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被殺,忍了一輩子的劉備,為什麼忍不住了?導致夷陵慘敗?-一介書生談論古今的回答-悟空問答

國服第一剪


這個問題其實劉備是不能忍了,有一部分原因是為了關羽。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早在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的《隆中對》早已制定戰略。打下下荊州當跳板。西晉打下成都,漢中。作為兵馬糧草的基地。養精蓄銳。然後在折回荊州為前線北可攻曹魏。東可打東吳,劉備打下成都後,手下文臣武將。大部分都是荊州人士。荊州一丟,等於把所有人的後路都沒了,他們有些人的家眷妻兒老小朋友故鄉大部分都還在荊州地區。時間久了難免不會有人叛逃。所以打回荊州也是給關羽和給他們一個交代。劉備也年齡不小了。打了大半輩子,最後終於有爭雄天下的。實力了。這一下被人抽走了跳板。肯定容忍不了了。所以這一仗必須打。看看以後的諸葛亮六次北伐之艱難。就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劉備原本準備水陸並進。但作為水軍重要將領的張飛提前被害了。所以大部分只升了陸軍部隊。但是前期的順利進攻。讓劉備多少也有點兒輕敵冒進。最後有了夷陵慘敗。回到白帝城的劉備。也知道自己一生的征戰也就到此結束了。所以才會分分不幹抑鬱而死了。


一介書生談論古今


在三國時期的歷史中,劉備絕對是我們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劉備就是一個從織蓆販履、一文不名,起兵之後因為屢戰屢敗不斷寄人籬下,反覆忍氣吞聲,去投靠他人的“窩囊”角色。

如果不是有有結義兄弟關羽張飛的保護,劉備恐怕早就丟了性命;

如果不是後期有了諸葛亮、龐統等謀士的輔佐,劉備恐怕一輩子都要顛沛流離。

直到他在手下文武的幫助下,取得荊州和益州作為根據地,才終於挺直了腰桿。

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劉備意外的失去了戰略要地荊州和結義兄弟關羽之後,他終於不再忍受,傾盡舉國之力對東吳進行復仇。

有的人認為正是這次劉備忍不住了,才導致了夷陵之戰的一敗塗地。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劉備究竟是不是一個只會忍氣吞聲的窩囊廢?

劉備是不是在夷陵之戰前都是在一忍再忍?

劉備又為何要“不再忍受”質疑發動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的失敗又是否跟劉備的性格有關?

我們先說劉備其人

劉備相傳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少年時他曾經跟隨時的大儒盧植遊學。但無奈家道中落,劉備青年時只能以織蓆販履為業,這也使得劉備相比於曹操和孫權更能瞭解亂世百姓生存的不易,更加堅持以人為本的政治綱領。

適逢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劉備也相應號召募集民兵抵抗黃巾。由此結識了兩位志同道合的好兄弟關羽和張飛。而關羽、和張飛從此跟隨者著劉備矢志不渝生死相隨。即使是長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曾經數次因戰敗為分散,但他們始終忠心無二的追隨劉備。關羽後來甚至放棄跟隨曹操,過五關斬六將也要尋找劉備。不得不說這體現了劉備身上獨一無二的人格魅力。

但是由於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軍隊和根據地,劉備在黃巾起義後僅僅得到了“安喜尉”的官職。

安喜縣(今河北省定州市),縣尉這個官職在級別上僅僅相當於今天副縣級的公安局局長。但即使是在這個小小的官職上劉備也表現出了過人的魄力,他不屈從與當時官場上的行賄風氣,甚至鞭打的前來索賄的督郵官,由此可見劉備即使沒有什麼實力和資本,但依然敢於堅守原則。因此劉備不是一個軟弱無能的窩囊廢。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劉備只會忍氣吞聲,無非是因為劉備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覆無常地投靠他人,甚至“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可是我認為這正是劉備的過人之處。

首先要看他為什麼不斷的投靠他人。

客觀上

劉備並不像東漢末年其他諸侯一樣,一出場的身份就是太守或者州牧,劉備曾經擔任過的平原縣令在諸侯眼裡簡直不值一提;雖然曾經佔有過的徐州、豫州、樊城、新野又都很快的失去了。

