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究竟有多厲害?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如果沒有陳慶之,不知道北魏的騎兵會不會飲馬長江;如果沒有陳慶之,不知道梁武帝的位子還能不能坐的那麼穩;如果陳慶之不死,不知道還有沒有侯景亂兵攻入建康城的故事。

讓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究竟有多厲害?

一個文弱書生,卻成為了南北朝著名的大將。一個41歲才成為將軍的人,卻只帶著7000人馬北伐,大小四十七戰,戰無不勝,幾十萬大軍無法匹敵。白袍將軍陳慶之,究竟有多厲害?怎樣的傳奇人生,讓毛主席都感嘆:"千古之下,為之神往"?

書生將軍,以少勝多

陳慶之出身於寒門,我們都知道,南北朝時期還是魏晉時的那一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出身並不好的他最開始只是一個小小的隨從,不過幸運的是,他有幸給當時還是雍州刺史的梁武帝做了隨從。

梁武帝蕭衍不僅事佛如痴,而且對於圍棋也是愛棋如命,而陳慶之恰恰有這項技能,而且靠著年輕精力旺盛,能夠一直陪著蕭衍下棋,得到了他的青睞,因此在蕭衍成為梁武帝的時候,也沒有忘了陳慶之,提拔他為主書,也就是現在的"文秘"一職,陳慶之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讓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究竟有多厲害?

當然,作為文秘出身的陳慶之並不是沒有能力,只是缺少一個機會,在被梁武帝擱置了23年之久後,被梁武帝蕭衍想了起來,直接提拔為了將軍。

一個書生,突然變成了將軍,如果換做其他人,肯定是無法勝任的,但是陳慶之不同,他很快適應了這個角色,雖然自己連弓箭都射不準,但這並不耽誤他成為一名好的將軍,從此,這位41歲才獨立帶兵的將軍,開始了自己的軍事生涯。

古往今來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在少數,例如:鉅鹿之戰,項羽率兵2萬殲滅40萬秦軍、張遼於合肥之戰率兵7千大敗吳軍10萬、金鄉之戰中於仲文率兵8千全殲敵軍10萬,解放戰爭中粟裕也曾率兵3萬餘人大破國民黨軍12萬、殲敵53700人。但放在陳慶之身上,似乎以少勝多成為了他戰役的特點。

讓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究竟有多厲害?

徐州之戰,2000對上20000北魏大軍,守住了城池;雎陽一戰以7千人大敗北魏大將丘大千的7萬人;滎陽之戰,白袍軍7千之眾與北魏40萬大軍相抗衡。陳慶之每每都能創造出以少勝多的奇蹟,作為一個"通信員"出身的書生,41歲才獨立帶兵打仗,這樣的戰績,的確稱的上是南朝的"獨一份"。

這戰績讓梁武帝不禁稱讚;"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觸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

北伐傳奇,屢建奇功

自古以來有這麼一條不成文的軍事定論,那就是"南人善舟,北人善騎",可是陳慶之和他的7000白袍軍打破了這項軍事定論。

論社會狀態當時的北方屬於長期分裂的不穩定狀態,而南方則基本上統一,但是在軍事實力上恰恰相反,北方比南方要強的多。南北朝時期有不少名將都進行過北伐,例如桓溫、祖逖等等,但都無功而返。陳慶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北伐,卻取得了赫赫的戰果。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顥帶著自己的部隊投靠梁武帝,想讓梁武帝幫助他取得皇位,梁武帝當然樂得於此,白收的小弟誰不想要呢?

讓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究竟有多厲害?

於是,梁武帝命陳慶之帶著他的7000白袍軍護送元顥北伐洛陽。梁武帝的心也確實挺大,7000兵馬就想北伐,也是給元顥耍了點"小幽默",殊不知,就是這7000白袍軍,歷經大小四十七戰,戰無不勝,連下城池三十二座,最終攻入了洛陽。

這7000人主要採取的戰術就是"游擊戰",而效果也是相當不錯,睢陽之戰,北魏大將手下的7萬人馬僅遭受了陳慶之軍隊的一個衝鋒就全部投降;又一個衝鋒,將前來支援的元暉生擒活捉;隨後面對北魏來攻的30萬大軍,選擇在滎陽正面攻城,7萬的守城部隊竟擋不住7000的白袍軍;攻城之後,又抵禦了近10萬大軍的猛烈攻擊,大搖大擺的攻進了洛陽城。

當時整個洛陽的兒童都在傳唱"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老闆無為,生不逢時

可是元顥進佔洛陽後,卻認為是"天命有歸",驕傲自得起來,整日整夜地飲酒作樂,不復視事。他寵幸的一批近習小人則干擾政事,對百姓橫徵暴斂,弄得朝野失望。他當初是梁武帝所立,得志以後,就與元延明等密議,打算叛梁自立,只是因為北方事難未平,還得倚仗陳慶之的兵力,才暫時沒有發作。

陳慶之心中有數,暗中防備,啟奏元顥道:"我軍遠來至此,未服者尚多,如若敵方知我虛實,連兵四合,怎麼能夠抵擋!不如啟奏天子,再添精兵猛將,以備不虞。"元顥打算聽從,卻被元延明勸道:"陳慶之兵不出數千,已經難於控制。如果再增加他的兵力,還肯再為我用麼?"元顥一聽有理,乃上奏梁武帝道:"河南河北,一時已定,只有爾朱榮未服,臣與陳慶之自能擒討。今州郡新服,需要慢慢安撫;如若再添兵卒,只怕引起百姓不安。"於是梁武帝遂命令後繼諸軍皆停於境上。

讓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究竟有多厲害?

由於長期沒有增援,北方的鮮卑、柔然集結30萬精兵突襲洛陽,元顥所部被全殲,而陳慶之的白袍軍苦苦抵抗,最終只能放棄洛陽城,憑藉幾千人馬,步步南歸,北伐以失敗告終。

梁武帝雖然對陳慶之有知遇之恩,但卻沒能人盡其用,這也跟他晚年的糊塗有些關係。如果能夠早些發現陳慶之的閃光之處,如果能夠早些讓陳慶之領兵作戰,如果能夠增援陳慶之的北伐,那麼梁朝的格局也許會更大更寬廣。

讓毛主席為之神往的陳慶之,究竟有多厲害?

對陳慶之而言,他是生錯了時代。南北朝時期的門閥制度本身就限制了他這種寒門子弟的發展,如果不是抓住了機會,可能陳慶之就被淹沒在歷史的洪流當中了。當時的戰爭,只能改變朝代和國家,但無法根除門閥制度的頑疾。在他等待被發現的過程中,空空浪費了幾十年,直到41歲才有了展現自己的機會,而他的演出時間只有僅僅的十幾年,公元539年陳慶之離開了歷史舞臺,諡號武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