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藥物、新常態……中美硬核專家連線抗疫,信息量巨大

新冠肺炎正在全球蔓延,給世界範圍內公共衛生系統帶來巨大挑戰,醫學專業界和學術界的國際協同與合作愈發重要。5月8日,

全球抗擊新冠病毒肺炎聯盟(GlobalAlliance to Combat COVID-19,GACC)首場研討會“抗擊COVID-19一線經驗與戰略的多邊分享”正式舉辦。

此次中美研討會由中科健康、騰訊醫療健康、中投中財以及喬治布什美中關係基金會—美中抗擊新冠病毒行動網絡主辦,由北京大學醫學部、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哈佛中國健康項目、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美國)、方李邦琴基金會、EMBA國際聯盟、企鵝杏仁協辦。活動還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舊金山總領事館以及舊金山-上海姐妹城市委員會的支持。

騰訊醫療副總裁吳文達醫生主持“虛擬爐邊聊天”,“最硬核中國專家團”雲端對話哈佛、耶魯、紐約大學專家教授,共同就疫情防控經驗,及如何為疫情新常態做好準備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疫苗、藥物、新常態……中美硬核專家連線抗疫,信息量巨大

圖:中美專家“虛擬爐邊聊天”攜手戰疫

來,我們感受一下中美專家團陣容

  •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
  •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
  • 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前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Barry R. Bloom
  •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耶魯大學公共衛生教授StenH. Vermund
  • 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Tisch醫院醫學主任Brian P.Bosworth

全球近8000醫學界專業人士,通過騰訊會議、騰訊課堂參加了交流。另外,關於研討會專家們分享的核心乾貨,下面就是我們也為各位小夥伴整理好的筆記。

疫情防控:先強力抑制,而後持續緩解

Q:從公佈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以及有醫護人員被感染的消息,到疫情爆發,再到多個地區疫情防控數字清零,中國在這場疫情防控狙擊戰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中國實行了哪些疫情管控措施?

鍾南山院士指出,中國採取了強力抑制的方法對疫情進行控制。其中可總結為3個具體措施:

  • 一是封鎖,在疫情爆發之初,中央發佈了“不要去武漢,不要離開武漢”的指令;
  • 二是信息透明,公告每個城市每天的新增病例;
  • 三是落實基層社區的“四早”策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對所有密切接觸者進行RT-PCR檢查,包括無症狀的人。

這其中“四早”策略尤為重要,他表示:“早期診斷非常重要,在一些國家,新冠病毒感染確診需要得到疾控中心的確認,但在中國,政府很早就決定大醫院都可以進行冠狀病毒感染的診斷,

這使得診斷速度更快。” 在這些措施下,中國在疫情爆發兩週內,新冠肺炎病例數達到了峰值,四周內基本控制。


疫苗、藥物、新常態……中美硬核專家連線抗疫,信息量巨大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

應對疫情“全球化”,鍾南山院士認為防控的關鍵在於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當你們開會時,你們在一起聚集的時候,每個人都應該戴上口罩,這確實減少了能傳播病毒的人,你就不會生病。所以要戴上口罩,你就可以防止自己傳染給別人。”

而對於疫情相對穩定的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解除封鎖和防控輸入性病例。一方面,重新開放有助於經濟恢復,另一方面,開放又將增加疾病傳播風險。這就需要在重啟和封鎖之間尋求平衡,而這也是所有國家都會遇到的問題。

分層管理治療:從“病人等床位”變成“床位等病人”

Q:在疫情爆發之時,武漢地區大量患者湧入醫院,在醫療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如何合理調配醫療資源,滿足患者救治需求?