由於沒有固定的根據地,軍事實力有限。《三國志·劉備傳》中出現最多的就是“先主敗績”。為了在亂世中生存,劉備只能委曲求全,不斷地寄人籬下。

主觀上

劉備寄人籬下正是在利用各種機會為自己積累各種資源。

劉備的確是屢戰屢敗,導致不斷地顛沛流離。可是你可曾見到劉備為失敗而氣餒?為困難而放棄?我們看到的都是劉備不斷地屢敗屢戰,不斷地為實現自己興復漢室的理想而努力。

況且他也不是什麼人都投奔,比如淮南袁術這樣的和自己政治理想違背的篡漢逆賊或者劉秀、張邈這樣的亂兵遊勇劉備就不會投靠。

而且他不斷地改換門庭,不正是他不甘久居人下的表現嗎?只要一有機會他就要尋找機會奮發圖強,去尋找和創建屬於自己的根據地。

所以雖然在三國前期劉備並沒有什麼強大的實力,但是各方諸侯對他的評價卻極高。而且無論劉備投奔到誰得帳下,都會得到禮遇優待。

曹操甚至直接認定劉備才是他爭奪天下的最終對手。而《三國演義》也根據這一段話改變出了著名的“青梅煮酒論英雄”。

“先主未出時,獻帝舅(岳父)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國志·先主傳》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三國志·先主傳》

陶謙、公孫瓚、孔融、袁紹、劉表、曹操、孫權這些人或為一方諸侯或為州縣長官都無一例外的對這個所謂只會“忍氣吞聲”的劉備禮遇有加,選擇和他聯合甚至有的為他讓出自己的根據地。說明他們都看得出來:劉備絕非軟弱無能,雖然眼下沒有成氣候,早晚會成就一番大事。

他們都沒有看錯,堅韌不拔矢志不渝的劉備,終於等到了“撥開雲霧見天日 守得雲開見月明”的一天。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與偉大的政治家諸葛亮於隆中風雲際會,劉備終於有了自己實現理想的戰略展圖。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程普率領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戰後乘勝拿下了荊州大部。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響應同族兄弟益州牧劉璋的邀請入蜀,並藉機展開了對益州的攻略,三年後最終攻克成都。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又率軍進攻漢中,與曹操展開了漢中爭奪戰,最終打敗宿敵曹操,攻佔漢中。劉備自稱漢中王。

可以說到此為止,劉備都是在按照隆中對策一步步實現自己的霸業,可是不想由於關羽在錯誤的時機發動了襄樊之戰,導致東吳有機可乘,白衣渡江偷襲荊州得手。

對於剛剛獲得益州不久,正打算大展宏圖的劉備來說,失去戰略要地以及損失結義兄弟的性命無疑是最沉重打擊。不肯善罷甘休的劉備在一年半以後發動了意在奪回荊州的夷陵之戰,卻以兵敗身亡而告終。

這又是為什麼?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不是簡單的意氣用事?

而夷陵之戰的失敗又是否是因為劉備沒有繼續像前期一樣選擇“忍”導致的呢?

我們先談劉備發動戰爭的原因:

  • 第一:奪取荊州是大勢所趨

按照諸葛亮制定的《隆中對》,劉備此時在佔領漢中之後,已經完成了進取中原的前期準備,只要在益州繼續整頓軍備,觀天下時變尋找戰機,則完全有機會實現兩路出兵一統中原的戰略構想。

可是一旦劉備集團失去荊州,則完全喪失了戰略的主動,不能再有兩路出兵相互響應、互為犄角的效果。

由於益州處於四川盆地腹地,四面山川環繞,防守固然綽綽有餘,可是想要北上越過秦嶺討伐曹魏卻也同樣是難於上青天。

而孫權在得到荊州後,加上之前擁有的揚州、交州、徐州部分地區,勢力範圍反超劉備僅次於曹操。為劉備則成為了只擁有益州一地的“自守之賊”。

所以從戰略考慮,荊州作為劉備集團的重要戰略根據地,必須要從孫權的手中奪回,這就是劉備一定會發動夷陵之戰的第一點原因。

  • 第二:劉備戰略思想的轉變

我們知道,如果按照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戰略規劃,劉備集團的路線就是堅決的執行連吳抗曹。

同樣的按照魯肅在孫權集團的一貫主張,也是同樣要聯合劉備對抗曹操。

所以在赤壁之戰,孫劉兩家選擇了聯盟,這也是他們能夠戰勝曹操的根本原因。

但是三國鼎立的形勢發展到了劉備攻下漢中之後已經發生了變化。

首先劉備此時跨有荊州益州,已經成為三國之中最強的勢力。

而孫權方面,之前主張聯盟的大都督魯肅已經去世,接任的呂蒙在漢中之戰後敏銳的指出,此時已經一統長江中上游的劉備集團已經超過曹操成為東吳最大的軍事威脅。

曹操方面漢中新敗之後,關羽的荊州軍團又發動了志在拿下荊州全境的襄樊之戰,此時想要遏制劉備的勢力發展,只有聯合孫權一條路可走。

就這樣劉備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失去了荊州,失去了關羽。

這使得劉備也認清了一個事實:

