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生九子,汉语成语,多用来比喻同胞兄弟的各有所长,出自《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梁启超这位近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有着深厚的家学底蕴。他以不断奉献心血才华的济世精神,叱咤政坛,潜心学问,光遗留下来的著作就有1400多万字。更使人惊叹不已的是:在忧国忧民、投身社会、匡国济世、勤奋著书的同时,他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的孩子个个成才。他的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仅他的子女中就出了三个科学院院士!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垢,看一看他的子女们成才的经历,就会知道他的满门英杰决不是偶然的。
梁启超一生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
长女梁思顺(1893—1966),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 梁启超长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编有《艺蘅馆词选》。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后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长子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次子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04月02日), 广东新会人,1904年生于上海 ,中国现代考古学家,梁启超次子,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 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的近代考古学正式 训练的学者。
三子梁思忠,1907年出生于日本,早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浴血奋战,结果患上腹膜炎并贻误治疗时机而不幸去世,年仅25岁。
次女梁思庄(1908年-1986年5月20日),出生于日本神户,祖籍广东新会,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精通英、法、德、俄等多门语言。
四子梁思达,出生于1912年,男,1935年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
三女梁思懿(1914-1988) ,广东新会人,1914年出生于北京,为梁启超的第三女,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是燕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
四女梁思宁,(1916---2006)生于上海,是梁启超的第四女。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投奔了新四军,2006年病故。
五子梁思礼(1924年8月24-2016年4月14),广东新会县人,梁启超之子。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他对航天可靠性工程提出精辟论述,成为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在现代,培养一个孩子都不易,梁启超在那个时候能让每个子女都这么优秀,可见他的能力有多强!
没有一个子女拖家庭的后腿,如此成功的教育,谁能能否认和父亲梁启超脱得了干系呢?
梁启超在各方面的思想都比较超前,自身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在家庭中也更加的开明,并不像有些父亲成就越高,在家庭越严肃。
梁启超从不强求孩子,凡事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自身会根据孩子的特点给出建议,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仍然是事件决定的主要人。所以梁启超的9个孩子都发展在不同的领域,梁启超也并未强迫某一个孩子,一定要继承自己的事业,这就是真正的,父亲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有的民主。当然,梁启超的民主除了在孩子们的事业上,在孩子的婚姻上同样如此。我国在子女婚恋的问题上,有一句话叫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在以前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包括现在很多家长看上了哪家孩子,觉得各方面合适,即使子女不喜欢,都还会各种方式强迫孩子去相处。
梁启超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1、陪伴
“我每天要上班,早出晚归就是为了这个家,我没有那么多时间。”
忙忙忙,似乎是现代父亲的一个口头语,但是父亲却忽略了一点,忙来忙去究竟为了什么?物质吗?如果最终失去一个好的孩子,所谓的忙是否真的值得。
梁启超当时参加戊戌变法、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每一次运动都会有他,除此之外他还是位学者,同样著书立说。就像他这样的大忙人,都有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子女。对孩子的每一件事都亲自过问,包括孩子穿什么样的衣服,都会给出自己的意见。对孩子的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孩子生病的时候亲自照顾,就是单纯地和孩子用书信交流,据统计就有四百多封。
而现在的有些父亲,似乎只要做好工作一件事情就是成功,关键问题有些还做不好,更别提陪伴孩子了。这就是当下的父亲们,需要向梁启超先生学习的地方。
2、以身作则,三观正
梁启超的一生都在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而且对自己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同样如此,不论孩子们干什么,只要是对社会有益都会支持。另外梁启超更重视孩子的品行,品行端正了,能力才能发挥真正的用处。从梁启超的九个子女就可以看出来,其中7个子女都在国外留学,但是最终都回国效力,曾经梁启超的两个儿子在日本,宁可颠沛流离,也要回国,坚决不做日本人的“走狗”。在逃亡途中,梁思成的妇人林徽因更是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刻,我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会向敌人妥协。”
父亲是孩子人生的榜样,一个父亲对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父亲的三观正,孩子才能受其影响,变成一个更正直的人。
3、不吝啬对孩子的爱,也不羞于表达爱
在中国式家庭的父亲眼中,孩子渐渐长大之后,父亲就再也不会展露自己的笑容,这和父亲的性别有关,但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脱离不了关系。父亲羞于展示对孩子的爱,希望自身的严厉可以换来孩子对他敬畏,但却因此疏远了孩子。
而梁启超在这方面从不吝啬对孩子的爱,更不羞于表达。梁启超给他的孩子都起了昵称,因为在他的眼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自己的内心的宝贝。比如长女的小名叫大宝贝,次女叫小宝贝,小儿子叫老白鼻(老baby)等等,直接表达对孩子的爱,从小建立起孩子的安全感,这是现如今很多的父亲都无法做到的。
4、趣味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得文凭,而是真正的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当时的梁启超就能够明白,“填鸭式”的教育不能让孩子真正地获得知识,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乐趣。相比于现在的教育,一味地强求孩子学,从不在乎孩子是否喜欢,是否真正努力过。总之结果对父母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教育失去了本身的趣味,孩子又怎么会快乐呢?
5、“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梁启超的至理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人的一生会获得怎样的成就,这和孩子自身的能力有关,不是任何人所能控制的,做事情不要只想着结果、回报,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当下,当下努力了,将来才有可能会成功。而当下的父母,对待孩子时,过于急于求成,刚撒网,就想立马收获,无奈所有的担忧和等待,毫无用处,只是在给自己和孩子徒增烦恼。
6、乐观
梁启超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非常注重孩子逆商的培养,梁启超认为孩子只有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才是孩子人生可能会成功的关键。
在孩子们的人生遇到问题时,孩子也更愿意和父亲沟通,因为父亲更像一个朋友。而现在有些父亲,在繁华的都市里,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种的心态,又怎么能教育好孩子呢?
7、对子女婚姻的态度
梁启超拥有的超前的思想,在那时就已经崇尚婚姻自由了,当时梁启超的大儿子梁思成和林徽因定有娃娃亲,在林徽因的爸爸死于乱斗之后,梁启超就将林徽因接到家中住,并供林徽因去国外读书,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但是到了英国留学时,林徽因爱上了另外一个人,梁启超此时看出儿子的忧郁,于是悄悄给林徽因写信,来挽回这段感情。最终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思成,梁启超并表示衷心地祝福他们。在当今社会,有多少父母能对子女有如此开明的婚姻态度。
8、金钱观
梁启超对于金钱的观念,也超乎常人,当时的他就已经有了投资观念,在他看来如果金钱放在家里睡觉,不如想办法将这些钱发挥最大的用处。在教育孩子的金钱观方面,应该做到不大手大脚,够用即可,但同样不可活得太小气。
都是现在是个拼爹的时代,可大部分的父亲都给不了孩子一生的荣华富贵,却可以通过后期的教育,让孩子自身拥有一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才华,这同样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是吗?
很多人觉得,父亲在子女的教育中只能“打辅助”,可是只要父亲多用心思,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主导者”。
閱讀更多 大齡民工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