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消滅了陸遜東吳軍,孫權是選擇逃跑還是死戰?-一國之君歷史研究的回答-悟空問答

富元製作


夷陵之戰表面上是劉備發動的一場復仇大戰,實際上是劉備政治生涯最後的放手一搏,劉備想趁自己人生最後的時機為他所建立的政權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打著為關羽復仇的旗號,想要奪回荊州,拓展蜀漢的戰略縱深和政治前景。

荊州對於蜀漢來說,就是發展的命脈所在,沒有荊州,蜀漢只能偏安一隅,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本,劉備是絕對不會允許荊州丟失的,即使冒著曹魏虎視眈、漁翁得利的風險,也要發動這一場夷陵大戰,劉備是勢在必得的。

劉備

可惜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劉備戰敗了,劉備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他太急躁了,放棄了水軍,同時讓蜀軍全部駐紮在密林中,才被陸遜尋找到了戰機,劉備敗得心不甘、情不願的,事實上,劉備也並非沒有取勝的可能。

如果劉備不要放棄水軍,如果劉備不要讓軍隊全部駐紮在森林中,如果劉備不要急於決戰,而是利用孫權與曹丕之間的矛盾,無法攻下夷陵後暫時退兵,等到秋收和天氣轉涼快後再開戰,如果劉備從南邊的武陵郡入手,另派出一支軍隊攻擊陸遜的話,那麼劉備還是有可能在夷陵之戰取勝的。

孫權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陸遜,那天下形勢會如何發展?

首先,孫權是絕對不會投降的,要是想投降的話,赤壁之戰孫權早就投降了,孫權的選擇只有對抗到底,以孫權的特點來看,陸遜只是前線抵抗劉備的第一道防線,在陸遜身後,顯然還有荊州江陵城第二道防線對抗劉備。

孫權與陸遜

江陵城是整個荊州的核心,城堅牆固,易守難攻,當年周瑜率軍攻打曹仁鎮守的江陵城,打了一年,還是曹仁主動棄城,周瑜才佔領江陵城,可以攻城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可是如果劉備不能拿下江陵城,就無法繼續攻擊孫權,不過攻城戰是陸戰,對於劉備來說,還是有把握的。

而江夏郡就是孫權的第三道防線,這是險要的長江與漢江的交匯口,是孫權利用水軍所長阻擊劉備的最好位置之一,劉備手下的水軍實力怎麼也是不如孫權的水軍實力,所以劉備能不能攻下江夏郡,是能否最後擊敗孫權的原因,如果前面兩道防線孫權都敗了的話,江夏郡可能也守不住,因為軍心已失。

夷陵之戰

柴桑(今九江)就是孫權是第四道防線,這可是孫權最後一道防線了,如果柴桑丟了,整個江東再也無險可守,孫權就會開始向東南沿海逃走了,如果不逃,孫權將會被劉備俘虜。

同時,孫權也會不斷地向曹魏求援,如同當年曹魏被孫權攻擊襄樊時向孫權救援一樣的道理,孫權長袖善舞,善於利用各方政治勢力尋求平衡,如果劉備壯大了,曹魏也不想看到,所以孫權會拼命向曹魏示好,以換取支援,哪怕把他的兒子送到曹魏去當人質,孫權也不會猶豫的。

曹丕

所以大概率孫權就會這麼做,在劉備一面攻擊孫權時,孫權一面向曹魏送子為質、尋求支援,一面積極抵禦劉備,至於投降,孫權的字典裡應該沒有這個詞,他也不可能會投降,但是天下的形勢如果這樣發展的話,那對曹魏統一天下來說,就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當然前提是曹丕足夠聰明。

劉備與孫權打越熱鬧,對曹丕來說越高興,因為曹魏就是螳螂捕蟬身後的黃雀,曹丕如果能在劉備吞併孫權的過程前利用機會大舉進攻,那將是曹丕統一天下的絕佳機會,這個機會連曹操都沒有,只有曹丕有,但不管形勢如何發展,只要劉備在夷陵之戰取勝,孫權都是輸家。

劉備、孫權、曹操

孫權最好的結果就是戰敗逃走,最壞的結果就是戰敗被殺,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劉備趕出江東,很有可能會來到今天的臺灣島,度過孤苦的一生,而劉備則和曹丕劃江而治。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們常說別人的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柴窩。在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還是比較氣勢的比較心安的。三國時期,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取勝,消滅了陸遜軍,那樣情形又會如何呢?

