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鼠聊心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1

“這孩子不聽話。”

“這孩子太不聽話了!”

“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這些話,是眾多家長掛在嘴邊的話,是很多家長給孩子下定義、做判斷的標準“標籤”。

在今天,甚至發展出了流行甚廣對不聽話的孩子的稱呼——熊孩子。

這就有一個問題不得不問了。

什麼問題呢?

這個問題就是——孩子生來就是“不聽話”的嗎?

回答是否定的。

沒有孩子天生就是大人眼中“不聽話”的“熊”孩子。

其實,所有孩子,都是非常願意做聽話的好孩子的。因為他們本能地知道,自己在大人眼中是聽話的好孩子,是最能贏得大人的喜歡的。而他們最渴望的就是大人的喜歡。


既然如此, 難道他們傻,非要與自己過不去,做個不聽話的熊孩子,找大人不喜歡嗎?

其實,孩子一點兒也不傻。

那麼,問題又來了。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要“熊”呢?

其實,孩子之所以“不聽話”,之所以要“熊”,問題並不是出在孩子身上。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家庭互動的情景。

讀初一的女兒, 被媽媽盯得比較緊,凡事基本上都要得到媽媽的允許才可以。很少有自主決定自己幹什麼的機會,上網和玩手機,更是被嚴格限制的。

這天下午,孩子放學回家,遲迴了幾十分鐘。媽媽就有些不高興了。媽媽的臉色孩子看在眼中。接下來,媽媽催促吃飯和做作業,孩子帶著不開心。磨磨蹭蹭做完作業,時間有點兒晚了。孩子提出想聽會兒歌。媽媽擔心影響到鄰居,拒絕了孩子的要求。

孩子的情緒爆發了,邊打自己的臉邊罵“媽的,你讓我學我偏不學,我就要玩,我就要玩死”

媽媽見孩子越鬧越兇,也火了,試圖將孩子壓下去,對孩子說“再鬧我就揍你!”

孩子還是控制不住情緒,聲音低了一點,繼續說“你天天逼我學,我就不學,我就要玩手機玩電腦。你們都是來折騰我的,我憑什麼要學,我就沒有玩過。”

媽媽很生氣地說:“你要不睡覺,要不出去。”

孩子流著淚邊上床邊說:“我要玩,我就要玩到死。以後就做個廢人,你管不著。”

這時,媽媽冷靜了下來,語氣緩和下來對孩子說:“媽媽希望心平氣和地跟你談談。”

孩子說“愛談不談。”

媽媽對孩子說:“媽媽知道自己做得不好,想改變。所以前幾天才帶你一起去接受心理指導。你看媽媽這幾天有沒有一點進步?”

孩子賭氣說“沒有。”

媽媽說:“媽媽每天都在寫日記,記錄我們之間發生的事情,請老師指導。媽媽是希望學會怎麼與你相處,學會改變自己的不對。明天中午媽媽讓你聽歌,這樣就不會影響到鄰居,你看行不行?”

孩子說“你說行就行唄。”

對這個情景中媽媽與女兒溝通互動進行對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衝突的引發,是因為媽媽沒有關注到孩子的需要,沒有尊重孩子感受,衝突的化解,是媽媽關注到了孩子的需要,尊重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之所以“不聽話”,之所以要“熊”,首要的原因是孩子需要沒有得到合理的滿足,因為孩子情緒不好。孩子為了爭取自己需要的滿足,化解不好的感受,被迫不按照大人說的做,甚至與大人進行對抗。


———————————————————

今日思考:今天的分享給你帶來哪些啟示

———————————————————


「松鼠聊心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