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忍了一辈子的刘备,为什么忍不住了?导致夷陵惨败?-一介书生谈论古今的回答-悟空问答

国服第一剪


这个问题其实刘备是不能忍了,有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关羽。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早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隆中对》早已制定战略。打下下荆州当跳板。西晋打下成都,汉中。作为兵马粮草的基地。养精蓄锐。然后在折回荆州为前线北可攻曹魏。东可打东吴,刘备打下成都后,手下文臣武将。大部分都是荆州人士。荆州一丢,等于把所有人的后路都没了,他们有些人的家眷妻儿老小朋友故乡大部分都还在荆州地区。时间久了难免不会有人叛逃。所以打回荆州也是给关羽和给他们一个交代。刘备也年龄不小了。打了大半辈子,最后终于有争雄天下的。实力了。这一下被人抽走了跳板。肯定容忍不了了。所以这一仗必须打。看看以后的诸葛亮六次北伐之艰难。就知道荆州的重要性,刘备原本准备水陆并进。但作为水军重要将领的张飞提前被害了。所以大部分只升了陆军部队。但是前期的顺利进攻。让刘备多少也有点儿轻敌冒进。最后有了夷陵惨败。回到白帝城的刘备。也知道自己一生的征战也就到此结束了。所以才会分分不干抑郁而死了。


一介书生谈论古今


在三国时期的历史中,刘备绝对是我们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刘备就是一个从织席贩履、一文不名,起兵之后因为屡战屡败不断寄人篱下,反复忍气吞声,去投靠他人的“窝囊”角色。

如果不是有有结义兄弟关羽张飞的保护,刘备恐怕早就丢了性命;

如果不是后期有了诸葛亮、庞统等谋士的辅佐,刘备恐怕一辈子都要颠沛流离。

直到他在手下文武的帮助下,取得荆州和益州作为根据地,才终于挺直了腰杆。

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刘备意外的失去了战略要地荆州和结义兄弟关羽之后,他终于不再忍受,倾尽举国之力对东吴进行复仇。

有的人认为正是这次刘备忍不住了,才导致了夷陵之战的一败涂地。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刘备究竟是不是一个只会忍气吞声的窝囊废?

刘备是不是在夷陵之战前都是在一忍再忍?

刘备又为何要“不再忍受”质疑发动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的失败又是否跟刘备的性格有关?

我们先说刘备其人

刘备相传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少年时他曾经跟随时的大儒卢植游学。但无奈家道中落,刘备青年时只能以织席贩履为业,这也使得刘备相比于曹操和孙权更能了解乱世百姓生存的不易,更加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纲领。

适逢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刘备也相应号召募集民兵抵抗黄巾。由此结识了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而关羽、和张飞从此跟随者着刘备矢志不渝生死相随。即使是长期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曾经数次因战败为分散,但他们始终忠心无二的追随刘备。关羽后来甚至放弃跟随曹操,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寻找刘备。不得不说这体现了刘备身上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

但是由于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刘备在黄巾起义后仅仅得到了“安喜尉”的官职。

安喜县(今河北省定州市),县尉这个官职在级别上仅仅相当于今天副县级的公安局局长。但即使是在这个小小的官职上刘备也表现出了过人的魄力,他不屈从与当时官场上的行贿风气,甚至鞭打的前来索贿的督邮官,由此可见刘备即使没有什么实力和资本,但依然敢于坚守原则。因此刘备不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窝囊废。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刘备只会忍气吞声,无非是因为刘备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甚至“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可是我认为这正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首先要看他为什么不断的投靠他人。

客观上

刘备并不像东汉末年其他诸侯一样,一出场的身份就是太守或者州牧,刘备曾经担任过的平原县令在诸侯眼里简直不值一提;虽然曾经占有过的徐州、豫州、樊城、新野又都很快的失去了。

由于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军事实力有限。《三国志·刘备传》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先主败绩”。为了在乱世中生存,刘备只能委曲求全,不断地寄人篱下。

