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何以將蘇聯從一片戰爭廢墟迅速成為一個工業化強國

關於斯大林,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曾有人這麼評價他:他接手時候,俄國人只有木梨。當他撒手人寰時,蘇聯已經擁有了核武器。在斯大林之前,列寧給了人類一種鮮明的典範,即人類還可以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有可能在他去世之後,俄羅斯走上另外一條繁榮的生活道路。很遺憾,列寧所實施的這種實踐活動最後還是沒有繼續進行下去。我認為,整個世界失去了一個面向未來的機會。接下來領導蘇維埃政權的,是以行事嚴峻果斷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許純屬巧合,列寧以發源於西伯利亞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繼任者則以一種硬度很強的金屬——“鋼”作為自己的姓氏。在斯大林的手裡,蘇聯在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以巨大的犧牲擊敗了德國法西斯,為日後蘇聯的強大奠定了重要基礎。


斯大林模式何以將蘇聯從一片戰爭廢墟迅速成為一個工業化強國


面對席捲全球的大蕭條,之前有很多關於社會公平的考慮,只有少數人像今天這樣富有,而大多數人卻沒有從經濟繁榮中獲得利益。那時候,美國社會的不公平程度很高,有意思的是我們又回到當時那種不公平的程度,歷史驚人的相似。隨著經濟的崩潰,人們開始知道資本主義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運作,應該有政府的作用。 而特立獨行的蘇聯,卻在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指導下,獲得突飛猛進,與當時的西方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斯大林曾說過; 俄羅斯在1929年時,不能生產一架飛機,不能生產一輛聯合收割機,也不能生產一輛汽車,十年以後,到1941年時,我們已經擁有了最好的技術,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


斯大林模式何以將蘇聯從一片戰爭廢墟迅速成為一個工業化強國


  1929年5月,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行,討論的內容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對於蘇聯而言,它未來幾十年的興衰都和這種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聯繫在了一起。雖說蘇聯這種體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在特殊歷史時期,也是發揮過巨大作用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100萬人以上,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然而,令希特勒不明白的是;已經失去西部工業基地的蘇聯,為什麼會越戰越強?《斯大林傳》作者尤里·茹可夫:如果我們沒有在庫茨涅茨克、扎巴洛日等地建立鋼鐵聯合體,如果我們沒有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在斯大林格勒、哈爾科夫、車裡亞賓斯克等地建拖拉機廠,我們就不可能將這些工廠直接建成坦克製造廠。即使在最艱苦的1942年,蘇聯飛機產量仍達到兩萬架以上,比德軍幾乎超出一倍。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為制勝的利劍。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的工人們駕駛著剛剛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廠,迎戰德軍。1945年5月1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勝利。


斯大林模式何以將蘇聯從一片戰爭廢墟迅速成為一個工業化強國


為了保證國家繼續發展,必須採取新的、強有力的措施,因此,為了使國家不再成為一個農業國家,為了使國家不再從國外進口小到鉛筆、大到飛機等商品,必須建立自己的工業,所以必須放棄新經濟政策。關於整個論斷,其實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它。”


斯大林模式何以將蘇聯從一片戰爭廢墟迅速成為一個工業化強國


在20世紀中葉的萬里晴空之下,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隔洋相望,共同主導了世界未來幾十年的走向。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闖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鐫刻著“蘇聯”的字樣。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東方”號飛船,第一次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從太空俯瞰地球,是人類文明的高度,也是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高度。任時光流逝,這一高度將永載史冊。1991年,克里姆林宮的紅旗悄然落下,紅色的年輪在大國興起的舞臺上刻寫了74圈。蘇聯的迅速崛起是20世紀引人注目的大事。作為一次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它的經驗和教訓,都成為人類發展的寶貴財富。因為,對歷史的判斷,必須用大尺度來衡量,社會變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