1. 孫劉聯盟聯盟並不可靠,孫權在背後反覆無常,將直接威脅自己勢力的安全

2. 曹操勢力強大,如果失去了荊州,自己沒有希望迅速將曹魏滅亡。

3. 自己年事已高,按照隆中對去實現霸業恐怕遙遙無期,何不拿下荊州之後一鼓作氣消滅東吳,佔據長江以南,在於北方對峙。

所以劉備在戰略思想上的轉變就成為了他發動夷陵之戰的第二個重要原因。

  • 第三:劉備必須做出回應

荊州是劉備的發家根本,關羽更是劉備的骨肉兄弟。而孫權不僅陰謀偷襲了荊州更使關羽因此丟了性命。劉備又怎麼能無動於衷?

想當年曹操南下荊州,劉備敗逃當陽,當地的百姓多有追隨劉備導致這批扶老攜幼的逃難隊伍只能日行幾十裡,很快就要被追兵趕上。此時有人建議劉備放棄百姓,直接逃走。可是劉備卻指出“夫濟大事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之”

劉備無論是在用人還是在管理上都奉行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如果自己的結義兄弟被殺死,自己卻不做任何回應,又怎麼能以義氣聚攏人心?

所以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確實有為關羽復仇的原因,此其三。

但是戰爭的結果卻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一樣,戰爭的發動者袁紹、曹操、劉備都失敗了,

劉備為什麼會失敗呢?我認為也有三個原因:

  • 第一劉備不得人心

夷陵之戰是在關羽去世後一年半才發動的,這一年半劉備的表現卻很反常。他並不是利用這段時間厲兵秣馬做討伐孫權的戰略準備,而是全心全意稱起皇帝來。

這其中也有曹丕篡漢的客觀原因。可是在當時劉備稱帝的舉動也是力排眾議,前前後後折騰了一年時間。

而當他稱帝后宣佈伐吳時,尚書令劉巴和主簿雍茂以及翊軍將軍趙雲、從事祭酒秦宓等一眾文武大臣都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此時蜀漢應該堅持連吳抗曹的路線,將矛頭指向篡漢的曹丕。

但此時在劉備心中,奪回荊州順江而下拿下東吳已經是既定的戰略方針,哪裡還聽得進去別人的意見?反對此時的大臣也因此貶的貶、關的關,就連追隨多年的趙雲也從此不被信任,沒有跟隨劉備東征。

  • 第二孫權以逸待勞

在奪取了荊州之後,孫權就已經算準了劉備的心思,早晚會來報仇奪回荊州。所以在曹丕篡漢之後,孫權在外交上倒向曹魏,接受了曹魏的吳王封號,事實上承認了曹丕篡漢的合法。

同時在軍事上,他利用這一年半的時間,將自己的治所從下游的建業遷到上游的武昌,擺出一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勢。並且為了防止劉備水陸並進,在長江中游地區設置重重防禦工事。

在人事上力排眾議讓極有戰略眼光的青年將領陸遜擔任大都督,直接指揮夷陵之戰。全集團統一戰鬥思想,眾志成城的應對劉備的此次的攻勢。

相比較而言,劉備方面的準備則是不足的。劉備發動戰爭本來就不得人心。

而且禍不單行的是,劉備原本命令張飛從江州出發與自己一道進兵,結果張飛還沒動身,就被部下殺死。大軍未動,先折大將。這使得“原本就不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劉備集團到了後期確實面臨著人才緊缺的問題,武將方面關羽、張飛去世,趙雲不受信任,馬超、魏延要在漢中防禦曹魏,跟隨在劉備身邊的僅有一個老邁黃忠。謀士上:龐統、法正去世,諸葛亮要鎮守後方,可以說現在劉備身邊一個能出謀劃策的都沒有。

  • 第三陸遜指揮得當

可以說陸遜指揮的夷陵之戰,是運用指揮才能而取得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陸遜很清楚三峽地區地勢險要,劉備此時居高臨下,如果此時在劉備剛剛越境就設立防線,恐怕正對了劉備的心思

所以陸遜很好的利用了劉備率軍遠來急於求戰的浮躁心理,先故意敗退,誘敵深入,讓劉備大軍進入到夷陵草木茂盛、地勢狹長的地帶,很好的將劉備軍隊的數量優勢轉化為了劣勢

而陸遜的反擊也是出其不意,據《三國志·文帝紀》陸遜決定反攻是在這年的閏六月。當時吳軍將領都不理解。他們認為,進攻劉備應該是在他剛剛入境立足未聞的時候。雙方相持也有七八個月。劉備鞏固了防禦屏障,這個時候進攻怎麼能夠取勝?