主观上

刘备寄人篱下正是在利用各种机会为自己积累各种资源。

刘备的确是屡战屡败,导致不断地颠沛流离。可是你可曾见到刘备为失败而气馁?为困难而放弃?我们看到的都是刘备不断地屡败屡战,不断地为实现自己兴复汉室的理想而努力。

况且他也不是什么人都投奔,比如淮南袁术这样的和自己政治理想违背的篡汉逆贼或者刘秀、张邈这样的乱兵游勇刘备就不会投靠。

而且他不断地改换门庭,不正是他不甘久居人下的表现吗?只要一有机会他就要寻找机会奋发图强,去寻找和创建属于自己的根据地。

所以虽然在三国前期刘备并没有什么强大的实力,但是各方诸侯对他的评价却极高。而且无论刘备投奔到谁得帐下,都会得到礼遇优待。

曹操甚至直接认定刘备才是他争夺天下的最终对手。而《三国演义》也根据这一段话改变出了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先主未出时,献帝舅(岳父)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先主传》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三国志·先主传》

陶谦、公孙瓒、孔融、袁绍、刘表、曹操、孙权这些人或为一方诸侯或为州县长官都无一例外的对这个所谓只会“忍气吞声”的刘备礼遇有加,选择和他联合甚至有的为他让出自己的根据地。说明他们都看得出来:刘备绝非软弱无能,虽然眼下没有成气候,早晚会成就一番大事。

他们都没有看错,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刘备,终于等到了“拨开云雾见天日 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与伟大的政治家诸葛亮于隆中风云际会,刘备终于有了自己实现理想的战略展图。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程普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战后乘胜拿下了荆州大部。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响应同族兄弟益州牧刘璋的邀请入蜀,并借机展开了对益州的攻略,三年后最终攻克成都。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刘备又率军进攻汉中,与曹操展开了汉中争夺战,最终打败宿敌曹操,攻占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

可以说到此为止,刘备都是在按照隆中对策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霸业,可是不想由于关羽在错误的时机发动了襄樊之战,导致东吴有机可乘,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

对于刚刚获得益州不久,正打算大展宏图的刘备来说,失去战略要地以及损失结义兄弟的性命无疑是最沉重打击。不肯善罢甘休的刘备在一年半以后发动了意在夺回荆州的夷陵之战,却以兵败身亡而告终。

这又是为什么?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是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

而夷陵之战的失败又是否是因为刘备没有继续像前期一样选择“忍”导致的呢?

我们先谈刘备发动战争的原因:

  • 第一:夺取荆州是大势所趋

按照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刘备此时在占领汉中之后,已经完成了进取中原的前期准备,只要在益州继续整顿军备,观天下时变寻找战机,则完全有机会实现两路出兵一统中原的战略构想。

可是一旦刘备集团失去荆州,则完全丧失了战略的主动,不能再有两路出兵相互响应、互为犄角的效果。

由于益州处于四川盆地腹地,四面山川环绕,防守固然绰绰有余,可是想要北上越过秦岭讨伐曹魏却也同样是难于上青天。

而孙权在得到荆州后,加上之前拥有的扬州、交州、徐州部分地区,势力范围反超刘备仅次于曹操。为刘备则成为了只拥有益州一地的“自守之贼”。

所以从战略考虑,荆州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战略根据地,必须要从孙权的手中夺回,这就是刘备一定会发动夷陵之战的第一点原因。

  • 第二:刘备战略思想的转变

我们知道,如果按照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规划,刘备集团的路线就是坚决的执行连吴抗曹。

同样的按照鲁肃在孙权集团的一贯主张,也是同样要联合刘备对抗曹操。

所以在赤壁之战,孙刘两家选择了联盟,这也是他们能够战胜曹操的根本原因。

但是三国鼎立的形势发展到了刘备攻下汉中之后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刘备此时跨有荆州益州,已经成为三国之中最强的势力。

而孙权方面,之前主张联盟的大都督鲁肃已经去世,接任的吕蒙在汉中之战后敏锐的指出,此时已经一统长江中上游的刘备集团已经超过曹操成为东吴最大的军事威胁。

曹操方面汉中新败之后,关羽的荆州军团又发动了志在拿下荆州全境的襄樊之战,此时想要遏制刘备的势力发展,只有联合孙权一条路可走。

就这样刘备在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下,失去了荆州,失去了关羽。

这使得刘备也认清了一个事实:

