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乡音是一个人无形的身份证。一听见熟悉的河南话,在外河南人马上就感受到家乡的亲切。虽说河南话大部分都比较好懂,但片区之间依然有着千变万化的差别。



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 豫记




口音即籍贯

河南话属中原官话,西南云南贵州到西北新疆,从湖北到黑龙江边界,多半个中国人大约都能听得懂。

河南话简洁明快,一句“中”,涵盖意思深远。一听“中”就知道是河南人,带着浓浓的乡愁。

听到乡音,顿使人亲切起来。河南话用字简略,一听就懂,如浚县说“苍蝇”,说“蝇”。

1963年马季来河南浚县搞“四清”,体验生活,就专门学说浚县话。用河南话说相声,也逗得听众哈哈大笑。

就河南话而言,南北走向语音变化不大。南乐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与河南省大西南的南阳市新野说话基本一致,与河北省都属华北语系,与普通话接近,只要你说得语速不太快,一般都能听得懂,交流起来没有什么困难。

但各地也有地域差异,形成独特的语音语调,十分有趣。

如浚县话说“牛”为“ou”:“ou肉”, 说“小孩儿”称“黑由”,“筷子”说“筷油”。他们一说话就知道是浚县人。

著名老一辈诗人李季有句很经典的话,“口音就是籍贯。”我很赞赏。

过去我们中国是小农经济,人们过的是自给自足生活,有的人一辈子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少人甚至没有去过县城,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耳濡目染,口音一辈一辈传下来。


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 豫记


他们自己创造的口语,其他地方的人未必能听得懂,但并不妨碍在自己一亩三分地流行。

如“肯节眼儿”(关键时节),“唆脸”“吮(shun)脸(不要脸,不顾脸面),“不顺趟”(不配合,不入流),“客僧”(可恶),“寇”(性格暴躁)······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言简意赅,本地人一听就明白是什么意思,这就是个性化语言。

有的语音是古音。如大(dai)名县,南乐县。乐是古音,是语言古化石。现在南乐县的老百姓仍说南洛县。

《水浒传》智取生辰纲故事发生地在南乐县。北师大附中著名历史教师纪连海在山东的一次讲学中说,大宋《宣和纪事》记载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后,光顾得高兴了,把酒桶遗忘在了黄泥岗。

杨志酒醒后,发现酒桶上有记号,告到了南洛县衙,县令根据字号很容易就破了案。


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 豫记



一听乡音就特别有亲近感

河南省东西方向语言变化较大。

南乐县东部边界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叫沙河,沙河以东归山东省莘县,莘县就是典型的山东话,“你说说”就是“你否否”(nifofo),“喝非非不开(hefeifeibukai),吃馍馍不服(chimomobufu)”(喝水水不开,吃馍馍不熟)。

沙河以西是南乐县,就是普通的郑开河南话。

就拿豫北来说,从东向西越向太行山走,差异越大,如安阳与内黄县、汤阴县搭界,说话就不一样,内黄汤阴话就是普通河南话,属郑开口音。


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 豫记


而安阳话语调不一样,不像普通河南话的儿化韵,而是把“儿”字说得突出明显,如面条儿(miantiaoer)。

从安阳城再往西走10几公里到清末两广巡抚马丕瑶的家乡蒋村和豫北第一重镇水冶一带,水冶话又与安阳话迥异,既不与西邻林州话相同,又不与安阳话一样,形成独特的水冶话,而且有独立的语词,如河南人说逛街,水冶人说“浪浪”。

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触,一听乡音就立即拉近了人们的距离。我常常问操乡音的人是哪里人,甚至直接问人家是哪村里的。如是老乡立即就热情攀谈起来。

为此我还受了一次骗。那年一个操与我一样话音的人,说是岳父村里人,做手擀面生意,我还领他来家吃饭。

后来他说孩子上高中,做眼睛手术,急需用钱,我爽快借给了他钱。

一次路过他租住的地方,顺便探望,房东说他借了一大片窟窿,偷偷跑了。让儿子把我好一顿奚落。


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 豫记


林州景点拿林州话当门票

林州话是典型的太行山边话,与同处太行山边的河北省涉县一致,但又与焦作市的获嘉县也不一样,他们的话属晋语系。林州人说话口音较重,如说“大米饭”,说“多米发(duomifa)”,“分数”说“风数”(fengshu)。下小雨是“克应小雨”。

上高中时我班有一个林县同学,操一口林县话,因此许多同学熟悉林县话,听得多了就觉得林县话很好听,并不难懂。

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火车站,突遇一场雷阵雨,在车站广场上等车的人,一下子涌到候车室。那里有一大批背着行李卷等车的民工,他们一说话,就知道他们是林县人。一问果然是,觉得很亲切。

林州人很厚道,后来接触的林州人多了,爱屋及乌,我也学说林县话。遇到林州人也跟着说林州话,弄得他们不知真假,问我“你是挪乡的?”我就哈哈大笑起来。

前几年,听说林州的旅游景点对本县人免费,你只要说几句林县话,就放你过关。


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 豫记



有一个林州小伙子娶了外地一个姑娘,新媳妇来了,一家子人陪新媳妇到家乡的景点旅游,把门的让她说几句林州话,她不会说,那人也认真,就是不让她进。

这把门人把林州话真的当籍贯了。


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 豫记


土得掉渣的河南话

会不会逐渐消失?

就一个县而言,总体语言一致,但也有小范围地域差别。如南乐县城东说话好挂“啦”,“去哪儿啦?”“zhua啦”?县西北寺庄乡一带说话好带“得(de)”,如“缏得”(biande)“柿得”(shide);“出红薯”说“珠红薯”(zhuhongshu);卫河西的梁村乡一带说“馍”,称“干地”(gandi)。

而南乐县西的近德固乡、元村镇一带又与其他乡不一样,民间流传着一个段子,很有代表性:一个支虚(书),手里拿着一本虚 (书),嘴里啃着玉虚虚(玉蜀黍),还赶着一头驹(猪),驹(猪)跑到红虚(薯)地里拱红虚(薯)。所以即是同一县的人,一听说话就知道她是哪一片地方的人。

口音因地域的不同形成了特殊性,“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一听乡音就感到非常亲切,乡音拉近了地缘关系,立即拉近了两人的心理距离,亲热起来,陌生感很快消失。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由于工作、学习、生活大迁徙,天南海北的人大串联,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串联还要广泛得多,而且时间要长的多。

虽然普通话是主流,但一些年龄较大的人,一时也改不了原有口音,所以各地会出现不同的口音,但是,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会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口音也会空前融合,地域口音逐渐淡化。



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 豫记


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 豫记


各地的语音相互冲击、相互影响,逐渐褪去原来的音调。我觉得安阳话就比50年前的安阳话要弱化的多。

所以安阳一次收藏安阳话活动就要求,三代均是地道的安阳人,没有外出的经历者。

现在的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学普通话,以前羞于说普通话的老人认为外地话夸,不认同外地话。

现在为了带好孙辈,重新操起了上学时学的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孩子则经常纠正爷辈的读音,成为常态,时代为普通话的普及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后随着上学,外出工作机会的大大增加,老一代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说话口音的地域差别将越来越小。

不少人已不说家乡话,改说普通话了,已经听不出是哪里人了,这大概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吧?


河南话,到底是土还是雅? | 豫记



李恩义 | 文



李恩义,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古都学会理事、文史论坛成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