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越治越多?院士:對大自然的過度干預、不良生活方式或是主因

癌症,是醫學界公認的老大難頑症,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達390萬例。癌症為什麼越治越多?應該怎樣防癌?中國工程院院士湯釗猷日前表示,“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干預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正在變成癌症之源,人類一方面在防治癌症,另一方面又以更大的力度‘製造癌症’。”

癌症越治越多?院士:對大自然的過度干預、不良生活方式或是主因

治癌同時又不斷製造癌症

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是我國頭號健康殺手。死於癌症的患者,肺癌第一位,肝癌第二位,其中全球50%肝癌患者發生在中國。據湯釗猷院士介紹,四十多年前江蘇啟東肝癌高發,研究發現,那裡肝癌多主要是三個因素:一是喝汙染(如農藥)宅溝水,二是吃黃麴黴毒素汙染的玉米,三是肝炎多。

目前這三個因素已明顯改善,為什麼現在肝癌仍然嚴重?湯釗猷介紹,肝癌中最多是“肝細胞癌”,而另一種“肝內膽管癌”現在“變”得多起來,其引起的因素也極為不同。過去肝癌是前述三大因素,現在糖尿病、肥胖、酗酒等也成為新的因素。

長江流域抗生素汙染調查顯示:長三角近80%兒童尿液中檢出獸用抗生素。養殖用料中存在激素(和肥胖有關)、殘留農藥(致癌)的汙染。電視劇過去是“煙不離手”,現在變成“酒不離口”,都可能和肝癌發病上升有關。

追根索源,工業化過度,空氣汙染,溫室效應,氣候反常;森林砍伐,資源開發過度;塑料引起的生態災難;抗菌素濫用導致超級細菌,擾亂腸道菌群,降低免疫功能;利益驅動的養殖,對野生動物的過度干預;城鎮化和裝修汙染;電腦和手機的過度使用;以車代步,人們多坐少動等等,都是疾病之源。

癌症越治越多?院士:對大自然的過度干預、不良生活方式或是主因

減輕癌症負擔重在早診早治

“遏制癌症疾病負擔增長的有效手段是二級預防,即篩查和早診早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日前表示,我國癌症的早診早治工作應該依託農村高發現場,以惠民項目的形式,篩查面覆蓋到多種癌種,在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項目逐步建立癌症早診早治示範基地,推動項目點不斷擴大。

季加孚建議,對於惠民項目,要充分體現惠民性,減少參與癌症篩查時不必要的信息收集環節及生物樣本採集,避免增加基層工作人員負擔,同時建立項目工作人員的激勵機制與制度,切實提高工作人員積極性。加大國家篩查項目的經費補貼力度以及通過文件規定細化補貼資金的落實,提高項目承擔單位的依從性以及提高數據質量,例如當前國家城市五癌篩查項目中針對腔鏡檢查的項目,國家並未對腔鏡檢查前的四項感染性篩查進行補貼,未對接受鏡下活檢者的病理花費進行補貼,導致部分地區未嚴格執行鏡檢前感染性篩查,以及為了壓縮成本導致病理活檢應檢而未檢的情況時有發生。

對依託於惠民項目建立起的科學研究項目,涉及的科學研究要嚴格按照科研標準及制度加強管理,包括倫理審批、生物樣本的規範化管理,切實提高我國科學研究數據質量水平。

此外,還應加強癌症早診早治臨床從業人員的規範化培訓。建立地方癌症篩查信息平臺與國家癌症篩查平臺的互聯互通對接機制,為避免數據孤島的產生,允許地方平臺數據直接導入國家平臺,避免重複管理上報;成立國家篩查大數據平臺專家委員會,成員單位為各省級項目單位,建立規範可行的數據共享機制。

癌症越治越多?院士:對大自然的過度干預、不良生活方式或是主因

預防養成五個健康好習慣

1、不抽菸喝酒

抽菸喝酒是很多人的習慣,並且是很難戒掉,但是為了健康還是非戒不可,因為它關係著身體的健康。吸菸是肺癌的高危因素,而酗酒會增加人們得肝癌、胃癌的幾率,酒精的中間代謝產物乙醛會直接誘發DNA的突變。

2、健康飲食習慣

俗話說病從口入,很多癌症之所以發生和不良的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和飲食非常密切的食管癌、胃癌、腸癌等,更要注意飲食習慣問題。可多吃蔬菜,蔬菜裡富含纖維素,更有利於促進腸胃蠕動,有利於緩解便秘,預防癌症。

3、多運動

運動不僅能夠增強人體的素質,還能控制體重,減少肥胖,增強免疫力,讓人變得越來越健康,越來越積極。經常運動的人身體素質會比較好,也不容易生病,精神狀態也極佳,都對預防癌症有好處。

4、積極的心態

如果經常受到一些負面情緒的影響,對於身體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像是卵巢癌、乳腺癌等就會因為情緒波動比較大,而影響內分泌系統,進而在類癌症上有較高的風險。

5、常喝健康茶

喝茶是中國的傳統養生之道,而為了預防腫瘤疾病,還應選擇“健康茶”——比如藥用真菌白樺茸。據《探秘白樺茸--來自西伯利亞的藥用真菌》一書介紹,白樺茸學名樺褐孔菌,又稱樺樹茸、西伯利亞靈芝,富含多糖、三萜類、多酚類、黃酮類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增強免疫力、抑制癌細胞增殖、促進胃腸道功能等作用。1955年,莫斯科醫科院宣佈白樺茸為抗腫瘤物質。在民間,白樺茸作為健康“茶飲”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西伯利亞北方居民幾乎天天都會沖泡飲用它。

癌症越治越多?院士:對大自然的過度干預、不良生活方式或是主因

特別聲明:本文來源為網易、新浪網、家庭醫生在線等媒體;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