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男生跳樓身亡真相曝光:​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問題時,其實你已經錯過了10次陪他改正的機會。

真的很痛心,因為又看到一個太讓人難過的新聞。

本週四,武漢一名初三年級的中學生,在學校裡被其母親當眾扇耳光後跳樓自殺,雖然已經儘快送醫,但是因為傷勢過重還是搶救無效死亡。

14歲男生跳樓身亡真相曝光:​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事情起源於:14歲的男生,在學校玩撲克牌,被老師逮住,請媽媽來。

男生的媽媽怎麼和老師溝通的,不太清楚。

監控拍到的畫面是,走廊裡,媽媽打了孩子一個耳光,孩子擋了一下。

14歲男生跳樓身亡真相曝光:​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媽媽非常生氣地說了幾句話後,男生立正站好,媽媽伸手又打了男生一個耳光。

接下來,媽媽情緒應該非常崩潰,因為她隨後又是掐兒子的脖子,又是戳兒子的額頭,嘴裡還嘟囔著什麼。

14歲男生跳樓身亡真相曝光:​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媽媽離開後,男生在走廊裡靜立了兩分鐘,突然爬上欄杆,從5樓縱身一躍。

14歲男生跳樓身亡真相曝光:​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一個14歲的少年,就這樣走了。

非常抱歉,以這樣的方式認識他。

但我想,此刻最無法原諒自己的,應該是他的媽媽。

就像上海17歲少年跳橋事件一樣,在孩子縱身一跳之後,全世界都在憐惜中眾說紛紜,而那個情緒崩潰的媽媽,卻永遠地失去了她的孩子,一輩子都活在無法饒恕自己的負罪感裡。

媽媽當然是不對的,不管是從教育方式還是情緒管理。

但是,僅僅是媽媽的幾句話,兩個巴掌,一頓推搡,那個孩子就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嗎?

顯然不是的。

早在這個慘案以如此悲痛的方式爆發前,這個家庭已經隱藏了太多的親子矛盾。

悲劇,不過是以極端的方式,把一個家庭內部長久藏匿的暗傷,撕開一個口子曝光給世人看,並提醒所有圍觀者:

教育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天養成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是一次衝突的問題。

早在很久很久之前,孩子就病了,家長卻諱疾忌醫。

1


問題孩子背後
都站著缺席的家長

兒童心理學上有句話: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有問題時,其實你已經錯過了10次陪他改正的機會。

如果有一臺攝像機,能從孩子出生起,就記錄下他成長的軌跡,我們就會發現:

當一個孩子出現某方面的問題之前,他其實向大人求助過很多次。

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長久以來,大人沒有給他一個安靜有序的環境,他的注意力總是被嘈雜的聲音吸引,直至最後連5分鐘也安靜不下來。

比如,孩子暴躁愛哭不講理,是大人們沒有耐心和他溝通,或者習慣用“只要一哭就滿足”的溺愛餵養他,直至他以此來要挾大人。

比如,孩子特別痴迷手機遊戲,是大人們一忙就把手機扔給孩子,藉此逃避陪伴的勞累,且在規則不明的模糊中,讓孩子覺得隨便玩也沒問題。

14歲男生跳樓身亡真相曝光:​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孩子身上的毛病,都能在我們身上看到原型,也都能在我們家庭找到病根。

就像武漢14歲男生跳樓事件,媽媽當眾對孩子的崩潰和毆打,大概率不是此時此地只發生這一次。

也像你們家,孩子痴迷手機遊戲,是他從小和外公外婆在一起時,就是想玩手機就能玩的,想看電視就能看的,想吃獨食就吃獨食的,甚至想毆打大人都是沒問題的。

他在沒有規矩中長大,當然就不懂方圓;

他被當祖宗養,當然就不會同情他人;

他沒有被人指出過錯誤,當然也就無法在被糾正中,明白是非。

為什麼所有的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家,都說0—6歲是兒童成長的關鍵期?

因為,那是一張白紙的第一筆,一篇文字的第一段,一個天使的第一步,是習慣養成的第一個階段,是親子連接的第一座橋樑。

非常可悲的是,很多父母,在孩子6歲之前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給予安全而充分的陪伴,當孩子一身毛病時,又極其嫌惡地指責:

“你怎麼這樣,你怎麼那樣,你太給我丟人了!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孩子!”

這樣的家長,沒有資格嫌棄孩子,而是要向孩子道歉。

因為,每個有毛病的孩子,都在通過傷害自己的方式,向父母發出呼喊:

“爸爸媽媽,看見我,我生病了,需要你們花些時間,把我帶出壞習慣的沼澤,否則我會沉溺的。”

