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風的港卻最想逃

週日的安息日的慈助會上,我們學習了“最好的家”,什麼是最好的家,在我看來,是有“安全感”、“被理解”、“和諧”、“安心”之處即為家。

鼓足了很大很大的勇氣回了一趟家。在家的這段時間裡(2020.08.21-2020.08.25),我感受到了非常不和諧和極為壓抑的不被尊重,每一次的溝通都是被破壞失控的氛圍。第一次的爭吵來自週日的午飯,父親緊皺眉頭的責問。第二次來自老奶奶的責問。第三次的爭吵來自週一晚上堂弟的提醒,瞬間讓我非常的惱火,加上火上澆油的父親再次責問,我以非常強有力的話鋒回擊回去。在我看來,這種結婚與不結婚的鄙視鏈不應該以傷害別人來找存在感。在那樣一種自尊遭到嚴打的氛圍裡,我也沒辦法以理智的穩定情緒去做所謂的“明智而得體”的回應。在遭到“語言暴力”傷害的時候,如果不被尊重就不想去違心回應尊重。事後,我找了三個朋友去反思了整件事,我真的發現,就像當初信心不足的時候,主教老師告訴我一件事“信心不是通過努力,它是通過悔改,呼求。”

雖然我知道除了“不斷悔改這件事”是一種選擇,逃離一個會讓你覺得被受刺激的不認同的價值觀環境,至少能夠理性的看待整件事。關於尋找“未來伴侶”這件事,我知道,未來的生活是我自己的,穿在我腳上的鞋子合不合適也只有我自己知道。在專業網上做了一份心靈測試報告,我心中有了另外一個答案。

避風的港卻最想逃

避風的港卻最想逃

如果父母構建的那個家不是我的避風港,那麼我就要構建一個我自己想要的“最好的家”,我希望在這個家裡,有“被尊重”,“被理解”,是一個“溫暖”“心安”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