,挑釁大國統治權威,兩國的矛盾一旦激化,戰爭不可避免地就會發生。所以說隋朝與高句麗戰爭的根本原因是兩個政權政治經濟利益矛盾衝突激化的必然產物。

第二,高句麗謀求地區霸權,力圖實現成為能與隋朝分庭抗禮的大國。

而隋朝不願意坐看高句麗強大然後成為威脅隋統治的強大力量,所以要通過征討扼殺這種潛在的威脅。

高句麗一彈丸小國,為何隋朝要傾國之力四次親征?終導致亡國

隋朝文帝、煬帝都深明高句麗叛服無常的態度後面其實是為了謀求自己的強大。表面上臣服,但卻扣壓隋朝使者,對隋朝的聖諭陽奉陰違,隋朝要求高句麗與百濟、新羅修好,不要再行侵略,但實際上高句麗置若罔聞,多次征討新羅和百濟,攻城掠地,阻隔新羅、百濟與隋朝的聯繫。

這些行徑無疑觸犯了隋朝的政治利益。周邊四境都相對安寧,而高句麗獨自發展強大,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如果對高句麗的擴張不加以制止,假以時日,高句麗必然成為可以與隋朝分庭抗禮的政權。

這是隋朝統治集團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對高句麗發動戰爭是隋朝保持自己強大、削弱強敵的必然選擇。這可以看作二者之間發生戰爭的主要原因。

第三,高句麗試探性的攻擊及其暗自與突厥的交往成為戰爭發生的直接原因。

這些因素不是誘發戰爭的主要原因,但卻是加劇矛盾激化,導致戰爭發生的直接原因。文帝時期,高句麗王竟然公然出兵遼西,寇略邊境,無疑就是對強隋的一種挑釁。

高句麗一彈丸小國,為何隋朝要傾國之力四次親征?終導致亡國

高句麗利用靺鞨兵進攻隋朝,加劇靺鞨與中原的分裂進程,同時還能偵探隋朝軍事勢力的強弱。如果隋朝坐視不理這種侵略,就證明隋朝立足不穩,還不能與高句麗一較長短。而高句麗此舉若得手可擴大自己的領土範圍,如果遇到反擊則求和以自保。

因為當時隋朝立國之初,百廢待興,無力大舉侵逼,而且自己有一戰之力。事實也證明了高句麗統治集團的策略的正確性,但是高句麗統治集團忽視了強隋不會坐看自己的東鄰強大到能威脅自己的政權這一點。

短視的擴張政策為其遭受隋朝大規模進攻埋下了伏筆。從戰爭角度講,這是高句麗統治集團目光短淺的一種標誌,讓強隋過早看到了自己的企圖,最終會加快自己的滅亡。

高句麗一彈丸小國,為何隋朝要傾國之力四次親征?終導致亡國

公元 660 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

公元666年,唐高宗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高句麗滅亡。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韓國高句麗史研究論文集》、《三國史記》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