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一切努力,不過是在對抗死亡,唸佛人不懼生死

01

沒有人可以不死

人都有一死,沒有一個人不會死。

有人說“淨土法門是送死的法門”,他是用一種鄙夷的口吻說的。說這話的人,可能沒把死亡當成一件大事。

五福就包括壽、富、康寧、攸好德、考命終,“考命終”就是善終的意思。五福裡最重要的就是善終。如果其他四個都有,又有福,又有錢,又富貴,身體又好,還長壽,但就是死得不好,恐怕也不是我們想要的。

死亡是籠罩在每個人頭上的烏雲,走到哪裡,這朵烏雲就跟到哪裡,從我們生下來,就一直跟著,揮之不去,隨時隨地都可能從天而降。

善導大師說“無常念念至,恆與死王居”。

《佛說無常經》中說“大怖無過死”,世間有很多讓我們恐懼的事,但是沒有超過死亡這件事的。我們仔細去考究,人為什麼會恐懼?根本來說是因為怕死。

人人都不想死,但是死很想你,而且最後一定會把你想到手。

生的一切努力,不過是在對抗死亡,唸佛人不懼生死

02

人都在對抗死亡

西方一位哲學家講過一句話:

人生的一切努力,

人類所有文明成果的創造,

目的就是一件事:對抗死亡。

有一本書叫《怕死:人類行為的驅動力》,書裡把人類所有的活動都歸結為兩個字——怕死。書的腰封上寫著“一切憂愁、不安、慾望的來源,都是因為怕死”。

人為什麼要穿衣服?衣服能禦寒,否則就可能被凍死。人吃東西也是為了延續生命,每天進食進水也是為了不死。在生命得以維持的前提下,才談得上吃得好、穿得好的事,但最初就是為了延續生命,對抗死亡。衣服和飲食佔據了我們一生多少時間啊?人類的一切活動不就圍繞著這兩件事嗎?

孔子說“食色,性也”,人活著就兩件事:食、色。吃東西是為了維繫生命;色,就是男女之慾,是為了繁衍後代。繁衍後代還是為了讓生命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下去,因為基因的存在,讓人在心理上感覺他的後代就是他的一部分,他的後代在,似乎他就在。

生的一切努力,不過是在對抗死亡,唸佛人不懼生死

所以,一到過年,沒出嫁的,沒娶媳婦的,都會被催婚,可以理解。因為父母希望他們的生命以另外一種形式延續下去,已經延續到你這一代了,他們還希望繼續延續,最好能看見孫子、重孫子,一代一代的。

包括人類創造藝術、哲學、文學,創造這些精神財富也一樣,也是對抗精神生命的死亡,因為他想不朽。什麼叫不朽?我死了之後,我的聲音、思想還在這個世界,這也是在對抗死亡。

所以,人就是在對抗死亡中生存的。

古人說“死生亦大矣”,生死是一件大事,死亡構成了我們生命的底色。就像這個地板,黃色是它的底色,有時候我們在地上鋪一些東西,那只是局部的,暫時的,它的底色就是黃色。我們的生命也一樣,看起來有喜悅、歡樂,有生機勃勃的一面,但生命的底色是死亡。

這是不是有點悲觀?這不是悲觀,是客觀。當我們認識到生命的底色是死亡的時候,反而不悲觀了,會變得很樂觀。

如果抱著很樂觀的態度,那是很膚淺的,因為當死亡的味道被我們嗅到,或者當死亡的影子覆蓋我們的時候,我們會驚慌失措,措手不及。就像從高處掉下來一樣,心裡會有落差,因為我們之前抱有美好的期望。

生的一切努力,不過是在對抗死亡,唸佛人不懼生死

03

善導大師無常偈

善導大師有一首《勸世偈》: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漸漸雞皮鶴髮”,有的人已經呈現出來了;有的人正在進行中;有的人還想象不出來,但是想著想著、玩著玩著就看見了。

“看看行步龍鍾”,走路不像年輕人那麼利索了,甚至慢慢喪失了行動能力,人過了五十歲還能健步如飛嗎?

“假饒金玉滿堂”,即使很有錢,家裡一箱子一箱子,又是金又是玉。

“難免衰殘老病”,不會因為有這些金片、玉片,就可以不老,不病,不死,照樣雞皮鶴髮,行步龍鍾。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快樂又能快樂幾年呢?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生的一切努力,不過是在對抗死亡,唸佛人不懼生死

善導大師還有一首偈子:

人間匆匆營眾務,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忙忙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

“人間匆匆營眾務”,大家活得都很匆匆,尤其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完全沒有田園生活的享受,整個城市的節奏就是這樣,大街上別人走得快,你不由自主地都要加快。不僅我們當代是這樣,唐朝的時候就已經這樣了,大家都在“營眾務”,忙不同的事。

“不覺年命日夜去”,生命在不知不覺之間耗去了。

我們看那幅描述人生實相的《攀藤食蜜圖》,一個人拽著藤蔓,上面有一隻黑老鼠和一隻白老鼠在咬藤蔓,下面是毒龍、巨海。黑白老鼠代表晚上和白天,它們咬藤蔓,什麼時候把藤蔓咬斷了,那個人的生命就結束了。下面是三條毒龍,代表貪、瞋、痴,它們都張著大嘴等著那個人掉下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忙忙六道無定趣”,人什麼時候死掉?就像風中的燈一樣,不可能限定一個時間。因為是風中的燈,風隨時大隨時小,風一大燈就滅了,無常就是這樣。死後茫茫,前途到底在哪裡不知道,自己無法自主。

“未得解脫出苦海,云何安然不驚懼”,沒有了脫生死的把握,但是還美滋滋的,怎麼看你都不著急呢?太奇怪了。

“各聞強健有力時”,要趁著身體還強健的時候。

“自策自勵求常住”,自己策勵自己,追求永恆,追求解脫。

生的一切努力,不過是在對抗死亡,唸佛人不懼生死

04

唸佛人不懼生死

我們生命的本色是死亡,死亡的本質是痛苦、恐怖,所以我們整個生命的本色就是痛苦、恐懼。我第一次讀《心經》不太理解,經文裡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為什麼只把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裡的恐怖放在這裡?後來想想,其實很有道理,因為我們生命的底色就是恐怖。

人生沒有恐怖,那真是一件翻天覆地、改變生命本色的事。如果有一種方法能解決生死問題,就會讓我們生命的底色發生轉變,由此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唸佛人雖然不是開悟的聖者,也不是證果的聖人,但是他有一種特別的氣質,他生命的底色發生了轉變,他對生死無恐無懼,不懼生死。這種氣質是裝不出來的,根本來說是內在發生了轉變,外在自然就流露出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