1. 孙刘联盟联盟并不可靠,孙权在背后反复无常,将直接威胁自己势力的安全

2. 曹操势力强大,如果失去了荆州,自己没有希望迅速将曹魏灭亡。

3. 自己年事已高,按照隆中对去实现霸业恐怕遥遥无期,何不拿下荆州之后一鼓作气消灭东吴,占据长江以南,在于北方对峙。

所以刘备在战略思想上的转变就成为了他发动夷陵之战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 第三:刘备必须做出回应

荆州是刘备的发家根本,关羽更是刘备的骨肉兄弟。而孙权不仅阴谋偷袭了荆州更使关羽因此丢了性命。刘备又怎么能无动于衷?

想当年曹操南下荆州,刘备败逃当阳,当地的百姓多有追随刘备导致这批扶老携幼的逃难队伍只能日行几十里,很快就要被追兵赶上。此时有人建议刘备放弃百姓,直接逃走。可是刘备却指出“夫济大事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之”

刘备无论是在用人还是在管理上都奉行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如果自己的结义兄弟被杀死,自己却不做任何回应,又怎么能以义气聚拢人心?

所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确实有为关羽复仇的原因,此其三。

但是战争的结果却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一样,战争的发动者袁绍、曹操、刘备都失败了,

刘备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认为也有三个原因:

  • 第一刘备不得人心

夷陵之战是在关羽去世后一年半才发动的,这一年半刘备的表现却很反常。他并不是利用这段时间厉兵秣马做讨伐孙权的战略准备,而是全心全意称起皇帝来。

这其中也有曹丕篡汉的客观原因。可是在当时刘备称帝的举动也是力排众议,前前后后折腾了一年时间。

而当他称帝后宣布伐吴时,尚书令刘巴和主簿雍茂以及翊军将军赵云、从事祭酒秦宓等一众文武大臣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此时蜀汉应该坚持连吴抗曹的路线,将矛头指向篡汉的曹丕。

但此时在刘备心中,夺回荆州顺江而下拿下东吴已经是既定的战略方针,哪里还听得进去别人的意见?反对此时的大臣也因此贬的贬、关的关,就连追随多年的赵云也从此不被信任,没有跟随刘备东征。

  • 第二孙权以逸待劳

在夺取了荆州之后,孙权就已经算准了刘备的心思,早晚会来报仇夺回荆州。所以在曹丕篡汉之后,孙权在外交上倒向曹魏,接受了曹魏的吴王封号,事实上承认了曹丕篡汉的合法。

同时在军事上,他利用这一年半的时间,将自己的治所从下游的建业迁到上游的武昌,摆出一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势。并且为了防止刘备水陆并进,在长江中游地区设置重重防御工事。

在人事上力排众议让极有战略眼光的青年将领陆逊担任大都督,直接指挥夷陵之战。全集团统一战斗思想,众志成城的应对刘备的此次的攻势。

相比较而言,刘备方面的准备则是不足的。刘备发动战争本来就不得人心。

而且祸不单行的是,刘备原本命令张飞从江州出发与自己一道进兵,结果张飞还没动身,就被部下杀死。大军未动,先折大将。这使得“原本就不对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刘备集团到了后期确实面临着人才紧缺的问题,武将方面关羽、张飞去世,赵云不受信任,马超、魏延要在汉中防御曹魏,跟随在刘备身边的仅有一个老迈黄忠。谋士上:庞统、法正去世,诸葛亮要镇守后方,可以说现在刘备身边一个能出谋划策的都没有。

  • 第三陆逊指挥得当

可以说陆逊指挥的夷陵之战,是运用指挥才能而取得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陆逊很清楚三峡地区地势险要,刘备此时居高临下,如果此时在刘备刚刚越境就设立防线,恐怕正对了刘备的心思

所以陆逊很好的利用了刘备率军远来急于求战的浮躁心理,先故意败退,诱敌深入,让刘备大军进入到夷陵草木茂盛、地势狭长的地带,很好的将刘备军队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了劣势

而陆逊的反击也是出其不意,据《三国志·文帝纪》陆逊决定反攻是在这年的闰六月。当时吴军将领都不理解。他们认为,进攻刘备应该是在他刚刚入境立足未闻的时候。双方相持也有七八个月。刘备巩固了防御屏障,这个时候进攻怎么能够取胜?

