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不是一個概念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出生之後,從外界攝取的除了氧氣就是食物了。而食物進入體內後,需要消化成精微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而生命活動的繼續依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以脾胃又被合稱為“後天之本”。 這裡的“後天之本”是相對於“先天之本”而言的。先天之本指的是腎臟。中醫認為孕育的新生命,其先天父母生殖之精是藏在腎臟之中的,也就是說是先天給予的,所以稱為“先天之本”。而後天水谷之精則是通過脾胃進入人體的,所以就為“後天之本”了。實際上,先後天之本之間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

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不是一個概念

先天之本要不停地濡養後天之本,而後天之本又要資助先天之本。二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後天根本,脾胃是也。人之有脾胃,猶其家之有餉導。餉導一絕,萬眾立散;脾胃一敗,百藥難施。古聖著脈,謂四時皆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矣。東垣《脾胃論》,亦有胃中元氣勝,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能食而肥;脾胃俱虛,不能食而瘦。能食而瘦者,胃伏火邪於氣分,則能食;脾虛,則肌肉削也。

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不是一個概念

每見世俗,一遇脾胃虛滯,便投山楂、麥芽、香、砂、枳、樸之類,甚而用黃連、山梔,以為脾胃良方,不知此皆實則瀉子之法。因脾胃有積聚、有實火,元氣未衰,邪氣方張者宜之。若虛而伐之,則愈虛;虛而寒之,遏其生化之源,則脾胃愈傷。脾胃傷則元氣必耗,陰火上衝,氣高而喘,身熱而煩;脾胃之氣下陷,谷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乃生寒熱。經曰:勞者溫之,損者補之。又曰:甘溫能除大熱。故補中益氣,正取其溫養之義也。 經雲:水谷入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胃者,水穀之海也。

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不是一個概念

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事,故亦從而病焉。形體勞倦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臥,四肢無力,大便洩瀉;脾既病,則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其所生病之先後雖異,所受邪則一也。 《醫貫》雲:人之脾胃,當分別陰陽水火而調之。如不思飲食,此屬陽明胃土受病,須補少陰心火;歸脾湯補心火,以生胃土也。能食不化,此屬太陰脾土受病,須補少陽相火;八味丸補相火,以生脾土也。無非欲人培養一點先天之火氣,以補土母耳!

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不是一個概念

(《履霜集》)脾也者,心君儲精待用之府也。贍運用,散精微,為胃行精液,故其位即在廣明之下,與心緊切相承;其職掌太倉之運量,而以升為德;其部當水穀之海,故患溼;其屬土,配資生坤元,故為十二經根本;其勢居中央,孤髒以灌四旁,注四末,故為六經內主。其所以為脾如此,古人謂為後天之本,信然也。蓋脾統四髒,脾有病,必波及之;四髒有病,亦必待養於脾。以上談的脾是中醫的“脾”和西醫的“脾”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不是一個概念

總的來說,西醫的“脾”是一個解剖學概念,而中醫的“脾”指的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器官,而是一個功能概念。從功能上來講,西醫的“脾”為人體內最大的淋巴器官,有造血、儲血、濾血、淨血和免疫等作用,與消化系統的關係並不大。而中醫的“脾”為五臟之一,是人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輸布其精微的重要臟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運化和升清、主生血和統血。

看完這篇文章就明白了,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不是一個概念

在談到中醫健脾養生的概念時,您千萬不要把中醫的“脾”與西醫的“脾”相混淆。弄清了什麼是中醫的“脾”,我們才能順應脾的生理功能,健脾、運脾,療病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