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封笔之作《鹿鼎记》:究竟是创新,还是“沦丧”?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也是最受关注的一部,被倪匡认为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无外乎两点原因:第一,当然是归功于金庸先生的深厚功底,第二则是这篇小说赢在了“新”这个字上。

金庸封笔之作《鹿鼎记》:究竟是创新,还是“沦丧”?

这部小说是作者的一次自我挑战和突破,就像是从一个整日里“之乎者也”的文士先生口中突然冒出一句“他妈的”一样,令人吃惊却又觉得新鲜有趣。小说的文字雅俗并赏,能将俗语用得雅正,能将天下国家大道理说得通俗,这无疑是巧夺天工的。每每读起,总是令人想到《维摩诘经》中的八个字——“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文字之惊奇令人拍案叫绝,构思之奇巧令人瞠目咋舌,读到深处,不由得不惊喜莫名,“欢喜赞叹”,深觉此书之“不可思议”。

《鹿鼎记》不太像武侠小说,更像是历史小说,他的重点不是人物,而是时代,正所谓“物是人非,似是而非。”这本来是作者的初衷,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作者不仅成功描写出了康熙盛世、明清交替时的历史蓝图,也成功了塑造了一个武侠史上的奇迹、更为贴近历史现实的奇人——韦小宝。

金庸封笔之作《鹿鼎记》:究竟是创新,还是“沦丧”?

正是小说的时代色彩大过了人物的塑造,所以虽然韦小宝令人忍俊不禁,但读完之后总有一种沉郁之气郁结心头,并不是所谓的一笑了之。

正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门时虽然仰天大笑,那出门后呢,我想出门后心中一定多了些对身前身后的忧虑吧,至于韦小宝,本是蓬蒿人,但却要问问诸君,他真的是蓬蒿人吗?我们能做到像他这样的蓬蒿人吗?

韦小宝是一个俗人,一个与我们众多俗人不同的俗人,因为他多了几分运气和机智,少了几分狭隘和短浅,这使得我们从一个世俗的角度,看见了一个非世俗的奇人。

金庸写鹿鼎记,用自己的话说,那就是要创新,写出不同的风格来。小说中的人物太完美就会不真实,但是不真实并不代表不存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自来就不是衡量别人的标准,不能因为自己贪财,就认为清官不真实,因为自己渺小,就否认英雄的高尚情操。所以,郭靖、杨过、萧峰、令狐冲、张无忌等人虽然是小说中的杜撰,但也能从历史现实中找到影子。

金庸封笔之作《鹿鼎记》:究竟是创新,还是“沦丧”?

韦小宝不是英雄人物,但这并不代表韦小宝的代入感不强,只能说是读者的主动代入感不强,但是一看到韦小宝,我们便会心生亲近之感,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会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你不愿代入,却又不得不代入,韦小宝的缺点同样在我们身上清晰地体现着,因为我们都不是圣人,而是凡人。

小说的回目均是采用了清朝诗人查慎行的原诗,将这种历史底蕴更深沉地表现了出来,这部小说描述的就是一幅史诗。而对于史诗,又该怎样评论,说起来很简单,以诗史写史诗,故笔者采用杜工部的原诗来做此番评论的回目,不恰当处,自是不免。

《鹿鼎记》的完成和问世,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的成就上也算得上是“大功告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