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茶葉是安徽唯一,99%的安徽人卻從未聽說過


這款茶葉是安徽唯一,99%的安徽人卻從未聽說過

舌苔上的記憶,總是那麼頑固而清晰,有時候甚至有些不可思議。飲茶之人,尤其如此。

1983年的一天,安徽省茶葉公司收到一個郵寄包裹,裡面是一篾簍裝的老茶,隨附一信:此茶叫安茶,是半個世紀前的茶品,產自安徽祁門,歷來在廣東和港澳臺以及東南亞一帶暢銷。現因幾十年未見,廣東、港澳臺及東南亞等地老茶人十分想念,特來信致意,寄望復產。為方便復產,特附上老茶一簍,以作樣茶……

落款為:“華僑茶葉發展研究基金會關奮發”。

當時,茶葉在內地仍實行統購統銷。安徽省茶葉公司是安徽省內專門從事茶葉產、供、銷的國有企業,但都不知安茶是什麼茶,更不知“關奮發”為何方神聖。

從“華僑茶葉發展研究基金會”追根溯源方知,關奮發系香港愛國商人,華僑茶葉發展研究基金會發起人。協會於1981年在北京成立後,致力於扶持茶葉的生產、加工、出口,研究改進茶葉品質,資助獎勵對茶葉發展作出貢獻的有志之士。

微視頻:《新·徽州八記》第四記——《安茶續香記》

關奮發祖籍福建,茶葉世家,13歲即在武夷山做茶,後落腳香港,併到東南亞經營茶葉。上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茶葉的生產、運輸、銷售受阻,他被迫改行做其他生意。但他不忘祖業,始終惦記著茶,早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已遍訪內地各大產茶區。

關先生寄來的那簍茶,是產於上世紀30年代的安茶。茶簍藏有茶票:“具報單人安徽孫義順安茶號,向在六安採辦雨前上上細嫩春芽蕊,加工揀選,不惜資本,加工精製,向運佛山鎮北勝街經廣豐行發售,歷有一百八十餘年……”

安徽省茶葉公司詢問祁門縣,方知新中國成立前,安茶已經停產。

這款茶葉是安徽唯一,99%的安徽人卻從未聽說過

安茶

茶園

祁門歷史上生產餅茶、青茶、安茶、毛峰,茶業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已頗具規模。唐鹹通三年(公元862年),歙州司馬張途所著《祁門縣新修閶門溪記》載:邑“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於茶者七八矣。由是給衣食,供賦役,悉恃此。祁之茗,色黃而香,賈客鹹議,愈於諸方。每歲二三月,齎銀緡繒素求市將貨他郡者,摩肩接跡而至。”

清光緒初,綠茶銷路不暢。胡元龍、餘干臣在祁門周邊的貴溪、至德(今東至縣)試製紅茶成功,並勸導茶農改制紅茶。自此,紅茶逐漸成為祁門茶業的主要產品,蜚聲海外,暢銷歐美,與印度大吉嶺、斯里蘭卡烏伐紅茶並列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祁門所產綠茶、安茶反倒退居其次了。

一般認為,安茶創制於明末清初,產於安徽黃山市祁門縣南閶江沿岸蘆溪一帶,是介於紅茶、綠茶之間的一種半發酵緊壓茶。安茶歷來稱謂較多,光在祁門民間,就有廣東茶(大約因主要銷往廣東)、軟枝茶、六安茶、青茶等叫法,在廣東、港澳、東南亞一帶,有安徽六安笠仔茶、安徽六安籃茶、陳年六安茶、矮仔茶、徽青、普洱親戚茶等叫法,凡數十種,不一而足。

這款茶葉是安徽唯一,99%的安徽人卻從未聽說過

安茶

茶園

好茶靠好種。祁門當家品種稱祁門種,其中櫧葉種佔81.1%,屬國家級珍貴茶樹有性種優質資源,為祁門獨有,酶活性高,安茶正是採自此種茶樹。採摘鮮葉一般以芽葉為主,採一芽二葉、三葉或對夾葉,以芽蕊為佳。

安茶用篾簍裝,簍呈橢圓形,內襯箬葉。茶色黑褐尚潤,條索壯實均齊,口感清爽醇厚,味中有甜,湯色澄明,帶箬葉香味,適宜熱帶潮溼地區人們飲用。

茶為藥用,茶草同源,茶最早本是解毒之物。相傳,在香港廣東一帶,海邊漁民喝海水後腹脹,把安茶放在爐子上煮一煮,喝上一碗,病就好了。百年前,嶺南曾瘟疫流行,當地中醫以安茶開方之藥引,治好了不少病人,“安茶”可以治病的消息不脛而走,被當地人奉為“聖茶”。

“樓下喝普洱,樓上喝安茶”。當年兩廣、港澳臺及東南亞熱帶地區家境殷實的人家,幾乎家家備有安茶,且越陳越受歡迎。清末民國年間,香港盛行喝安茶,作為上乘飲品,已然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安茶在近代曾遠銷亞洲各地,製茶商號繁多。據《祁門縣誌》記載,安茶歷史上由茶號經閶江從江西運至廣州、佛山等地,轉口銷往新加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和香港、澳門、臺灣等地。1932年,祁門縣有安茶號47家,其中“順”字號6家,“春”字號30家,名氣較大的有“孫義順”“新和順”“向陽春”等。

