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後浪》:文案太過失敗,這頓罵還真不冤枉


B站《後浪》:文案太過失敗,這頓罵還真不冤枉

創作者媒體意識的缺失

5月3日晚,B站推出了五四宣傳片《後浪》,其中所標榜的『 年輕人 』的世界,顯然不被認同,蘋果設備、高達手辦、高級攝影裝備和賽車等等,絕非普通人能輕易消費的,因此被批評『 何不食肉糜 』

但筆者認為,這也許並非該視頻的本意,B站對受眾的收入水平不可能沒有概念,之所以會讓大家產生這樣的誤解,不過是創作者『 媒體意識 』的缺失

把這些高端的玩意兒剪輯到視頻當中,無非是想要有點格調——想象一下,你是做這個視頻的人,整個B站都是你的素材庫,它們就像是你一年來拍攝的各種vlog視頻素材,年末了,想弄個視頻總結一下,發個朋友圈,我相信很多人都傾向於更多的把自己在商圈和遊樂場玩的時候拍的東西剪進去。

小小虛榮一下,沒有大礙。

但是,《後浪》創作者卻忘記了自己所處的位置,雖然B站本身是一個『 自媒體 』平臺,但當B站作為一個媒體主體發佈視頻的時候,它所站的位置,是和傳統的電視臺和報刊一樣的,『 大媒體 』的位置。

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的身份的不同,決定了其說話的語態的不同,自媒體自說自話,其基本的語態是『 分享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我的知識;而傳統媒體卻是一個高聲喇叭,其基本語態是『 宣傳 』:我說的,是咋所有人的事兒,大家都得聽好了。

為了不被反感,並且真正起到『 宣傳 』應該有的作用,就要接地氣,要親民,留心觀察一下身邊的傳統媒體,我們都會發現其類似於『 樸素 』的姿態,從選題,到主持人的穿著,用語用詞,都會極力避免這個視頻透露的所謂『 格調 』。

再對照B站的《後浪》這個視頻,我們發現,創作者顯然沒有這樣的意識,沒有發現自己現在其實已經成了這樣的角色,所承擔的責任,受眾對自己的要求,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筆者在高中時,曾是學校輪值週一升旗儀式主持人中的一員,不少要在升旗儀式發表國旗下演講的同學都會提前找到我們,讓我們幫他的演講稿潤色。

這些同學的語言功底都是不錯的,稿子並沒有太多需要修改的地方,但筆者卻會對所有人提一個相同的意見:如果你要倡導什麼東西,不要用『 希望大家XXX 』這樣的話,改成『 讓我們一起XXX 』,你是學生做演講,不是領導講話。

而《後浪》這個視頻之所以被引發眾怒,其實就像學生們在臺下聽『 希望大家XXX 』的一樣的,『 你誰啊 』是所有人聽到一個學生說希望大家怎樣怎樣的唯一反應,也許演講者並沒有這樣的本意,但是你這說話的姿態就很惹人嫌。

《後浪》也不過是想讓自己看起來光鮮一點,但是卻裝過頭了,從而被無限放大,被厭惡——聽眾,是有某種『 惡意 』的。

拉羅什福科在《偽善是邪惡向美德的致敬》當中說:『 我們之所以無法容忍他人的虛榮,是因為那傷害了我們的虛榮心 』一語道破天機,虛榮本質上其實並沒有多麼『 不道德 』,之所以會被反感,就是因為你傷害了別人的感受,觸碰到了人性中潮溼的角落。

情商,就是學著去撫摸別人的陰暗面,每個人都是『 小孩子 』,即使是你拿了別人小小的一塊兒糖,別人都會不高興。

人際交往中的很多對話,結論往往都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們通過這個談話收穫了快樂和認同,從而帶來好感,讓你們有了更多一起合作與聚會暢聊的機會。

同理,《後浪》怎樣詮釋五四精神,怎樣給B站做宣傳,有沒有真正傳達多非常有意義的信息,不重要,幾分鐘的視頻並不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你要做的,是去撫摸受眾的心靈,是要照顧到大家的感受。

也就是說,做這種類型的宣傳片,不能光是秀肌肉,秀完肌肉以後,下臺拍拍大家的肩膀,說你也很有潛質哦,才是真正的目的。

而這個文案,顯然就是『 翻車 』了——『 翻車 』這個詞很形象的說明了這次《後浪》的狀況,老練的車手駕著一輛華麗的跑車從車庫出來,想炫個技,但這次不知為何,手一滑,就翻了個四腳朝天。


