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歲母親被兒子活埋:背後隱藏著現如今4個贍養老人的困境

在過往的生活中,我們對"養兒防老"這件事表現出的態度都太過於樂觀與“無知”了。

79歲母親被兒子活埋:背後隱藏著現如今4個贍養老人的困境

5月6日,一則"兒子活埋79歲癱瘓母親"的新聞引起了全國人民的神憤與關注。

想必事件的整個經過大家都有所耳聞了吧。

一名79歲的陝西王老太有兩兒一女,最近一年的時間裡她和長子馬樂寬一家生活在一起。

半年前,老人不小心摔倒致癱瘓後,吃喝拉撒就需要人照顧。

馬樂寬照顧煩了,因而生出了殺母之心。

於是,5月2日晚上他便把癱瘓在床的老母親拉到郊外的廢棄墓坑給活埋了。

若非事後他的妻子心生懷疑報了警,老人家恐怕早就沒了性命。

而老人獲救時距離被活埋整整有3天的時間。

面對如此殘忍與極端的“殺母”事件,我雖然也同億萬網民一樣憤恨,但由於我有常年與老人生活在一起的經歷。

因而覺得光光是憤恨與感慨事件的本身並不能解決如今大家所面臨的幾個養老困境。

因此,我想根據自身的經歷,以及生活中所瞭解的情況同大家聊聊目前中國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中所存在的4大難題。


79歲母親被兒子活埋:背後隱藏著現如今4個贍養老人的困境

01 老人照顧老人的尷尬局面

眾所周知,中國早已進入到了老齡化的社會里。

截至2018年底,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5億,2018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歲。

77歲還只能說是一個平均數值,若把那些因疾病離世,以及各種意外死亡人群拋開不說的話,這個數值恐怕只有大幅度上升的趨勢。

就拿我家的狀況來說吧,我外婆今年99歲,她的長子74歲,次子72歲,我母親是她的小女兒,現如今也有62歲了。

也就是說我外婆的3個子女均已進入到老年人的行列中了,可是本應頤養天年,且需要人照顧的他們卻仍舊有一位近百歲的老母親需要去照料、去探望。

即便這也算作是我們家裡的一種福分,可在實際生活中仍舊讓我們時常有種力不從心的感覺。

而我的一位好友家中的情況就更棘手一些了。家中的三位老人年齡都在八九十歲,且身體狀況非常糟糕。

他父母每天的生活幾乎都在圍繞著三位老人轉,並且只要有老人住院治療一段時間後,他父母的身體也會出現各種不適的症狀。

要麼頭疼腦熱,要麼腰椎疼痛。

總之,就是很多時候都是一種需要咬牙硬撐才撐得下去的感覺。


79歲母親被兒子活埋:背後隱藏著現如今4個贍養老人的困境

當然啦,還有一種局面需要我們去面對,就是很多家庭都有了下一代,需要父母來幫助我們照看孩子。

而這時照顧年邁的父母與年幼孫輩之間就發生了衝突。

這其中存在著三個難以調和的問題:

  • 一、住房條件不允許住那麼多人,現如今房價那麼高,能夠擁有一套住得下四代人的房子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 二、精力不足,對於我們60歲左右的父母來說,精力和體力都不允許他們同時照顧老人與小孩;
  • 三、年邁的老人存在著不習慣和晚輩們住在一起的情況。

PS:別輕易說古代都是幾代同堂生活在一起的話語,畢竟如今都2020年了,大家都早已習慣了以“三口之家“為單位的小家庭生活方式;

再者現如今生活節奏那麼快,真心不太適合全家老小、幾代同堂沒有空間的生活方式。

因此,就從這三方面來看,的確讓人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

之前樊登老師就分享過他家裡的情況,他90多歲的爺爺也曾面臨著去哪家養老的問題。

不過幸運的是他家農村的親戚可以幫忙照顧老人,最為關鍵的是老人很樂意回到農村裡,這才將“難題”給解決掉。

當然,就如同樊登老師所說的那樣,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夠像他們家那麼幸運,能夠有一個地方可以給老人去養老。

