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發白馬,旌節度黃河”,古詩如何區分平仄的關係?-老街味道的回答-悟空問答

鳳仙李白他哥


問題:

"將軍發白馬,旌節度黃河”,古詩如何區分平仄的關係?


前言:

"將軍發白馬,旌節度黃河“出自李白一首律化的五言古體詩:《發白馬》。

將軍發白馬,旌節渡黃河。簫鼓聒川嶽,滄溟湧洪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無寒歌。鐵騎若雪山,飲流涸滹沱。
揚兵獵月窟,轉戰略朝那。倚劍登燕然,邊峰列嵯峨。
蕭條萬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這首詩雖然是古風,但是有不少律句。

一、"將軍發白馬,旌節度黃河“的平仄

這首詩開頭的兩句都是律句:

"將軍發白馬,旌節度黃河“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熟悉格律詩的朋友一看就知道,第一句是唐律中常見的三仄尾,其中”發“在古韻中是仄聲,所以第一句是平平仄仄仄。

三仄尾在唐朝各個時期的格律詩中很常見,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之一。三仄尾幾乎被當作正常的律句使用。

例如:潮平兩岸闊、無論(平聲)去與住、雲霞出海曙、庭前有白露.......

在這首詩中,還有兩句三仄尾:

揚兵獵月窟【窟:入聲六月】、蕭條萬里外。

有意思的是,李白這三句三仄尾的出句,對句都是規規矩矩的律句:中仄仄平平。

旌節渡黃河,轉戰略朝那,耕作五原多。

二、《發白馬》中的古體句式

這首詩夾雜了律句與古體詩的句式,其中古體詩的句式主要是下面三種。

1、平平仄平平;

滄溟湧洪波,邊峰列嵯峨。

這兩句都是:平平仄平平;

2、仄仄平仄仄

一掃清大漠。

這句詩的平仄是格律詩中的拗句:仄仄平仄仄,例如:野火燒不盡。這種句式不能單獨出現,必須由對句救拗,如:春風吹又生。

只不過李白這首詩沒有救拗,他的對句是:包虎戢金戈,雖然也是律句:平仄仄平平。但是沒有幫出句救拗。

所以出句也是古體句式。

3、三仄尾的變化:

武安有振瓦,仄平仄仄仄

這個句很像三仄尾,但是三仄尾的第一個字不可以是仄聲。清朝的趙執信《聲調譜》講到:

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詩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則為落調矣。蓋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

4、三平尾:

易水無寒歌。倚劍登燕然,仄仄平平平。

三平尾也叫做三平調,即後面三個字都是平聲,這種句式也是標準的古體句式。例如王維有一首《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因為【春】是平聲,所以是三平調,這首詩不是律絕句,而是古絕句。

5、仄平仄平平

飲流涸滹沱。

這個句式,在這首詩中只有一句,這也是古體句式,假如前兩個字顛倒一下,就是中仄仄平平的律句了。

三、李白的復古

唐朝的孟棨在《 本事詩· 高逸 》中記錄了李白關於聲律的看法:

其論詩云:“梁陳以來,豔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與!”故陳、李二集律詩殊少。嘗言“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況使束於聲調俳優哉。”

李白說,沈約等人崇尚聲律,對後人的影響太大,看來複古的大任,還是由我來實現吧。所以陳子昂和李白兩個人的律詩少一些。

格律詩從齊梁時候的永明體開始萌芽狀態,其代表人物就是沈約等人,從此詩人作詩開始留意四聲的協調,有了平仄相對的概念。到了唐朝,詩人們在此基礎上完善了格律詩。

不過李白認為這種詩過於拘謹,所以不喜歡作詩”束於聲調俳優“。我們見到他的名作大多詩古體詩,如將進酒、蜀道難、夢遊天姥吟留別、行路難等。

結束語

李白喜歡作古體詩,但是不要誤解李白不做格律詩。其實他的格律詩並不少見,無論近體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排律,都有上乘的作品。

他的七言絕句大多是近體七絕,而且和七絕聖手王昌齡一起,把唐朝七絕的水平推到了文學史的頂峰。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古時會用很多同義非音之字、現在用字筒化之求實效、常用字域較少、所以風月之事還是要多習古語。


4949147318802浮雲


“將軍發白馬,旌節度黃河”出自李白《發白馬》詩,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不講格律。

所謂古詩,就是古體詩,形成於漢魏時期,區別於漢樂府,和唐朝發展出來的近體詩也有所不同。

古體詩是一種比較自由的詩體,沒有嚴苛的格律、也不限句數、平仄也不用講、用韻也沒有限制,為了加以限制的就是每一句的字數,五個字是五古、七個字是七古。

近體詩就不一樣了,像絕句,嚴格規定了格律,平平仄仄仄平平什麼的這裡就不多講了,用韻也有嚴苛限制,句數一定是四句,五字為五絕、七字為七絕,律詩也一樣,只是句數限制為8句。

李白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浪漫主義者,他就不喜歡被束縛,嚮往自由的天空,所以李白詩多為歌行體、古體詩,老杜恰好相反,所以老杜以律詩成就最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