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是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

亙古懷念說史


劉秀(公元前6~ 57年),字文叔,漢族,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後漢書·光武帝紀》說他是高祖的九世孫。

東漢王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西漢皇族後裔劉秀與兄在家鄉舂陵乘勢起兵,與眾英雄並爭天下。公元25年,他獲得了農民戰爭的勝利果實,重新建立起劉漢政權,建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以加強中央集權。

第一,劉秀著意防範功臣、宗室諸王及外戚專權,通過各種辦法加以控制。在他執政期間,大多數功臣以列侯奉朝請,讓他們享受優厚的待遇,而不參與政治。對於朝中諸臣,督責尤嚴。

第二,為加強中央集權,劉秀一方面削弱三公權力,另一方面則擴大尚書檯的權力。一切政務不再經三公管理。尚書檯成為皇帝發號施令的執行機構,所有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

第三,秦漢以來,地方政權機構為郡縣二級制。為了監察地方的政績,漢武帝時已分州派遣刺史,進行視察。劉秀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把刺史固定為州一級的地方長官。刺史處理地方政務,不通過三公,可直接上奏給皇帝,使地方郡縣也直接置於皇帝的控制之下。

第四,東漢封建政府職能的調整

1.加強尚書檯,削弱三公權力

在中央政府中,號稱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義上的政府首腦,實際權力在中朝的尚書檯。光武帝曾裁併其他許多中朝官職,所以尚書檯更能集中行政權力。尚書檯設千石的尚書令和六百石的尚書僕射,令、僕以下有六曹尚書分掌庶政,每曹有丞、郎若干人。皇帝挑選親信的三公或其他大臣“錄尚書事”,實際上等於自己直接指揮尚書檯,所以尚書檯專權用事就是專制皇權的加強。

2.加強監察機構

(1)提高御史中丞的地位。 秦和西漢中央最高監察官為御史大夫,漢成帝年間,由何武建言,設三公官,以御史大夫改作司空,分行丞相職權,地位是很高的。御史大夫下有二丞,一為御史丞,一為中丞。此外,還有侍御史、御史等。東漢政權建立後,御史大夫改為司空,已不負監察之責,有時根本不設此職。而將原為御史大夫屬下之中丞改任為御史臺(府)的長官,負責監察百官,其權位逐漸與司隸校尉、尚書令並重。

(2)復置司隸校尉。 西漢武帝時始置,為中央要職,又是地方監察官、負責監察京師百官,至成帝時廢。東漢立國後,復置之,又擴大其職權,並領一州。屬於司隸校尉部的郡有河南、河內、右扶風、左馮翊、京兆、河東、弘農。司隸校尉秩比二千石,設從吏十二人,主管察舉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州部事務,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

(3)擴大刺史的職權範圍。 西漢武帝始設刺史以加強對百官和強富豪公的監察。東漢時,進一步擴大刺史職權範圍。全國分十三州(部),置刺史一人秩六百石。其職權除與西漢相同者外,另從建武十二年(36年)始有每歲舉茂才為定製,年舉刺史所轄州茂才一人。 於是刺史增加選舉之權。同時,地方選舉劾奏之權亦轉歸刺史。

3.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與廢除內地郡國都尉

光武帝裁併400多縣,相當於西漢末年縣、邑、道、侯國數的1/4。吏職減去9/10,邊塞的亭侯吏卒也陸續罷省了。這些措施主要為省開支。地方政權中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州的地位由監察區域逐漸變為具有郡職上一級地方政權性質的行政區域;刺史則相應地變為具有統郡職能的長官。

第五,鞏固王朝的措施

1.退功臣進文吏。為了適時削奪將帥軍權,劉秀提出此項措施。其關鍵是“退功臣”。採取兩種做法,一為封侯褒揚。如“雲臺二十八將”等。二是奉朝請。即功臣日常不任官職,有事奉請入朝參議。

2.以柔道治國。這種理論來源於劉秀對道家著作的理解。所謂“柔能治剛,弱能制強”。這是由於他對西漢末年政治黑暗、經濟凋敝等社會現實的考慮。他主張採用道家休養生息的思想來恢復國家政治與經濟秩序。

3.倡導儒學,宣佈圖讖於天下。劉秀自幼習研《尚書》,有一定的學術功底。他大力倡導儒學,朝廷上下講經蔚然成風。明、章兩帝亦如此,儒學正式成為王朝欽定的正統思想。劉秀一生篤信圖讖,即位之後更是如此。

4.釋放囚犯,減輕刑法。東漢社會存在相當多的囚徒與奴隸,成為重大社會問題。劉秀從建武二年至十二年中七次下詔釋放奴婢,並且大量赦免囚犯,這些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同時增加大量勞動力。

5.削弱諸侯王勢力。東漢初期先是分封劉秀宗室叔侄兄弟為王,繼而又封劉秀諸子為王。前者先封為王,再降為侯,又降為公。前者封國多為一個郡,後者二郡。體現親疏之別。東漢諸侯王政治上無治民權,王國之傅與相由皇帝任命。並多方限制各王的政治行為。











周朝文DMU


劉秀之所以稱為位面之子,是因為他開掛般的一生,劉秀之所以被稱為最完美的皇帝,是因為他不但能打仗,更能治理國家,稱帝后他勵精圖治,使得政治,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新的高度,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光武中興’。都說東漢相比於西漢存在感太低,我覺得不對,是因為光武帝的光芒太強,以至於後面的皇帝無法越過他而已。

加強中央集權,這對每一位開國皇帝來說都是最重要,也是首要解決的事情,劉秀也一樣,他主要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面開始,為了更直觀,我們將他和另外一名開國皇帝朱元璋做對比:

一 政治上劉秀‘退功臣,進文吏’,劉秀給了他們豐厚的物質和崇高的地位,但收回了他們的實權。朱元璋直接了當,殺功臣!到目的都是杜絕功高震主,除後患。

劉秀削弱了三公的權力,加強尚書檯的作用。朱元璋又是直接了當廢丞相,設內閣,目的都是獨斷決策權。

二 經濟上劉秀大赦天下,實行度田制,並丈量土地,普查人口。朱元璋又是直接,先丈量土地,普查人口,完了直接移民。目的也都一樣,穩定民心,復甦經濟。

不得不承認兩位都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如果說朱元璋是一代霸主,劉秀則更像是一名賢君!偉大領袖毛主席曾這樣評價劉秀:‘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風輕雲淡品趣史


公元36年,劉秀登基後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古老中國再次歸於一統。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 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光武中興。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一、設置尚書檯

劉秀除去貴族的參政權和有軍功將軍們的兵權,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將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檯,一切政令都由尚書檯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

二、整頓吏治

光武帝即位之後,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三、偃武修文,與民休慼

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其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未嘗復言軍旅”。

四、打壓豪強,實行度田政策

豪強勢力的發展,光武帝採取鎮壓與安撫並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拖,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亂首領人物遷往他郡,切斷他們與原所在郡的聯繫,給了豪強地主嚴重的打擊。

度田也成為東漢朝廷的定製。因各項政策措施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

五、大興文教

建國後,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