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文 | 葫芦爸

ID:Hulupapalove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三国里的善恶与忠奸,与不同的个体和视角相关。


为什么呢?


难道善恶与忠奸,不应该是非常明确的概念么?


话虽如此,但“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光指我们这些后来解读三国人物的人,也指当时三国人物对于“善恶忠奸”的理解。


凡事无善恶,亦无忠奸,唯有利益。


这句话,应该是很多看过《三国演义》之人的切身体会。


确实是,不变的是利益,变化的是朋友。为了利益,朋友可以变成敌人,敌人也可以变为朋友。


魏国实力最强,所以很多时候,吴蜀缔结联盟,共同抗魏。


但也并非绝对。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比如在赤壁之战后,吴国曾将荆州“借”给刘备,但因为荆州的地理位置太重要,就一直想收回来。


而此时,刘备和诸葛亮派出镇守荆州的大将是关羽。


关羽确实厉害,一度以荆州为中心,震慑整个吴国,甚至向北逼得魏主曹操差点儿迁都。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为了除去关羽这个心头大患,孙权就派吕蒙、陆逊表面装病、暗中以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并暗中联合曹操,一起夹攻关羽。


关羽料到了曹操的难缠,却忽略了吴国的“背叛”,最终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这之后,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撕毁盟约,举全力伐吴,却被陆逊以火攻击败。


这时候,魏国是非常乐意当渔翁,看到吴蜀相争的。


吴国之主孙权也不傻,知道刘备的火发得差不多了,就找了个台阶给他下,主动向刘备认错,再度联刘抗曹。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所以,趋利避害,这大概就是三国当中的人性总结吧。


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呢?


不全是。


绝大部分三国人物,就像一个一分为二的水箱。


公共部分装着那时的“道”和“趋利避害”这个共同人性,个人部分则装着不同的认知理解和处世方式。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说到善恶,一般认为三国最大的恶人,当属董卓。而最大的善人,当属刘备。


董卓的恶,不是品行恶劣,是说这个人很凶残。


其实,这与他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有关系。


董卓生长于凉州,也就是西凉边陲,从小就与羌人打交通,提倡勇武,以拳脚论英雄。后来,他担任了并州刺史,统领一方兵马。朝廷发生十常侍之乱,先受诏救驾后又赖着不走的他救了小皇帝,从此把持朝政。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这之后,信奉铁血强权的董卓重新废立小皇帝,谁不听话,就砍头、扒皮、下油锅甚至灭九族,极其残忍。唯一留下一点点善,就是还比较尊重读书人,大概是他自己读书少,知道读书还是管用的。


但这时,天下共愤,人人都想诛之,不过都畏惧于他手下的天下第一猛将吕布。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后来,司徒王允用美人计策反了吕布,终于杀掉了董卓,一代“恶人”命丧黄泉,天下欢庆。很多人在这天把珠宝换成了酒肉,发放给路人,一同道贺,足见董卓的”恶“到了什么地步。


那么,“第一大善人”刘备,他善良到了什么地步呢?


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


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给自己,建立魏国,汉朝灭亡。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曹丕称帝之后,刘备在成都失声大哭,发誓要为汉献帝报仇。


但很可笑,不久之后,诸葛亮等群臣便上书刘备让他称帝。


刘备一开始拒绝,因为称帝是大逆不道的事,可诸葛亮等人以死相逼,刘备也就答应了。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刘备称帝的消息传到魏国,已被曹丕贬为“山阳公”的刘协得知后,仰天大笑。


但很显然,他的内心是痛哭不止的。


想到之前多么信任刘备,咬破手指写下“衣带诏”,希望刘备能够匡扶汉室。


可如今,刘备却自己称帝了。


自己最信任的人背叛了自己,多么可笑的事情。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要说曹丕称帝还让刘协留有一丝希望,可刘备称帝让他彻底绝望。


此时此刻,大汉,在这位末代皇帝的心中真的“亡”了!


