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大家當初選領域時,為什麼選的三農?

清歡文案


中國要全面進入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必須解決農民問題、農業問題和農村問題,即所謂的“三農”問題,“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

為此,我們在前五年的實踐基礎上,最終選擇“三農”,希望能為解決我國“三農”問題找到一個有效的抓手和突破口。

然而,我國三農體系極其複雜,三農話題非常厚重,很難用一個簡單的模式來推進,我們看到太多傳統農業的無奈。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傳統“三農”問題的根源在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具體表現為城鄉二元制經濟背景下市場經濟的供需矛盾,即城鄉供需斷裂和供求失衡;通過實踐,我們真切的感受到“三農”之難,難於上青天,其中最大的痛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鄉村基層組織嚴重失效;二是城市高端金融要素難以輻射鄉村,進而導致鄉村產業空心化、土地細碎化荒蕪化、農民原子化、人口老齡化,鄉村逐步被市場邊緣化了。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的是結構性、體制性矛盾。通過對一號文件的解讀,我們認為,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環境發生新變化出現新問題新矛盾,即當下中國的“三農”主要面臨著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資源環境壓力大、農民持續增收乏力等四大問題和增產與品質、成本與價格、庫存與銷售、小生產與大市場、國內外價格倒掛等五大矛盾。

面對新時期的“三農”之殤,如何找尋破解“三農”困境的具體的點,打造中國鄉村發展新的經濟增長極,即如何看農業?如何活農業?如何強農業?這些基本問題構成了我們一個完整的邏輯框架,並層層推進。

一是如何看農業?我們發現,長城內外、塞北江南、群山起伏、嶺谷縱橫、氣候複雜、差異懸殊……在這樣的地理條件下,分散、零碎、封閉、落後成為傳統農業生產的基本特徵,而這些特徵加劇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銜接難、對接貴的根本矛盾。為此,我們提出,將中國“三農”問題提升到影響全局的戰略新高度,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農業基礎理論、新糧食安全觀、新農業發展理念、新農業生產力說、新生產關係變革等“五新”思想,走出一條“大農業”發展道路。

二是如何活農業?我們堅持,一是擺正“統”和“分”的辯證關係。重視生產力的決定作用,聚焦生產關係的調整與改革;二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複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三是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堅持規模適度,重點支持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產,要讓農民成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確保農業產業生力軍;四是倡導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和信用合作“三位一體”;五是創新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離”。

三是如何強農業?我們提倡,注重結構調整,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調順產業體系,突出“新”字。優化農業供應鏈,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確保農民增收致富、農村穩定繁榮,農業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從新定義和佈局農業的產業邊界和從業格局,把中國農業細分為“智慧農業”和“風土農業”兩大類型,不斷延伸農業產業價值鏈,推進“科技新農”、“高效生態農業”、“三產融合”等發展戰略。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終於找到了三農破局的著力點,倡導以需求側反向引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始終堅持以農民為核心,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村為載體,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指導思想,以物聯網技術為根本路徑,通過搭建“中國生態健康農業平臺”,匯聚金融資本的頂層設計,以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管道,以金融資本為血液,建立“三農”領域的一整套全產業鏈閉環式綜合服務體系。我們打造這個平臺的過程,就是解決農產品供給側和消費端問題的過程。

這就是我選擇“三農”的原因和心路歷程!



數字農業


我覺得就拿我個人來說,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一個農村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選擇三農領域,能夠把最真實的農村生活,最真實的鄉野風光呈現出來,去認識農村的人們是如何快樂並幸福的生活的


土家阿杰


我選三農是本人出生農村,土生土長很實慧,一開始生產隊集中制,到後來大包乾責任制,到如今發展農村農業合作社,是黨和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千思萬想為人民發展致富,現在農村鄉村公路硬化,村村通,戶戶通,種地機械化,發展經濟種植藥材,果樹國家政策支持三農,更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一片片綠色景象,一層層的水平梯田,農路暢通無阻,首先種地機械安全,藍天白雲空氣新鮮,使人的心裡感覺非常開心舒暢,提高農民的覺悟思想,緊跟新時代,遵守黨的法律法規,按國家政策一步一步向前行,農村前程似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