看見你的孩子,看見他今天所有的問題,都是對你們缺席太久的敵意。

不要隨便給他扣上“壞”“叛逆”“墮落”的帽子,知道他今天所有的問題,你們也有份兒。

像對待新生兒一樣寬容接納他,從第一個好習慣開始引領他,給他時間,給他肯定,他才可能在你們的看見中,主動改變自己。

從心態上做到這一點,你才在行動上做到下一點——

2


挽救一個孩子

其實是捋順他周圍的關係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是他所處關係的反映。

所以,挽救或治癒一個孩子,要治療的並非是這個孩子,而是他周圍的關係,確切來說,是他和父母的關係。

很多父母看不到這一點,發現孩子有了問題,就病急亂投醫,認為都是孩子的錯,甚至把孩子送到楊永信這類騙子那裡,這樣只會親手毀了孩子。

你們家的孩子,自幼由外公外婆撫養,雖然你們是他的父母,但外公外婆更像是他心理上的父母。

他進入青春期後,你們把他帶到身邊,給他貼上“變壞了”的標籤,武斷切斷他和老人的關係,但又沒有時間、耐心和方法,去修復你們和他之間的關係。

這個孩子,在關係的突然斷裂中,就會無所適從,異常叛逆。

他離開了溺愛的外公外婆,對你們又缺乏親密和信賴,孤獨無助中,他必須抓住什麼,去建立一種被無限包容、無限接納的關係。

手機和遊戲,就這樣成了替代品。

現實中,他無法和親近的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愛。遊戲中,他才和虛幻的人,建立脆弱而痴迷的網。

要知道,每個沉迷網絡遊戲的孩子,其實都是一個對現實失望的少年,確切地說,是對父母失望的少年。

14歲男生跳樓身亡真相曝光:​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不要再恨鐵不成鋼地斥責你的孩子:“你為什麼對遊戲這麼痴迷?”

從一點一滴上,陪他多回到現實中和人發生連接。

陪他鍛鍊,帶他旅行,和他一起讀書,邀請他參與到家庭事務中,多聽他的想法,放手給他去做決定,讓他在體驗和經歷中明白——

手機的方寸之地外,原來還有這麼多好玩有趣的事兒。

接受他還會犯錯,還會犯癮,還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還會往前走三步又往後退兩步,但一定要鼓勵他,一小步一小步地在好習慣中,重建自我。

走得多了,小步就變成了大步,孩子就變成了好孩子。

在行動中做到這一點,你才能來到第三個階段——

3

給你全部的溫柔

但我也有堅定的時候

這幾年,孩子自殘自殺事件的爆發,讓不少家長都陷入迷茫:

真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了!

管得多了,孩子會跳樓!

不管他,又怕他走上邪路!

其實,不必過分擔憂。

少年自殺身亡的事件,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不管是國外還是國內,一直都有。因為,問題家庭,從未絕跡。

這些年,不過是網絡發達,傳播迅速,而教育焦慮,一次次把這類悲慘事件,在討論中不斷放大而已。

從概率上來講,這些事件,永遠是小概率的極端事件,只要你真正地愛你的孩子,他大概率會成長為健康而豁達的人。

那麼,怎麼才算真正的愛呢?

溫柔而堅定的愛。

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全部的溫柔和耐心,接納和鼓勵,分享和陪伴,而不是說教和嘮叨,控制和綁架。

在具體事情上,要給孩子堅定的原則和邊界,做對了就要大聲表揚,做錯了就要明確指出,失信了就要受到嚴懲,違規了就要付出代價。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說好的只玩20分鐘遊戲,到點了就必須放下手機。否則,就失去下一次20分鐘的機會。

家長做到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孩子會在清晰的認知裡,耳濡目染,明確自我。

14歲男生跳樓身亡真相曝光:​奪走孩子命的,不是媽媽那兩巴掌

這封長信的最後,還是想和你,還有更多家長,講一個叫“勁姊”的媽媽,在武漢14歲男生跳樓後,分享的自家孩子的故事:

“我家崽,也是一個不省心的孩子。

中學時,我多次被老師請到學校,以至於看見老師的電話就緊張。

但並沒有因此指責打罵過孩子。

高一時,接到老師的電話,說我家小子偽造走讀證(他是寄宿生)多次混出學校,那天終被抓獲。

我當時在另一座城市,向老師說明情況,馬上出發,晚上10點半才趕到學校。

我小心翼翼地問老師,孩子怎麼樣,老師說在外面罰站。

我看到我崽筆挺地站在走廊裡。他看到我喊了一聲‘媽媽’。

我問他吃飯了嗎,他說沒有。我到老師辦公室,被告知處罰結果是,停課3天,記過處分。

我坦然接受,並向老師道歉,把崽帶走,把路上把給他買的飯菜遞給他。

在家三天,我一句也沒提這件事。

第四天,送他去學校,進了校門口,才問他,你說說怎麼和保安叔叔鬥智鬥勇的。

渾小子笑了,把事情從頭到尾說一遍,其實也沒做什麼,就是混出去走走,或買杯飲料。

我說了句何苦呢,一個人的檔案是要陪伴終身的,要珍惜自己的榮譽。

順便告訴他“媽媽眼睛不好,那天趕去學校,心裡又急。晚上開車上高速,萬一出點事,你日子怎麼過”。

從那以後,崽再也沒給我添過亂。”

是的。

想要得到孩子的接納,先接納孩子。

想要得到孩子的愛,先愛孩子。

想要得到善果,先播種善因。

想要孩子成為良人,先看見一個人。

願這篇文章給你,還有更多父母帶去一點力量,也願更多孩子在溫柔而堅韌的愛裡,獲得成長。

加油。


文章轉自: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 本文圖片來自電視劇《小歡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