而像我們這樣千萬普通家庭顯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我們面對的局面往往就是“老人照顧老人”的一種狀態。


79歲母親被兒子活埋:背後隱藏著現如今4個贍養老人的困境

02 兄弟姐妹沒有共同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

而在這一過程中大家又會面臨另一個困境,那便是兄弟姐妹沒有共同承擔起贍養老人的義務。

用直白的話語來說就是:雖說一個家庭有多個子女,但贍養老人的狀況往往只落在一個子女的身上。

還是拿我家的情況來舉例吧,原本我的母親是想家中只有她一個女孩,外加外婆本身與媳婦們之間的關係就不算親近,所以母親覺得還是自己照顧外婆會比較方便一些。

於是在外公去世不久後,便把外婆接到家中來照顧,這一照顧便是近二十年的時間。

期間兩個伯伯家經歷了子女結婚生子,照顧孫輩的階段。

等到孫輩們長大一些之後,他們自己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無法再來照顧外婆。

因此,我外婆雖也有兩兒一女,實際上只有我母親一人在照顧她。

當然,在這期間也存在著大家都知道無論如何我的母親都不會不管外婆的狀況,所以在他們放心、安心地將外婆交給母親的同時,又多了幾分習以為常與理所應當的成分在其中。

然而,作為我們來說幾乎一年365天都需要照顧外婆的點點滴滴,包括要應對她的小情緒,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時也曾想過如果誰能替我們照顧外婆幾天,讓我們有個喘氣、調整的機會,那該有多好。

只不過母親顧慮太多,擔心外婆會胡思亂想,又沒能和其他家人進行良好地溝通。

因此,這樣的想法一直沒能夠實現。

而其他家庭的情況往往也是如此的——總是一個子女在照顧父母。

因此,大家都有一種心照不宣的說法:

通常照顧父母的子女都是家中最老實本分的孩子。

其餘有良心的子女會時常去看望父母(為數不多的情況),有些自私的子女則很有可能要一年半載才會去看望父母一次,不過陪父母也待不了多長時間便走了。

與其說是來“敬孝”,還不如說是來看望一位“老朋友”要更貼切一些。看完後一走了之,也就沒他們什麼事了。

因此,再多的子女,到最後能夠真正照料在父母身旁的人往往卻只有一個子女,並且這樣的照顧是長年累月的狀態。


79歲母親被兒子活埋:背後隱藏著現如今4個贍養老人的困境

03 "含淚當孝子"其實才是贍養老人的真實寫照

實際上,在看到“活埋母親”新聞的第一時間內,我本能地把事件本身與現實中所知曉的情況聯繫到了一起。

就從新聞提供的內容來看,老人與長子居住了一年的時間,其中還包括癱瘓在床的半年時在內間,這期間就存在著三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 一、老人的另外兩個子女去哪裡了?
  • 二、有沒有人在這半年中替馬樂寬照顧母親幾天?
  • 三、老人平時脾氣怎樣?會亂髮脾氣,或亂罵人嗎?

PS:看到這裡的朋友先不要忙於“噴”我,或者給我打上“不孝”的標籤,只因這些都與事件發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我們不能一味地把處於弱勢地位的人想象的那麼完美無缺,把行兇者看作是無惡不赦的傢伙,之後又將一些所謂與之無關的人群(這裡特指老人的其他子女)視為透明的。

因為凡事必定有個前因後果,只憑我們看到的“果”來下定論未免有失公平。

再者,僅憑馬樂寬能夠把母親接到家中照料一事來說,便可說明他並非是大家想象中的那樣“沒人性”、“沒良心”的傢伙。

若他真沒良心的話,大可不必把母親接到家中來住,那想必“殺母”事件就根本不會發生了。

有朋友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我在替馬樂寬說話。

沒錯!我的確是在替他說話。

只因和老人相處的經歷使我深刻地體會到:“長期與老人相處並非是件容易的事!”

