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马克思主义要有立场有能力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既是基本标准、根本原则,又是高标准、高要求;既有底线,又有高线。底线体现在学院“要姓马”、学院师生“要言马”;高线体现在学院“如何姓马”、师生“如何言马”。

可能会有人认为,“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应该是一个非常容易达到的要求或目标。其实不然。“要姓马、言马”是基本标准、基本要求,“如何姓马、言马”则涉及高标准、高要求,想要在坚持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达到高标准,是需要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

首先,要解决好立场和能力相统一的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没立场没能力”和“没立场有能力”肯定都是不行的,“有立场没能力”也不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由于环境使然,讲立场很容易,不容易的是有真正的立场,有能力捍卫立场。只讲立场,能力却达不到,没能力讲马克思主义,无法让人信服,这种讲立场注定会沦为喊口号。而且,没有能力地过度强调立场,动不动拿立场出来说话,反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质疑,这对马克思主义的荣誉而言其实是一种伤害。当前应该着力解决的就是“有立场没能力”的问题,最终实现学院老师的“既有立场又有能力”。

第二,要做到有立场有能力,应该经过从马克思学者到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理论界当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一个是“只认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是因为不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虽然老是讲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并不真懂,没有理论基础。试问,如果不读经典著作,又怎么能够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呢?有资格谈马克思主义吗?关注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发现有些学者的理论被称为马克思学,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没有信仰,只是把马克思的学说当成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他们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至少深度研读马克思的文本值得我们学习。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要先通过“埋首经典”成为马克思学者,才能在此基础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克思主义者。深度研读经典著作,还要避免只认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者,只认他的学说才是马克思主义,犯了教条主义错误而不自知。我们要让理论观照现实、回应问题,并在观照现实、回应问题中发展理论,这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应该恪守的方法论。

第三,要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就要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从作为职业到作为事业的转变。把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育当成一个职业,只是意味着这个工作岗位要求讲马克思主义,并不代表真正热爱这个岗位,这不是在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后,自觉地、自愿地去讲马克思主义,也不意味着真心认同它是科学的理论,是能够观察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如果是这样,这与我们所说的“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高要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当成一番事业、一种情怀、一个理想。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在媒体上谈论自己的情怀和理想,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应该如此,但我们不能空谈情怀和理想,要把它们建立在专业的能力和理性的思考基础之上。

第四,马克思主义事业的成功,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实现从“小圈子”到“大圈子”再到“没圈子”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学院只是一个小圈子,如果马克思主义只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小圈子里被认可,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中不被认可,很难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的事业成功。要打破这个小圈子,让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大圈子”里面被真心认可,这是很重要一步。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实现的更高目标是“没圈子”,即让社会大众都能够普遍认可马克思主义,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时代、观察社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者应该有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于哪里?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是为文本而文本、为模型而模型,它是目前各学科里面最关注现实、最直面问题的学科。只有关注现实、回应困惑的理论才是真理论。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使马克思主义发挥在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作用,成为社会大众所真心认可的理论。(陈培永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副院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