但陸遜確認為,劉備初期銳氣正盛,而此時與我們相持不下一定戰力疲勞、士氣下跌,而且蜀軍補給線從成都連綿至此,劉備採取連營的辦法保護糧道,此時天氣炎熱,利用火攻可以一舉消滅劉備。

事實上陸遜分析的完全正確,正是因為他的正確指揮,吳軍主力在猇亭利用火攻大敗劉備,連拔蜀軍四十餘營。劉備猝不及防,軍隊土崩瓦解。在陸遜的追擊下,劉備只能帶著少數隨從連夜逃往白帝城。他的舟船、器械、軍資“一時略盡”,他的部隊則“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以上三點就是劉備夷陵戰敗的直接原因。

總結:

從根本上說,這是三國發展的必然趨勢,夷陵之戰使得三國鼎立的局勢得以鞏固,孫劉兩方在劉備去世後重新走上了聯盟抗曹的道路。

跟關羽在襄樊的失敗一樣,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失敗同樣是大勢所趨,絕對跟“忍與不忍”沒有任何關係。


塔布里斯


劉備並不是宅男們想象的一般領導,領導決策常常出人意外。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庸碌之人一開始就失敗了,因為他怕這怕那。

劉備是一代雄主,豪氣干雲

劉備為什麼忍不住,當然最終原因是為二弟關雲長報仇,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檢驗下三軍部隊,打個仗看看這幫部下到底能力如何。之前,劉備也是不聽從大家的意見,出師漢中,隔著漢江與曹操對壘,眾人都認為曹操手下名將千員,北軍百萬,劉備不是對手。那成想,劉備與曹軍會戰大獲全勝。當時是這樣的。各軍佈置在谷地,劉備40萬大軍,曹操過之,五十萬。這場大會戰雙方精銳盡出。曹操軍中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徐晃李典樂進張遼張郃許褚都在,劉備一方張飛魏延黃忠趙雲馬岱廖化等也都出戰。劉備採取的戰略是後出最為精銳的趙雲,直搗曹操大本營。曹操在長坂坡就見識了趙雲的厲害,生怕被趙雲抓了,急忙後退。這一後退不要緊,各軍相繼望風而逃,只殺得曹軍人仰馬翻,血流成河,大敗虧輸。曹操不得已只好主動放棄漢中。

陸遜後起之秀,忍成大事

這次劉備進攻東吳也是本意,想打個勝仗練手。沒想到敗在了一個後生小子陸遜之手。陸遜雖說在奪取荊州時畫過計策,但還是寂寂無名小字輩,誰想到這傢伙會橫空出世,打敗戎馬半生的劉備。是劉備萬萬意想不到的。東吳自周瑜後,有呂蒙,呂蒙之後又蹦出個陸遜,東吳的人才真是一茬接著一茬的上。真沒想到。劉備可能還以為打仗方面就孔明最厲害了。當然他更不想到,孔明的對手司馬懿也是個厲害的角色。他萬萬想不到,為了爭取天下,那麼多人苦修兵法。還有人為了當打將軍幾乎是臥薪嚐膽的要上位。比如陸遜這娃,你怎麼就隱藏的那麼深呢。

火燒連營示意圖

一開始,劉備大軍勢如破竹,深入吳國腹地攻下秭歸、宜都,結營於猇亭,就是現在湖北宜昌西陵這個對方。當時夏天,酷暑難當,劉備屯大軍於樹林,連營幾十裡,打算做持久戰,派出小部隊挑戰。陸遜故意失敗,最後反攻,夜間派人放火,把個劉軍燒的丟盔棄甲,疲勞不堪,死傷沉重,多位將領陣亡。這仗是沒法打下去了。全不是以前作戰模樣啊。按陸遜如此作戰,我想諸葛亮司馬懿過來指揮也不過如此。因為吳軍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特別是地形方面,一邊是長江,一邊又是山丘連綿,密林層層。來此度假還差不多。這種地形是不利於騎兵、大兵團作戰的。只有利於打山地游擊戰。而劉備只會正規作戰,那會這個。山地游擊戰陸遜不自覺使用。用小部隊跟你周旋,放棄大城市,搞火攻,就差搞地雷戰了。當然陸遜想要反攻也難,因為都是山路,很容易就被堵住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那種。所以陸遜追到三峽這個地方也就追不下去了。

美麗西陵,昔日古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