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元曲

文|零露

繼唐詩宋詞之後,中國歷史文學又出現,一顆璀璨明珠元曲。唐詩宋詞元曲民清小說,為什麼戲曲會在元代空前的發展呢?

歷經唐詩、宋詞兩個中國文學上的兩顆璀璨明珠之後到了元朝,出現小說和戲曲這兩種文體,而戲曲成為元代文學上的一大特色,並在這一時代得到空前的發展。

在說元曲之前,簡單說一下元朝由來,便於理解為什麼戲曲會成為元代文學的一大特色。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成吉思汗建立的王朝。蒙古人善戰,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擴張最大一個王朝。


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元曲


元朝遠征到海外。在這樣的朝代背景下,不重文人也不重視科舉制度,讀書人考試做官之路渺茫,讀書人到民間討生活,在元代讀書只佔2%的比例,98%都是文肓。

蔣勳先生說唐詩、宋詞是屬於上層的文化,在文字閱讀和意境理解上有一定難度,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讀懂和理解。如詩仙李白隨便一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更愁。這樣意境並不是目不識丁的普通百姓可以讀懂。

唐詩、宋詞需要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才可以品讀,需要賞析和講解才能領會其中的意境。但是戲曲不需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元代文人為了避免曲高和寡的尷尬境地,開始創造了小說和戲曲,通俗易懂的文體。使得小說和戲曲在元代得到空前的發展,在元代戲曲如同現代的電視劇和電影一樣,即便是不識字的普通人,也可以通過電視畫面和演員的演繹理解。這些作品在一些人看來,是粗俗沒有太多發人深思的文學價值。

正是因為通俗易懂,從而得到快速傳播。並深入人心,其影響超過正史中人物。

歷史並不是尋常百姓可以讀懂,但是戲曲因為有了演員在舞臺上的演繹,讓普通百姓可以看懂和接受,人們更願意相信《三國演義》還不知《三國志》才是正史。

如現在有些低俗的電視劇、電影作品熱播、熱映,也許對於高級的知識分子會覺得不能接受,但是還是無法阻擋小說和戲曲在民間的廣為流傳。如同現代人追熱劇,熱搜榜出現最多但是熱播電視劇、電影或綜藝節目。我今天梳理一下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他們作品對後世的人影響,直至現今仍然時常被搬上舞臺演繹。


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元曲

關漢卿銅像

1.

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被稱為曲聖。他的代表作《竇娥冤》,正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是一部很悲劇的故事,故事情節就是一個名叫竇娥女孩,三歲喪母,父親竇天章是個窮書生,因為無錢還蔡婆婆的高利貸便將女兒竇娥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換了盤纏進京赴考。

不到2年竇娥的夫君早逝,無賴張驢兒想要蔡婆婆將竇娥許配給他,被蔡婆婆拒絕,便在湯中下毒害死蔡婆婆,結果被自己的父親的誤食,毒死了自己親爹,他便誣告竇娥下毒害死其父,昏官桃杌嚴刑逼供讓竇娥認罪後問斬。竇娥在死之前為了表明自己的冤屈,對天立誓要“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向天控訴自己的冤屈。三年後其父竇天章,進京趕考中舉成為大官,回到楚州得知女兒的冤情,為她平掃昭雪的故事。

因竇娥行刑在六月夏天,天降大雪為其鳴冤。我們平時覺得自己受了委屈時候便會說:六月飛雪,典故便是從由故事由來。可見這戲曲影響延續到現代,在當時關漢卿用這樣一個故事中竇娥表現對於元代底層人們善良,利用竇娥在行刑時的控訴表達對被欺壓的老百姓反抗的精神。正是因為竇娥人物的這堅強不屈的精神,那裡有壓迫那裡有就反抗,這種精神力量每個時代都需要,這個自元開始演戲至今的經典,相信還會一直演繹下去。


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元曲


2.

元曲四大家之二馬致遠,有“曲狀元”之稱。他的散曲《天淨沙秋思》幾乎耳熟能詳的古詩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寫盡遊子的遊蕩天涯悲涼的心情。他的代表作《漢宮秋》,以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的出塞真實歷史為背景,情節虛構的故事。將漢元帝寫成一個多愁善感、深愛王昭君,又軟弱無能的皇帝。

畫匠毛延壽因為索賄不成醜畫昭君的事情敗露後,逃跑到匈奴,帶著匈奴人來索要昭君,由於漢弱匈奴強。漢元帝作為一個皇帝也保護不了心愛的女人王昭君,被迫送昭君出塞,昭君在匈奴與漢交界地方投江自殺的愛情悲劇故事。

馬致遠在《漢宮秋》故事悲涼中,借漢元帝表達普通人歷經朝代變遷,人生無常,對命運無奈的心情。元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冶的時代,漢文人想要依靠科舉求得功名,基本變得如幻夢不可能。那個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時代過去了,只能將無奈抒發自己筆下的戲曲人物中。


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元曲


3.