一如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令狐冲的师娘宁中则,在变质的丈夫“君子剑”岳不群为了一己之私、将令狐冲逐出师门时,冷冷看了岳不群一眼,说了“伪君子”三个字,愤而拔剑自刎身亡。


哀莫大于心死。


相信她当时的心情,和汉献帝刘协是一样的。


“伪善”,其实比“恶”更恶。


从称帝这一点上说,称了帝的“善”刘备确实不如只是换帝却没称帝的“恶”董卓。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那时的董卓没称帝,如果真活到后来又不一定了。


而且,在汉献帝最后认定“伪善”的刘备,与他教导孩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并不冲突。


善恶存于心间,在乎不同人的视角而已。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再来说忠奸,一提到三国最忠之人,都会想到关羽。最奸之人,都会想到曹操。


而真实情况,果真如此么?


自从桃园三结义,关羽一直忠于刘备。在刘备兵败徐州、下落不明后,他被曹军大将夏侯惇以诱敌之计团团围在土山,不得不降,但提前约定了三件事。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第一件是只降汉帝,不降曹操;第二件是保护好刘备家眷;第三件是一旦探听到刘备的下落,不远千里也要去投奔。


因此,有人在这里提出一个疑问,关羽到底是真忠还是假忠。如果是真忠,直接抹脖子表示效忠就完了,为什么搞出这么多事来呢?


这种说法太极端。


第一,人都是怕死的。第二,人更怕死得不值得。


当时的关羽,并不怕死,几次都想突围战死。但是,这时来了一个人,改变了他的想法。


这人就是他的好朋友张辽。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作为曹操的“说客”,张辽指出关羽这么死太不值,有三大罪过:“第一,刘关张三结义,现在刘备刚刚失败,你就要战死。如果他以后想东山再起,却得不到你的帮助,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誓言。第二,刘备把家眷托付给你,你战死了,她们无依无靠,岂不辜负了刘备重托。第三,你文武双全,不设法和刘备一起匡扶汉室,却只逞匹夫之勇,这不是笑话么?”


张辽的武功谋略厉害,后来以八百勇士战胜孙权的十万兵马,吓得江东孩子听见“张辽”两个字都不敢再哭。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但我们在这里看到,张辽的嘴皮子功夫也是一流,三大“罪过”每一点都说在了关羽心坎上。


负盟约、负重托、逞匹夫之勇,每一罪都像重重的鞭子,让关羽承受不起。


于是,关羽与张辽约了三事,下马降了。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这么一来,他就不能称之为“忠”了吧?


当然不是。


为什么?


因为《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是极力推崇刘备正统地位的,关羽也一直成为极忠极义的代表。


当然,即便作者有偏袒,关羽的很多做法确实异于常人,值得所有人尊重。


当时,曹操犯坏,回许昌路上只拨给关羽一间房子,让他和刘备的两位夫人同住。关羽就请两位嫂夫人在屋里休息,自己手持烛火,在门外守护到天亮。曹操心生佩服,到了许昌,专门拨了一座府院给关羽。关羽就把府院分成内宅和外宅,嫂夫人住内宅,自己住外宅。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曹操专门给关羽量身订做了一件新战袍。结果,关羽换上新战袍,又把旧战袍罩在外面。曹操奇怪他为什么这么节俭,结果关羽答道:“旧袍是大哥刘备所赐,不敢以新忘旧。”


曹操见关羽的马很瘦弱,就把吕布的赤兔马送给关羽。关羽一再称谢。曹操觉得奇怪,很少见关羽说谢谢。关羽解释:“我知道这匹马日行千里,只要知道大哥的下落,一天之内就能见到他了。”曹操听了有些后悔,但更加佩服关羽的忠义。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这之后,曹操尽了最大努力,不让关羽立什么功劳,就是为了把他留在身边。但遇到袁绍的猛将颜良、文丑时,自己手下一堆猛将都打不过,只能请关羽出马,斩颜良、诛文丑。


立了这些功劳之后,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成功与刘备汇合。


所以,说关羽足够“忠义”,确实如此。包括后来曹操在赤壁战败,败走华容道,也是关羽出于报恩,放走了曹操。


如果再以这个追究关羽“不忠于”刘备,未免有些吹毛求疵。


也正是这一幕幕辗转起落的是非恩怨、复杂人性,构成了三国波澜壮阔、令人神往的异彩纷呈。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从这些当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关羽是被张辽劝降的,由此背负了“忠”与“不忠”的争议。


具有戏剧性的,张辽也是降将。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他之前是吕布手下,在吕布被曹操活捉、怕死求饶的时候,还曾经怒斥吕布:“吕布匹夫,死则死矣,何以乞活?”