這其中,中央統籌派遣醫療資源的舉措極大緩解了武漢醫療資源緊缺問題,僅一個月內全國就派出了300餘支醫療隊伍馳援武漢,而喬傑院士便是援鄂抗疫醫療隊中的一員。


疫苗、藥物、新常態……中美硬核專家連線抗疫,信息量巨大

圖: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

談及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策略,馳援武漢的喬傑院士介紹,在救治過程中,醫護人員將患者分為兩個治療組:

  • 方艙醫院負責輕症患者的治療,綜合醫院負責危重症患者的治療;
  • 北大三院醫療救援隊採用了“院包科”模式,——即一支援鄂醫療救援隊負責接管一個重症監護室,其中包括50張病床,100位護士和30餘名醫生。通過這個方法,快速將病房從1個擴展到3個,甚至更多。這個做法被其他醫療救援隊複製,床位的擴充讓醫療資源緊張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從病人等床位變成了床位等病人。

喬傑院士總結,馳援武漢抗疫最大的經驗就是:對所有患者進行篩查,找出確診患者,並且通過分層管理的方法進行治療;同時時刻謹記防控傳染病的原則——嚴控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

對於新冠肺炎的早期干預措施,藥物治療是重要一環。鍾南山院士指出,85%的病人是輕症和中症患者,絕大多數經治療可以康復。“在中國,很多患者都會服用連花清瘟膠囊。與控制組相比,服用該藥品的治療組整體康復速度更快,症狀恢復得更快,CT結果也更好。”

對於15%的重症患者,鍾南山院士認為,尤其對發展中國家而言,需要有效且價廉的藥物來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例如重組人粒細胞刺激集落因子(rhG-CSF)和氫氧混合吸入氣(H2-O2inhalation)。醫護人員需要採用這樣相對簡單的方法來避免患者發展成重症,因為危重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目前接近50%。


社區支持:是中國最大的優勢之一

Q:武漢是疫情快速傳播的中心,應採取嚴格的措施控制本地傳播。那麼對於一些疫情相對較輕的地區,防控如何進行?

張文宏主任認為,對於上海等疫情相對較輕的地區來說,更應該關注早期診斷和治療,並追蹤找到所有的感染者,遏制本地傳播。他指出,上海的防疫策略主要在三方面:積極檢測、廣泛追蹤和最大程度的住院治療。


疫苗、藥物、新常態……中美硬核專家連線抗疫,信息量巨大

圖: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

在這其中,大規模展開的地毯式“追蹤”離不開基層社區的支持。張文宏主任指出,社區支持是中國最大的優勢之一。

在中國,各地有大量的社區工作人員和社區志願者。在武漢疫情快速上升的情況下,政府採取了嚴格的封鎖措施,包括交通管制,省際邊界的暫時關閉,嚴格保持社交距離和居家隔離的規定。

同時政府也為居民提供強了有力的社區支持。社區工作者挨家挨戶地給居民送新鮮的食物、蔬菜和水果。得益於這樣的社區策略,兩個月後武漢得以重啟。

“最為關鍵的是追蹤每個患者,對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及時廣泛地檢測。”張文宏主任表示,在疫情初期,上海就積極開展了大規模的檢測工作,疾控中心與社區工作站聯合追蹤每戶家庭的密切接觸者,並對密切接觸者採取居家隔離措施。“及時的診斷方案和及時隔離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發展,且沒有對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太大的影響。”

疫情防控新常態: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

Q:隨著疫情逐漸穩定,復工復產將全面展開,如何做好“新常態”下的疫情管控,將是全球普遍面臨的新挑戰。

正如張文宏主任所說:“世界各國都期待重啟商業,逐漸開放邊界,所以我們很有可能會繼續與新冠病毒共處,而不是完全消滅它。病例的數量不會完全清零,我們將會進入新常態,如何應對新冠疫情陰影下的新世界是我們所有人都應思考的重要問題。”

而與新冠肺炎病毒長期共處,“疫苗”則是獲取群體免疫的最佳路徑。鍾南山院士指出,要獲得群體免疫,根據常識測算,如果沒有干預,需要60%到70%的人群感染,這意味著全球會有4500萬人死亡。對於把群眾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中國來說,優先考慮的一定是大規模疫苗接種。

鍾南山院士介紹,目前中國已有三種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包括1個mRNA疫苗和2個滅活疫苗,分別來自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根據樂觀估計疫苗投入使用還需要一年半的時間。

Sten H. Vermund教授也表示:“由於全球各國的攜手,已經研製出了90種候選新冠治療疫苗,其中7種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這些候選疫苗來自中國、歐洲和美國。希望不遠的將來我們會取得成功,並且在全球得以大規模推廣疫苗的使用。”

Q:疫情防控新常態將會引發大家怎樣的思考?

