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地是不是為社會做貢獻?你怎麼看?

小倉鼠畫畫


農村人種地,只是生存方式之一,雖然以前,農村人大多隻有靠種地才能養活自己,但現在,

時代在變,農村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在變。

之前看過一條新聞,《一群留守農村婦女,寫文章月過萬》。

“一群農婦成了自媒體運營者,她們7月的收入平均數達到7594元,上海2017年的月平均工資比她們少462塊錢”。

這條消息讓很多人都很震驚,因為在大眾的印象裡,農民還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

中國成千上萬的小村莊,幾畝地就承載著一個家庭所有的生活開支,如果家裡有人外出打工

生活可能才會稍微好點,但其實,農民不靠種地也能月入上萬,靠種地反而很難。

種地之所以很難賺錢,除了投入高(人力/財力/物力),回報週期還很長

有些糧食作物,從播種到收割,可能要好幾個季度,這中間

你還不能不管,雜草深了你得拔草、養分不夠你的施肥、天氣幹了你的灌水、作物成熟了你的收割

勞力不夠,還得花錢請人來家裡幫忙,總之程序繁瑣,同時還要經歷老天爺的考驗,種點東西真的是不簡單。

農村生活經歷得比較少,但還記得小時候去外婆家,搓玉米搓了好幾天

拿去賣也賣不了多少錢;

或者大部分都給家裡的雞鴨鵝吃了,養幾個月家禽,再拿到鎮上去賣,挺費糧的,但依舊賣不了多少錢。

只能說,這好像已經是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固化了

那時候,老人也知道不賺錢,但生活使然、時代使然,她也很難做出改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三農博主”這個詞,現在農村有好多人都在做自媒體——拍視頻

他們都是農村人,但不靠種地為生,工資月入上萬,有些粉絲多的

播放量高的,做點副業,年收入還能達到上百,甚至是上千萬。

互聯網時代,大家都在從中獲利,也在思考怎樣才能利用這股東風多賺點錢,短視頻火了

不僅“城市人”在拍短視頻,農村人也開始做出嘗試,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發現效果不錯,拍自己的農村生活

有人願意看,也有錢賺,慢慢地,三農博主越來越多,也有更多的人以拍視頻為主業,擺脫了在農村種地的生存困境

第一個嘗試的人,確實值得讚歎。

其實農村人的生活面貌早就在發生改變,種地只是生存方式之一,題主提出這個問題

恐怕是沒有看到他們的變化吧,種地不是必選項

很多人還能在種地之外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每個人都在改變

農村人也一樣,也想做出改變,我們也沒有理由雙標,嘲諷別人的改變。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雖然很多農村人開始放棄種地,但又有不少“城市人”開始或者打算種地。

城市生活壓力太大,農村生活不用按時打卡上班,沒有高昂的物價,也沒有貴的要死的房租

一是自由,二是還能吃到自己孕育出來的 瓜果蔬菜 ,每天呼吸新鮮空氣,面對的不是鋼筋水泥

領導同事,而是黃澄澄的油菜花地,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稻田,“城市人”都很嚮往,但也都知道

種地可不是那麼簡單。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想想而已,只有極少數人,真正做出了實踐。

西瓜視頻上之所以有粉絲幾百萬的三農博主,大概是因為很多人還是很嚮往鄉村生活的吧

尤其是家庭和睦、母慈子孝的家庭,大家最喜歡看,鄉村生活本身就有它的迷人之處,和城市生活有別,純粹簡單。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田園生活在我們的歷史裡流淌了幾千年

雖然古詩裡很悠閒,但現實狀況其實很殘酷,絕大多數人都是過了不的

因為種地是道很頑固的鐵門檻,尤其在以前,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靠種地為生

有些是喜歡,有些是不知道怎麼辦,不得不幹,但這些農村人裡面,至少靠種地才能生存的比例下降了。




萍妹剪輯視






南北龍哥


我一直認為農民種地和工人上班對社會的貢獻是同樣的。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民是社會經濟的主力。民以食為天,所有人都需要農民種地養活。如果有人說農民種地不是為社會做貢獻,那他就對不住他的衣食父母,不配活著。由其在中國,我們建國初年的艱難誰都知道,是從計劃經濟走過來的。直到2006年國家才免除了農業稅,之前農民是要交公糧的。所有80後的人應該都有深刻記憶,兒時自家收成怎麼樣,是不是把最好的糧食都上交給國家了,而且佔自家總收成不低的比例。村裡是不是總有交不起公糧的人家(如果那家人家裡多幾口人,糧食都不夠自己吃)交不起又怎樣呢,第二年還得補上,反正是免不了的。那時侯的農民自己吃不飽也不會虧國家的。這對當時正處困難的國家而言當然是貢獻,而且是最大的貢獻。我們不能總這樣讓老實人吃虧,要存認農民種地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