这个时候,本来一心向死的张辽,也遇到了帮他向曹操求情的人。


这人正是关羽。


也正是关羽的这次求情,张辽降了曹操,此后一直忠心耿耿,成为曹魏非常著名的“五子良将”之首。


而没过几年,角色就发生了反转,向曹操求情的变成了张辽,被救下的人变成了关羽。可最终张辽没走,反倒是关羽走了。


历史,总是以近似轮回的方式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


到底谁忠,谁不忠?


这里有一条暗线,就是那会儿关羽为什么能帮曹操劝降张辽,其实是因为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一起在“奸雄”帐下听差。后来,找了机会叛变,逃出生天。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不忠是刘备,而不是关羽。关羽后来投降曹操,只不过再一次“归顺”而已。


而“大奸”曹操,始终没有称帝,他曾经对汉献帝刘协说过一段话:“你知不知道,我为了挽汉室于危亡,经历多少苦难风雨,把所有骂名担于此身。试问如果没有我,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但是反观最后称帝的刘备,曾经投降曹操又叛曹,投降袁绍又叛袁,难道不比曹操更“奸”么?


如果我们把这些是是非非抽丝剥茧,用现代的话来总结,会发现一个关于关羽和曹操“忠”与“奸”的规律。


关羽并非忠,只是任性。曹操并非奸,而是诡诈。而他们,都有自己坚守的底线。


关羽只不过一直是一个本事不小、脾气更不小的小弟,跟了刘备这个大哥,却没什么出息,直到遇上了曹操这个胸怀和本事都很大的大佬,才熠熠发光。


曹操也一直在扮演这个好大佬,对关羽疼之又疼、让之又让。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但关羽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觉得和刘备在一起更有安全感,所以选择和刘备相见,对曹操怀念。相见不如怀念,后来关羽在华容道见了曹操,还是放他走了。


而当关羽这个小弟终于羽翼渐丰,准备一飞冲天、威震华夏时,又因为过于自负,忽略了吴国背后偷袭。


最终,关羽再见到大佬曹操时,已是身首异处、阴阳两隔,留下无尽唏嘘感叹。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也正因如此,在2010年高希希导演拍的新版《三国》里,曹操厚葬关羽时,有这么一段有意思的独白:“云长啊!就是跟错了人!如果跟了我,不至于此。刘备可称英雄,但算不上明主。你忠于他,算是忠错了。怀念啊!你斩颜良、诛文丑,后来又过五关斩六将。你说你当时不走该多好。但是,话说回来,你要是不走,不去找刘备的话,我又该看不上你了!”


所以,得而复失,拥而难终,或许这就是善与不善、忠与不忠背后的含义吧。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还有一个例子,更能充分说明不同视角的意义。


关羽在失荆州之前,水淹魏军主帅于禁的七军,生擒于禁,斩杀大将庞德,令华夏震动。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这之后不久,吴国斩杀关羽,将于禁还给了魏国,曹操并没有多说什么,仍然让于禁继续带兵,享有“五子良将”的美誉。


但后来继位的曹丕,画了一幅很大的画像,记载了当时与关羽作战时,于禁乞降而庞德死战的场景。


于禁看了之后,羞愧不已、郁郁而终。而庞德的后人,享有无上荣耀。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于禁,一次湿鞋,万功尽弃。庞德,最终死战,万丈光芒。


可别忘了,在此之前,庞德也是降将,一直跟着马超,后来才投降的曹操。


因此,三国里的善恶、忠奸,大致的方向是绝对的,但是具体到每个人、每个视角,又是相对的。


我们可以确立扬善避恶,立忠去奸的大方向,但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会多角度、多方面辨识善恶与忠奸的相对性。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更多的历史故事,咱们下周接着说。


三国里一位雄主,竟然被认为是岳不群似的人物,会是谁呢?



【彩蛋】


今天在准备历史小讲堂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这段时间,我北大的同班同学去了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挂职副县长扶贫。几个月下来,已经成为网红带货金县长(抖音号:841341816),带动了整个山阳县甚至商洛市的电子商务。


而山阳这个地方,正是汉献帝刘协被迫向曹丕禅位后贬为“山阳公”的封地。


历史,真的有沉淀,也很有意思,一起读起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