但陆逊确认为,刘备初期锐气正盛,而此时与我们相持不下一定战力疲劳、士气下跌,而且蜀军补给线从成都连绵至此,刘备采取连营的办法保护粮道,此时天气炎热,利用火攻可以一举消灭刘备。

事实上陆逊分析的完全正确,正是因为他的正确指挥,吴军主力在猇亭利用火攻大败刘备,连拔蜀军四十余营。刘备猝不及防,军队土崩瓦解。在陆逊的追击下,刘备只能带着少数随从连夜逃往白帝城。他的舟船、器械、军资“一时略尽”,他的部队则“尸骸漂流,塞江而下”。

以上三点就是刘备夷陵战败的直接原因。

总结:

从根本上说,这是三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夷陵之战使得三国鼎立的局势得以巩固,孙刘两方在刘备去世后重新走上了联盟抗曹的道路。

跟关羽在襄樊的失败一样,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失败同样是大势所趋,绝对跟“忍与不忍”没有任何关系。


塔布里斯


刘备并不是宅男们想象的一般领导,领导决策常常出人意外。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庸碌之人一开始就失败了,因为他怕这怕那。

刘备是一代雄主,豪气干云

刘备为什么忍不住,当然最终原因是为二弟关云长报仇,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检验下三军部队,打个仗看看这帮部下到底能力如何。之前,刘备也是不听从大家的意见,出师汉中,隔着汉江与曹操对垒,众人都认为曹操手下名将千员,北军百万,刘备不是对手。那成想,刘备与曹军会战大获全胜。当时是这样的。各军布置在谷地,刘备40万大军,曹操过之,五十万。这场大会战双方精锐尽出。曹操军中曹仁曹洪夏侯渊夏侯惇徐晃李典乐进张辽张郃许褚都在,刘备一方张飞魏延黄忠赵云马岱廖化等也都出战。刘备采取的战略是后出最为精锐的赵云,直捣曹操大本营。曹操在长坂坡就见识了赵云的厉害,生怕被赵云抓了,急忙后退。这一后退不要紧,各军相继望风而逃,只杀得曹军人仰马翻,血流成河,大败亏输。曹操不得已只好主动放弃汉中。

陆逊后起之秀,忍成大事

这次刘备进攻东吴也是本意,想打个胜仗练手。没想到败在了一个后生小子陆逊之手。陆逊虽说在夺取荆州时画过计策,但还是寂寂无名小字辈,谁想到这家伙会横空出世,打败戎马半生的刘备。是刘备万万意想不到的。东吴自周瑜后,有吕蒙,吕蒙之后又蹦出个陆逊,东吴的人才真是一茬接着一茬的上。真没想到。刘备可能还以为打仗方面就孔明最厉害了。当然他更不想到,孔明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厉害的角色。他万万想不到,为了争取天下,那么多人苦修兵法。还有人为了当打将军几乎是卧薪尝胆的要上位。比如陆逊这娃,你怎么就隐藏的那么深呢。

火烧连营示意图

一开始,刘备大军势如破竹,深入吴国腹地攻下秭归、宜都,结营于猇亭,就是现在湖北宜昌西陵这个对方。当时夏天,酷暑难当,刘备屯大军于树林,连营几十里,打算做持久战,派出小部队挑战。陆逊故意失败,最后反攻,夜间派人放火,把个刘军烧的丢盔弃甲,疲劳不堪,死伤沉重,多位将领阵亡。这仗是没法打下去了。全不是以前作战模样啊。按陆逊如此作战,我想诸葛亮司马懿过来指挥也不过如此。因为吴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特别是地形方面,一边是长江,一边又是山丘连绵,密林层层。来此度假还差不多。这种地形是不利于骑兵、大兵团作战的。只有利于打山地游击战。而刘备只会正规作战,那会这个。山地游击战陆逊不自觉使用。用小部队跟你周旋,放弃大城市,搞火攻,就差搞地雷战了。当然陆逊想要反攻也难,因为都是山路,很容易就被堵住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那种。所以陆逊追到三峡这个地方也就追不下去了。

美丽西陵,昔日古战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