小心點,別把自己灌成了憤青

但不管《後浪》的初心是怎樣的,誤解已經發生了,而很多人對其批評,也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階層的差距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它確實讓人感覺不是那麼舒服,一個人享受著父母輩創造的財富,年紀輕輕,不用吃什麼苦,享受生活,並且也能更輕易的發展出自己的事業;普通人沒有『 生活 』可談,也沒有『 事業 』去拼,有的只是要把自己『 養活 』,有『 工作 』要做。

這種感慨,也許是有所謂『 過度引申 』的嫌疑,但正如筆者在《修煉認知,就是不急著分對錯——如何對待解讀與過度解讀》這篇文章中和大家交流過的,嚴肅文學的解讀,其實是老一輩學者和新一輩人對話語權的爭奪,這當中其實並沒有明確的界限來界定解讀是不是過度了。

作為『 後來者 』的我們,就應該大膽的嘗試去解讀,別再糾結於『 正確 』和『 錯誤 』,只要能自圓其說,能給我們帶來有益的知識,就是『 成功 』的解讀。

通過這次的事件,讓不少懵懵懂懂的少年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真實的階層環境,自己不是『 後浪 』,而是『 後泥 』,早些認清現實,早些踏踏實實苦幹,以後睜眼的時候也不至於被扎得那麼疼。

但是,當這個解讀完成了,我們有了自己的收穫之後,筆者還是更期待我們能回到它的本質屬性上來:它就是一個不慎翻車,裝得過火的,失敗的文案設計。

所以,比起那些剖析階級差異,韭菜如何成為韭菜,控訴現實的分析,筆者其實更讚賞朱一旦的回應方式,用自己造出的『 發配非洲 』的玩笑,發佈了《非浪》的視頻,以一種戲謔的態度嘲弄《後浪》的文案。

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應該儘可能遠離那些過於憤怒,過於直白,情緒過於強烈的解讀——這些,其實才是最容易把你的腦子燒壞

的東西。

對於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的關心,自然是應當的,但也正如筆者在《讀書是件危險的事》中所談的,這些深刻的知識,是需要大量知識的積累、審慎的態度以及對自身狀態良好認知作為基礎,才能夠真正被我們理解,被消化的。

因為對社會問題的剖析,其實都是通過『 加飽和度 』的方式完成的——在影視作品的調色當中,調色師往往會先提高圖像的飽和度,讓顏色更鮮豔,以便於發現顏色當中的雜色並進行處理,或更好的對某一個特定的顏色進行選取,對其進行單獨調節;當調色結束後再在最後的出點將飽和度還原到正常的狀態。

發現問題,往往就是需要點『 矯枉過正 』的態度,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只有對問題給予足夠的強調,問題才可能被重視,並且付出一些可能改善問題的行動。

但為什麼有的人稍不注意就成為了壞的憤青?成為了極端?需要知道的是,我們的身邊,其實並沒有從來沒有不思考的人,很多人確實有在很努力的關心和思考自己的處境。

但是他們的思考狀態,往往是很絕望的,他們往往也沒有多少耐心,只求一個『 深刻 』的解釋為自己的憤世嫉俗背書。

所以他們往往會抓住一個解釋不放,並且聽風就是雨,誇大問題的所在,而因為這是他們思考問題的唯一視角,也就自然成為了世界的全部。

被淺層的所謂『 反思 』所吸引,但是卻不明白這個話為什麼要這樣說,不知道前提條件,不明確語境,除了跟著一起怒吼,也不知道自己該幹嘛,久而久之,便只剩下無意義的怒吼了——這樣的人,就是筆者所稱的『 被成為 』憤青的人。

這些批評,都是值得我們重視的,但是

別讓它佔據你的大腦太久,也不要處處都拿這個東西說事兒,老是在其中尋找所謂的思想快感,其實是一種不健康的成癮行為。

生活已經成了這樣,我們也許不能讓它變得很好,但也許能讓它變得更好,只要在努力,至少不會讓它變得更糟。

也許這個問題還會佔據熱榜好幾天,也許你還會反覆的去回味它,但當你把各種解釋都理解到了,把啥味道都嚐到後,還是儘早把這塊口香糖吐了吧,思想這個東西,不能貪食

文後說明:

文章中的『 媒體意識 』、自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基本語態,不過是筆者自己的發明,為的是更好的說明問題,絕無濫造概念的意圖,還請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