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大洋的電腦日常操作依然卡頓?代價最高的瓶頸或許是儲存?


兩萬大洋的電腦日常操作依然卡頓?代價最高的瓶頸或許是儲存?

首先說明,我只是一個動漫宅男,上圖也不是我電腦,英梨梨可能是我的。我並不是電腦發燒友,更不是科技自媒體,只是自己說說自己換了新的電腦後的一些體驗心得。純業餘心得。

最近換了筆記本後,感覺無論是CPU還是內存,還有顯卡,都完全滿足自己對電腦性能的需求了。我不玩PC遊戲的,日常操作也只是處理文檔,圖片編輯是最常用的操作,比較消耗性能的操作也就是剪輯4K影片了……還有WAIFU2X去倍化動畫片……emmmm這個先不談……即便如此我認為2019年買的高配置的筆記本做這些事情應該是流暢無阻的,畢竟花了2萬大洋堆的高配置,就是筆記本散熱跟不上也足夠應付絕大多數的場面,但……沒想到,日常操作,還是卡頓了。


兩萬大洋的電腦日常操作依然卡頓?代價最高的瓶頸或許是儲存?

問題出在儲存,不是我電腦自帶的SSD,那個沒問題,但我1T SSD裝了各種軟件後,目前才用了半個月,剩餘的空間就只剩500G,作為需要儲存大量動畫素材來方便自己剪輯硬盤的用戶,自然不會把電腦的SSD用來存素材,而是接了大概5塊不同的外接硬盤,其他外接硬盤用路由器和其他設備做了局域網的共享來承擔……也就是網絡連接。

問題出在我編輯文檔,需要加載圖片的時候……連接到我老電腦裡拷貝出的圖片素材庫的那個8T的MY BOOK硬盤的時候,啟動速度會大大影響體驗,電腦無論如何要等MY BOOK啟動之後,大概10秒的讀取時間,才能讀取到圖片素材……當然,啟動後,讀取時間會變成瞬時,但這個接電的外接硬盤,和各種2.5寸的移動硬盤,儲存,都會自動進入休眠模式,啟動的時候都需要5-10秒不等的讀取時間,手上無論哪個塊外接硬盤,都需要這麼一個物理的啟動時間。注意這裡不是說讀寫速度,而是啟動速度慢。


兩萬大洋的電腦日常操作依然卡頓?代價最高的瓶頸或許是儲存?

然後就真的是讀寫速度的問題了。我需要編輯一些4K的素材,在1080p的素材的時候,說實話,一般的2.5寸移動盤完全夠用,但素材到了高碼率的4K,就不夠用了,這和素材存在1T SSD上的時候,在編輯的體驗上拉開明顯差距。

那麼朋友說了,讀寫速度不行,就用3.5的PC高速硬盤組陣列,接NAS不香嗎?很遺憾我一直沒有考慮這個方案,一個是因為一個可以接多盤位的NAS預算會相當高……如果是傳統的硬盤盒的話,我的接電設備實在是太多了,桌面上已經放滿東西,沒有多餘空間給佔地碩大的硬盤陣列,也確實更喜歡可以方便攜帶的2.5寸盤的便利性。

而且事實上一塊8T的MY BOOK(外接硬盤)的體積,處理的聲響已經讓我覺得很鬱悶了,更難考慮上了巨大的硬盤陣列,和NAS要佔用更大的空間,以及在NAS上更多的投入。

事實上,2個盤位的NAS的性價比對於不需要共享的我來說,完全比不上直接買小巧輕便的2.5寸盤,而廉價的類NAS的網速又直接導致了等待……所以,大儲存空間的需求,會帶來物理空間,速寫速度上的各種需求,一旦你的要求高了,價格就會直線上升。而且我還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東西都搬上NAS,最終我要尋找動畫素材還是需要在不同的硬盤上反覆確認……

兩萬大洋的電腦日常操作依然卡頓?代價最高的瓶頸或許是儲存?

那麼最後,既不佔空間,讀寫又快,又適合存視頻素材,完美讓電腦的日常體驗飛快的就是,把日常需要的素材全部存到一個SSD上去,外接的也可以,但是隻要你連接的其他硬盤還需要用,比如下動畫到硬盤上,他們的啟動時間,讀取速度,最終會影響到日常的體驗。最完美的還是把所有的硬盤全部換成SSD……但那個代價emmmmm,你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