元曲四大家之三白樸,出身士大夫的家庭,家有詩名,同金末元初文學家元好問是世交。本來應該是有優渥生活,專心讀書考取功名。在幼年時期金朝被元太祖的蒙古兵征伐時期,兵荒馬亂時期,父親白華隨金哀宗上戰場,年幼的白樸和母親走失,幸得元好問在城中,收留白樸與姐姐。

白樸的父親在金兵敗後投降元朝為官,戰爭結束後,元好問便將白樸姐弟送歸白華。隨著元朝建立,生活開始安定。父親要求白樸用功讀書以考取功名,此時白樸雖然在學問上日益長進,卻因幼年經歷母子走失的戰亂之苦,而對蒙古統治者充滿憎恨之情。不願入朝為官,可是他的才華在戲曲上得到發揮,為元代的雜劇貢獻不少作品。

白樸代表作《悟桐雨》,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故事背景來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通過戲曲的方式寫盡楊貴妃到極致繁華受寵到安祿山叛亂,唐明皇攜楊貴妃出逃長安,被將士逼迫縊死楊貴妃。安亂後回到長安的唐明皇,每日哭祭楊貴妃,思念成夢,夢醒後看到窗外梧桐兼細雨更添成愁。從此陰陽相隔,生死兩茫茫。

白樸童年的遭遇金朝亡國,父離母散的經歷讓他對蒙古統冶深深的厭惡,雖然才華橫溢,卻終生不入朝為官。在他的作品中雖然也痛斥唐明皇的荒淫,對他和楊貴妃悲劇結局深深同情。

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故事雖為歷代文人寫過的舊故事,白樸加入自己新的創意,文采優美,情深意切。此劇歷史評價頗高,清代戲曲理論家李調元《雨村曲話》說:“元人詠馬嵬事無慮數十家,白仁甫《悟桐雨》為最。”


中國古典文學之美-元曲


4.

元曲四大家之四,我這裡介紹鄭光祖,他的名字不一定都知曉,代表作《倩女幽魂》一定都聽過。他本是修習儒家經典的讀書人,因為不善與官場人打交道。官場失意便將一生的才華民間雜劇的創作中,在當時藝術界享有極高的聲譽,當時伶人都尊稱他為關老先生。他本人生平歷史上鮮少記錄,默默耕耘在元代戲曲藝術事業,他死後由伶人將他火葬於杭州靈隱寺中。

《倩女幽魂》寫的青年男女浪漫的愛情故事,倩女與秀才王文舉自小訂有婚約,王文舉父母早亡又窮困。倩女的母親嫌貧愛富,便想毀婚,藉口讓王文舉參加科舉中進士後才同意完婚。倩女卻鍾情王文舉,忠於這份愛情,在王文舉奔赴京城趕考後,思念成疾致使靈魂脫離身體追隨王文舉,要與王文舉一同去京城陪伴左右。王文舉不知道追隨而來是倩女的魂魄,三年後高中狀元,衣錦還鄉之際,修書通知其岳母,他攜倩女一同回去,回鄉後倩女的身體同魂魄合體,夫妻真正團圓結局。

鄭光袓借倩女的魂魄表達出,當時女子對婚姻自主的追求,對愛情的堅貞。同當時另一部劇《西廂記》相齊名,而鄭光祖也因此劇“名香天下,聲振閨閣。”


元曲四大家戲劇,各有千秋,將中華文學之美從上層階段真正傳播到民間。關漢卿的戲曲特色以揭露現實,筆下竇娥無比剛烈、悲壯之情;馬致元戲曲特色對人生無常、現實的無奈,他筆下昭君雖然得到元帝的寵愛,可是面對強敵匈奴,為了避免戰爭只是出塞在交界自殺。白樸歷經戰亂後身處繁華,體會繁華背後荒涼,只能寄情于山水,他對失去楊貴妃之後的唐明皇還是充滿同情。鄭光祖對他生平記錄較少,他寫曲劇更多為藝術,並不是表達現實,這也是他的作品比他要有名的原因吧。


另外一說元代四大家為: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王實甫(代表作《西廂記》),我今天之四寫的鄭光袓,一個雖低調卻為元代藝術做出卓越貢獻的元曲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