抗戰期間,受戰事影響,水路荒廢,安茶市場萎縮而逐漸停產。1945年,最後一批安茶運送抵香港後,就此銷聲匿跡了。

讓人沒想到的是,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遠在香港的關老先生居然還對安茶念念不忘,專門來信尋訪,希望恢復生產,再續半個世紀前的茶香。

這款茶葉是安徽唯一,99%的安徽人卻從未聽說過

安茶

編箬

安茶復產,有幸趕上內地改革開放春風。1984年,國務院下達文件,宣佈除邊銷茶(指專供銷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群眾習慣飲用的茶葉)外,內銷茶和出口茶一律實行議購議銷,實行國營、集體、個體多渠道經營。這一年,祁門縣有關部門派技術人員深入安茶原產地蘆溪鄉,遍訪當年安茶製作、經營者,終於試製成功,安茶得以恢復生產。

復產後的安茶,很快在廣東佛山等地引起反響,逐漸行銷原有市場。1997年,根據廣東省土畜產進出口公司一位經理的建議,老茶號“孫義順”商標重新申請註冊,1998年正式啟用。

不巧的是,安茶復產後,正趕上祁門茶業“紅改綠”浪潮,綠茶受青睞,安茶銷售市場受到很大沖擊。

這款茶葉是安徽唯一,99%的安徽人卻從未聽說過

安茶

烘茶

誰曾料想,2003年爆發非典。安茶可消瘴的藥效被廣泛傳播,廣東人紛紛購買安茶加以防範。一時間,安茶火了一把;不僅如此,安茶的經營者們一致決定,非典期間,貨源再緊俏,也絕不提價,堅決不發“國難財”——安茶總算站住腳跟,市場從此穩定下來。

關於安茶的過往,我早已耳熟能詳,但卻從未到蘆溪去看看真正的安茶產地。直到今年清明前夕,我從祁門縣城驅車沿山路蜿蜒40分鐘,來到安茶的核心產區——蘆溪村。一條不足500米長的街上,兩旁茶企、門店毗連,老遠就能聞見淡淡的茶香。

受邀走進一枝春安茶廠喝茶,得知他們剛創辦了“安茶故事館”,還原安茶歷史。我問老闆戴海中:“與祁門紅茶和普洱茶相比,安茶在製作工藝上到底有哪些獨特之處?”

這款茶葉是安徽唯一,99%的安徽人卻從未聽說過

安茶

烘茶

“安茶亦分初制和精製兩大過程,初制和精製前面幾道工序和一般的茶葉製作比,工藝相差不大,精製後面的幾套工序比較獨特。比如補火,主要作用是提香;夜露,用竹墊把白天補好火的茶葉攤於露天,吸收露水中的養分精華,改變茶葉的口感;裝簍,使茶葉與箬葉、竹篾近距離接觸,溫溫熱氣促使茶香、箬香、竹香三香合一;打圍,把裝滿茶葉的小簍串連起來,把握好竹篾收緊的力度,這是緊壓茶葉的過程,普洱茶要越緊越好,安茶講究外緊內松……”

戴海中說,“新制的安茶一般需儲存陳化2至3年後,使其火氣退盡,方可飲用。”

“火氣退盡”四字,頗有意味:原來茶也有火氣,退盡後方能成為好茶——茶尤如此,況人乎?

祁門縣祁紅產業發展局負責人告訴我,蘆溪鄉現有15家生產安茶的加工企業,安茶銷售市場相對穩定。2018年安茶產量近200噸,產值近2000萬元,這些年基本保持在這個水平,產量和產值都不算大。

“做大一點,不是更好麼?”

“那倒不一定非要追求數量。目前來說,制定安茶標準,確保安茶品質,保護好安茶品牌,才是當務之急。”

這款茶葉是安徽唯一,99%的安徽人卻從未聽說過

安茶

存放

這話說得實在。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一定要貪多求大。只要做精做細,做到唯一,即使再渺小,照樣有廣闊的生存空間和頑強的生命力,自會有其無可撼動的一席之地。

安茶比較小眾,產量不高,銷區不大,目前主要內銷廣東、北京、上海,外銷日本。之所以能在銷聲匿跡數十年後被人記起,浴火重生,就在於它的精與細,還有它獨特的口味和效用,在愛茶人舌苔上鐫刻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一片茶葉,富一方百姓。離開蘆溪鄉時,當地人告訴我,蘆溪村有農戶585戶,其中520戶從事安茶生產。2018年村民人均純收入15920元,高於安徽省平均水平;其中從事安茶生產的純收入達11148元,佔全年70%。農戶不僅從事安茶的種植、採摘、生產、銷售,還忙於採摘箬葉、編制篾簍……

續香後的安茶,又在續寫鄉村振興的新傳奇。

(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06月22日第11版,作者:斯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