畢竟每個人都有脾氣,並且人老了之後都如同小孩子一樣會鬧小脾氣,有時也會無理取鬧。

可最難辦的事就在於小孩無理取鬧時,我們可以通過教育,甚至是打罵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制止他們的言行 。

而老人畢竟是長輩,罵不得,也更加不能動手,面對他們的無理取鬧,我們除了選擇忍耐與包容之外,很多時候是沒有其他辦法可言的。


79歲母親被兒子活埋:背後隱藏著現如今4個贍養老人的困境

像我外婆就是一位很具有代表性的老人,之前我在文章中也寫到過。

或許是因為她老人家是民國時期的老高中生,原本家庭條件就很好,人也講究。外加有些文化,心氣高,身體健康,也比較好面子。

因此,她一直以來心理上就不肯服老,總覺得自己還可以做很多的事情。

然而,畢竟是90多歲的人了,很多事她都無法獨立完成,或者說做一小會兒便體力不支了。

很多時候在遇到這樣的情況後,她自己就會跟自己生悶氣:

要麼覺得生活無望;要麼就是會想到年輕時遇到的一些不開心的事。

總之,便是自己各種的不爽快,每當這時候倘若我們稍不留神的話,她就會把壞情緒轉嫁到我們身上。

之後我們便要迎來她的情緒發洩。要不就是莫名的哭鬧,要不就是聽她罵過往對她不好的人,再不然就是猜測我們家裡人誰嫌她煩了……

總之,內心戲是一出接著一出,並且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根本無法和她進行正常的交流。

非要等她說累、哭累,慢慢睡著後才有可能會消停,這個過程一般都要持續一兩個小時才能夠完事。

在她醒來之後還存在著一個恢復期,時間長短要看她老人家的心情來定了。

總之,就是無論我們做晚輩的做得再好,頂多也就只能保證她的安全與溫飽需求,除此以外還真的難以理解她的所思所想,以及精神需求。

因此,很多人在照料年邁的父母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擾。

而在我周圍的朋友家裡的情況大致也是如此,我一同學的外婆離世之前共計換了100多個保姆,其餘的老人子女也時常在為找保姆的事情而感到頭疼。

當然,給大家說這些負面的消息並非是要埋怨老人們的不是,而是想通過這些現實情況告訴大家:與老人相處需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而這也是我們之前所欠缺的知識。

像我母親因為本身就是老師的緣故,耐心就比很多人要好一些,但在面對外婆一次次的“無理取鬧”時,除了有耐心之外,她真的沒有更好的方式來改善這樣的狀況,有時看她也有些招架不住的感覺。

可就算如此,她也只能對我們和其他家人訴一下苦罷了。

然而,作為像馬樂寬類似的大老爺們來說,就算他再孝順,也未必能夠有耐心,有方法去應對老人的不良情緒,以及發洩方式(舉個例子而已,並沒有特指王老太。)

這就讓我們不得不覺得原來"含淚當孝子"才是贍養老人的真實寫照。

這樣說雖然與我們傳統文化中,“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說法有些背道而馳,可這就是我們生活中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中所面臨的困擾。

而如何避免類似“埋母”事件的再次發生?怎樣解決贍養老人,提高老人生活品質才是我們真正亟需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而不只是揪出哪一類“不孝子”出來進行道德與法律的審判。


79歲母親被兒子活埋:背後隱藏著現如今4個贍養老人的困境

04 父母與子女之間沒有建立起一種“邊界感”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去面對,那便是作家周國平老師曾說過的話語: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想要突破的界限​。”

深以為然。

其實對於任何關係來說都需要建立起一定的“邊界感”來,否則,再親密的關係也會有矛盾與衝突的出現,甚至極有可能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記得前兩天在網絡中看到一個小故事,說的是一位婆婆到兒子家拿東西,恰巧看到正在收拾換季衣服的兒媳婦,婆婆臉色立馬就變得不好看了。

隨後婆婆便開始埋怨兒媳婦衣服太多,浪費錢,身材也不好。還說兒媳婦太瘦,太瘦的女人既不好看,又不旺夫。

之後更加過分的是說起了她的母親:

“像你媽那樣瘦得皮包骨頭的多難看!也不知道你爸怎麼能看上你媽這樣的?”