Brian P. Bosworth教授認為,在世界試圖重新開放經濟的時候,社交距離和其他限制開始變得寬鬆了,這或許會導致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彈。所以我們需要始終保持警惕,不要過度鬆懈,也應積極確保醫院和醫護人員能夠有足夠的能力提供服務,從而與病毒交鋒,恢復正常的生活狀態。


疫苗、藥物、新常態……中美硬核專家連線抗疫,信息量巨大

圖: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Tisch醫院醫學主任Brian P. Bosworth

Barry R. Bloom教授則在分享中描述了他所預見的新冠疫情新世界。他認為,公眾對健康安全和傳染性疾病的這些擔憂可能會持續數年,全人類的未來將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國民眾將在未來的生活與工作中,適應疫情下的“新常態”,這樣的“新常態”具體包括:

  • 普通民眾將習慣在生活與工作中保持社交距離,出門佩戴口罩,反覆接受新冠病毒檢測並勤洗手消毒,同時他們還要適應為遏制疫情而實施的監控;
  • 旅客將習慣國內乃至國際的旅行限制;
  • 網民們將面臨區分有關疫苗、免疫、醫藥與科學方面真假消息的挑戰等。


疫苗、藥物、新常態……中美硬核專家連線抗疫,信息量巨大

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 前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Barry R. Bloom教授

加強國際合作:讓疫情防控“全球化”

新冠肺炎正還在全球蔓延,給世界範圍內公共衛生系統帶來巨大挑戰,鍾南山院士在研討會上列舉了一組數據:截至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達逾400萬例、27萬人死亡,死亡率接近7%。而在中國,新冠肺炎死亡率約5.5%。在全球化的時代,沒有任何一方可以獨善其身。

在鍾南山院士看來,如果某個國家還有很多確診患者,而且確診患者數量還在增長,那麼整個世界的疫情就還未被控制。鍾南山用“同一個世界,同一場戰爭”(one world one fight)來形容目前的戰疫局勢,並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到今年年底,可能每個國家都會有新冠肺炎病例”,BarryR. Bloom教授同時著重強調:“醫療服務是本地化的,健康研究則是全球化的。” 他認為,疫情在全球蔓延後,世界各國將擁有共同的經驗與動力去深化國際醫療與科研等領域的合作。

Sten H. Vermund教授對鍾南山院士的言論表示贊同。他提到,六個星期以前,中國醫學界的朋友邀請他和他的同事們參加了一個電話會議。會議中,中方分享了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的經驗,雙方進行了非常有價值的交流。“非常感激中國朋友以這種方式來指導我們,現在我們也正在為非洲同事做同樣的事情,”他說,“我們與烏干達、布基納法索、塞內加爾和蘇丹等國家也舉行了這樣的交流會。”


疫苗、藥物、新常態……中美硬核專家連線抗疫,信息量巨大

圖: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教授Sten H. Vermund

GACC首場研討會的舉辦,無疑是疫情防控“全球化”的有益實踐,搭建了中美專家的交流平臺,連接起了全球戰疫資源。

GACC由中科健康、騰訊醫療健康、喬治布什美中關係基金會—美中抗擊新冠病毒行動網絡等發起成立,旨在搭建全球醫療頂級專家的合作平臺,共同分享經驗,相互提供技術支持,共同抗擊COVID-19病毒。

後續,GACC還將組織一系列在線論壇和學術研討會,此無國界聯盟將為成員提供通過分享實操智慧以拯救生命的強大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