我們可以想象的有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劉備及時收手,與前來求和的孫權言和。劉備消滅了陸遜軍,佔領了荊州全境,孫吳恐慌,畢竟北邊曹魏也不會真心幫東吳的。孫權必定派使者向劉備求和,承認荊州完全歸劉備。劉備也見好就收,與孫權講和,達到蜀漢利益最大化,這樣對蜀漢來說恐怕是最美好的結果了。二種是劉備繼續進攻東吳。夷陵之戰後,劉備面對孫權的求和置之不理,一心想滅了東吳。這時的孫權,面對危局,一定會向曹魏納地稱臣,要求曹魏出兵攻蜀漢。曹魏面對劉備強大的攻勢,如果聽從孫權的請求,派大軍從荊州突襲蜀漢軍,劉備軍必腹背受敵,雖為得勝之兵,也難敵魏吳兩路軍的進攻,必敗無疑。劉備敗,蜀中危,這就看諸葛亮等防禦蜀漢的能力怎麼樣了,如果不行,蜀漢有滅國之危,如果能頂住兩國進攻,蜀漢也只能蜷居益州之地,或擁有像劉備死後真實三國時的蜀漢統治地域,或還不如真實的統治地域,那樣也只能苟延殘喘了。三種是劉備繼續進攻東吳,曹魏不幫東吳攻打蜀漢。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孫權只能組織東吳全國力量,背水借一,與劉備對抗。曹魏如果不趁勢進攻東吳的話,劉備軍也難滅東吳,打的最後結果,也只能是兩敗俱傷,最終還是握手言和。在兩敗俱傷之時,曹魏如果突發大軍進攻孫權或劉備,其結局也許還和赤壁之戰結果一樣,也許會讓曹魏一統天下,其結果真的不好預測。曹魏如果趁劉備大敗東吳之時,也突然大舉進攻東吳的話,東吳就岌岌可危了。孫權如果組織全國力量抗禦得力,也許還不致滅國,如果不得力,那就有滅國之危了。東吳滅國,曹魏和蜀漢就會爆發戰爭,至於鹿死誰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鑑於以上推測,劉備如果在夷陵之戰消滅陸遜軍,作為東吳之主的孫權,一定不會馬上逃跑的,就是最不好的情況下,東吳面臨滅國之危,孫權也會盡力死戰禦敵的。當到了最壞情況下,國破家滅,孫權或被俘或戰死,或逃亡,不過就當時情形下,逃亡也逃不到哪裡去,作為孫權,如果不想被辱,還是選擇戰死的好吧。


sunjin6278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全殲陸遜五萬吳軍,孫權肯定會向東收縮,主動求和,爭取與劉備恢復孫劉聯盟。至於劉備答不答應,那是另外一回事。但孫權肯定是沒有資本死戰的。

▲孫權終極戰略:先取荊州,再取益州,與曹操平分天下



孫權偷襲荊州前,他與呂蒙早有共識。要幹就幹大的,偷襲荊州得手後。保守點打,攻佔襄陽、樊城,全據揚、荊、交三州,與曹劉三分天下;激進一點,攻入益州,滅了劉備,與曹操平分天下。

蒙乃密陳計策曰:“(今)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三國志·呂蒙傳》

可以說,孫權的野心和胃口非常的大。

不過後來的事態發展出乎孫權預料,曹操反悔了,孫權派陳邵攻佔襄陽沒幾天,曹操就派曹仁奪回了襄陽,並遷走了漢江以南的所有老百姓。而劉備則已有準備,孫權最後是既沒有攻佔襄陽,也沒有攻入益州。

沒有攻佔襄陽的後果是什麼?

後果就是孫權在沒有屏障的前提下,要獨自承擔從夷陵到京口這一整段長江的防務。而劉備沒了荊州,也不擔心曹丕會打他了。他可以全力攻擊孫權。此時的孫權有被曹、劉夾擊的風險。



所以,孫權這個時候“慫”了,主動派人與劉備示好。表示要恢復原有關係。

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劉備必須要給關羽報仇,所以劉備最終拒絕了孫權。

從以上敘述可以看出,孫權奪了荊州,他的地盤和實力固然加強了,但因為孫劉聯盟已經破裂,他得罪了劉備。再加上他要獨自承擔曹魏的所有軍事壓力(劉備遠在益州沒這個壓力),所以此時孫權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

在這個論證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劉備在夷陵之戰假設取得完勝,孫權的下場是什麼。

首先,既然是“完勝”,那意思就是說蜀漢幾乎沒有任何戰損。馮習、張南、傅肜等將領不會戰死,四萬蜀兵和沙摩柯的一萬五溪蠻兵也可以繼續攻打孫權。

其二,孫權在丟了夷陵的前提下,江陵肯定也守不住。孫權沒有在江陵死扛的資本,他只能繼續往東退卻,先退到江夏。也就是回到偷襲荊州之前的局面。

其三,劉備收復江陵,他就不能繼續再往東突進了。因為此時的劉備,他除了要面對東面的孫權外,還要應對北面的曹丕。如果他的戰線拉的太長,魏兵南下將他攔腰階段,他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當然,這裡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假如曹丕不打劉備,而是配合他打孫權,如同痛打落水狗一般,把東吳給滅了。劉備是可以繼續東進,全據整個荊州的。

但如果是這種情況,孫權就剛不可能繼續跟劉備死扛了。因為他沒有能力同時死扛劉備和曹丕的夾擊,他必須要與劉備或曹丕中的一家達成和解。

這裡插一句。劉備打孫權的戰略目標,歷史上有共識。他可能想過滅孫權,但操作性實在是不高。所以他出兵,主要還是被形勢所逼,不得不打。在他看來,步步為營,與孫權邊打邊談,同時製造一些曹魏想要進攻東吳的流言給孫權,造成一定壓力,爭取要回一兩個郡,保留未來從益州進攻荊州的橋頭堡或守禦屏障才是正道。

如不然,他就應該是頃巢而動,把蜀中十幾萬大軍全部帶上,而不是隻帶四萬兵就大大咧咧的出川了。(蜀兵四萬,吳軍五萬,孫權其實還有兵力優勢)

所以我覺得,即便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他下一步大概率也不會繼續跟孫權死磕。因為他單挑沒辦法滅孫權,畢竟兵太少。而如果聯合曹丕滅孫權,那揚州可能就被曹丕拿下了。到時候沒了孫權,劉備僅靠益州和荊州很難單抗曹丕。既然如此,那劉備與其跟孫權死磕,倒不如收兵,親自坐鎮漢中,留劉禪在成都,把諸葛亮、趙雲、李嚴等放在荊州方向。讓吳懿、馮習、張南和傅肜作為機動兵力,配合他向隴右、關中慢慢的蠶食。只要拿下了北方,孫權還有什麼可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