面對婆婆這樣的架勢,原本順著婆婆話說的兒媳婦再也無法忍氣吞聲了,畢竟這矛頭都指向了自己的父母,換誰也受到了。

然而,兒媳婦並沒有因此跟婆婆大吵一架,而是在尊重婆婆的基礎上,讓她知道近期內無論是生日禮物,還是旅遊的費用都是自己給她出的。

自己本身就具備賺錢的能力,對她好也是因為:“你是我老公的媽的緣故,並不是因為我虧欠你的。”

再者就是告訴婆婆她們就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大家現在好好相處的話,自己以後也是婆婆指望得上的人。

就這樣一場婆媳之間的“大戰”,就因兒媳婦把很多真相都挑明瞭說而就此作罷。

很微妙的是她們的關係也因此得到了緩和。

這讓人覺得有時越是親近的人越要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對事物的接受範圍,以及自己真實需求與感受到底是什麼樣的。

我們過去往往就是因為顧及太多,外加不具備一定的表達與溝通能力,因而造成了越是親密的關係越給人造成一種超負荷的感覺。

而這一切與我們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在過往的教育中,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便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威脅”孩子:

“你不怎麼怎麼樣/你下次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啦/我就把你給送人啦!”

這在無形當中就讓孩子把責備與愛聯繫在了一起,認為只要是讓父母生氣的事,自己就有可能不再受到父母的喜愛。

這種情況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演變成為:“只要和父母有不同看法,或是意見,那便是一種不愛信號”的產生。

於是,無論是年幼的孩子,還是已經成人的父母在這種教育環境的影響之下,便逐漸失去表達自我真實感受的一種能力。

而這樣的感受一直貫穿於我們整個人生中,使我們無法和父母進行有效,且良好的溝通。

近兩年來,通過一些學習之後,我便愈發覺得外婆有時“任性”真的就是我母親給“寵”出來的。

母親一味地包容與忍讓在無形之中讓外婆逐漸混淆了是非觀。

既讓她忽略了她的女兒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情緒的人,又讓她覺得凡事都是晚輩的錯,作為長輩的自己永遠都是正確的。

因此,無論對錯,一出現問題外婆就習慣性地把錯誤歸咎在他人的身上。

而我母親呢?

打著“孝順”的名義胡亂的認錯,只是為了平息外婆的“無理取鬧”。

最終,換來的結果卻是外婆“變本加厲”的任性。

當然,在這當中也需要我們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思與改進,畢竟年齡越大的人做出改變的可能性就越小,要想親子關係得到改善,還得靠我們做兒女的做出改變才能得到緩解。

其實在我面對與解決外婆的壞情緒過程中,我就發現其實在對待老人的態度上,我們可以像對待小孩那樣,在他們情緒不佳,發脾氣時,我們先哄著他們。

待老人心情好了之後,再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給他們講道理,講他們的行為造成了自己怎樣不好的感受。


79歲母親被兒子活埋:背後隱藏著現如今4個贍養老人的困境

就如同孫儷曾分享過的一條育兒觀那樣:

“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痛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

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這樣的方式同樣適用於在老人身上,只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一定要把愛與責備分開。

最為關鍵的是在整個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讓父母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有“你小子想要造反”的感覺。

也才能達到溝通的一種效果。

這就是家人之間建立“邊界感”的一種方式,而這樣的“邊界感”一旦建立起來之後,各自都會感到很自在,彼此之間的感情也因此變得更加融洽、更加深厚。

當然啦,這個溝通的過程並不容易,需要我們一點點地做出嘗試、調整,不過效果的確很不錯。

總之,“孝順”父母其實也同育兒一樣,需要我們不斷進行學習、摸索,以及自我言行的不斷反思、改進之後才能夠和父母在相處過程中達到一個理想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