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取向的過與錯——與你息息相關但你卻不知道的祕密6

心理諮詢取向的過與錯——與你息息相關但你卻不知道的秘密6


大家好,我是松鼠,歡迎來到松鼠聊心理!

上期我給大家分享了精神分析它不是一個科學的心理學理論,它只不過是對人的精神世界做出一個哲學解釋,是那個特定的時代,在心理學發展初期的產物,無論是我們學習還是求助心理學的時候,我們都要清晰地認識這個問題,不能盲目相信和推崇精神分析,不然很容易走進死衚衕!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心理諮詢取向的過與錯。什麼是心理諮詢取向?通俗地說就是心理諮詢師採用什麼樣的技術和方法來做心理諮詢。有的求助者也會直接要求心理諮詢師:如我要催眠、我要精神分析等等。

大家在學習心理諮詢技術或者考證時,老師也會告訴我們因為心理諮詢理論非常多,技術方法也非常多,一位心理諮詢師多半隻能學習一種流派的理論、技術、方法,只能專注和擅長於這一流派,而把其他的忽略掉。國內的心理諮詢老師,往往因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比較深入而感到自豪,如果自己沒有取向的話反而會比較羞愧。

在前幾期的分享中我多多少少也提到過,取向它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本來人的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就像一個完整的大象,有頭有身體有尾巴有鼻子,而取向就像是在盲人摸象,取任何一個取向的心理諮詢師,用自己熟知的一種心理流派的理論技術方法去解釋一個人完整的心理活動,去幫助去理解求助者,那都是盲人摸象,摸到求助者的腿就說是柱子,摸到背就說像牆……所以無論你是用哪種取向去做諮詢,都只能觸摸到一個心理問題點,永遠看不見心理這頭大象整體的樣子。

比如人本取向只看到人的需要和求助者自我概念的價值條件化(也就是活在別人嚴苛的評價和標準中),而忽略了行為。比如認知取向的核心的關注是認知,它認為只要出現心理困惑就是認知出了問題,而忽略需要情緒和動機行為,更沒有考慮先天因素影響。比如行為取向只關注刺激反應強化,而忽略了需要情緒和認知。比如精神分析取向只關注潛意識,它只關注這一個東西,所有的認知行為思維方式都用潛意識裡的性壓抑來解釋。心理諮詢師只關注求助者一個點,那麼很容易就把別的方面給忽略了。

大家想一想,我們每個人為什麼會出現情緒,為什麼會出現動機,為什麼我會這樣看待事情,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行為,而每個人面對同一件事的認知和行為又是不一樣的,為什麼呢?其實,我們任何一個心理活動和行為它總是圍繞自己的需要展開的,認知也好,行為也好,都是為需要去服務的,需要出現了,也就是你的機體出現了失衡,所以你就有了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而你的需要被滿足了,你就愉悅了。其實情緒就是反應需要的,在我們的心理活動中其實是沒有需要的,只有情緒。情緒是我們大腦實際存在的一個東西,情緒也是需要的一個體溫計。

什麼樣的情緒代表什麼樣的需要,比如焦慮不安通常反應的是安全需要,比如傷心通常是被愛的需要沒有滿足,比如抑鬱通常是價值需要沒有被滿足,憤怒是因為不被人尊重。情緒的強烈程度反應你的需要被滿足或者沒被滿足的程度。實際上,在我們的心理活動中,丘腦的情緒信號傳導到大腦皮質後才會產生動機,動機實際就是讓你的大腦和機體進入一個準備狀態,去指向去關注你的“食物”和相關事件,如何獲取你想要的“食物”呢?這時就需要你去看清楚分辨清楚,食物在哪兒,如何才能拿取,要排除什麼樣的干擾,要和哪些人合作,這個過程就是認知。僅僅有了認知並不能直接獲取“食物”,還需要你採取行動去執行。只有你的行為能夠有效地適應環境,才能得到這些“食物”,你的需要才能被滿足。這就是我們所有人心理活動的邏輯。這就是心理這頭大象基本的輪廓和模樣。

從需要到情緒到動機到認知到行為和環境互動的一個過程,它還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1、先天遺傳,遺傳決定了你的氣質,也會影響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決定了你在某些方面的智能本身就弱一些。

2、受到成長中經歷體驗影響,特別是成長過程中的環境、學到的知識、家庭培養,它會決定你的見識、行為和心理需要,決定了你的心理模式。

3、受當時的環境和情景因素影響,也就是社會影響,你的身份、角色、地位及社會規範、環境帶給你的壓力等。所以心理這頭大象是涵蓋了需要、動機、認知、行為等方方面面每個維度,甚至包括具體的細節和環節,它是一個整體,不是碎片化的,是相互的,是有一個內在邏輯的。


大家試想一下,用某一個流派理論技術作為取向,它能看清心理這頭完整的大象嗎?用單一的取向去面對求助者的時候,會是個什麼狀態?但是作為專注一個取向的心理諮詢師他是不會去主動思考這些問題的,他會覺得自己掌握了最好的武器,面對求助者的各種問題他都能去解決。但實際上,單純的一個取向是沒有辦法把求助者的心理狀態和心理問題作一個非常清楚的診斷的,同樣,某一個單一的取向技術也不可能做出完整的治療方案,頂多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能根本解決求助者的心理困惑。

比如埃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一個人不好的情緒和不好的行為C不是因為一個事件本身A導致的,而是因為自己錯誤的認知錯誤的信念錯誤的看法B導致的。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這是胡說八道!人的不好的情緒和行為,肯定是因為需要沒有被滿足導致的,不可能是認知導致的,一定是某個事件發生了,他的需要受到損害,他才會有痛苦的情緒,認知對情緒的影響只是望梅止渴,也就是我們平時很多安慰人的話:別多想,別往壞處想,這隻能起一點點緩和作用,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但是認知取向非常重視埃利斯的合理情緒療法,關注認知觀念,對事情的看法,從求助的認知觀念看法去入手,指望能解決求助者的心理問題,怎麼可能去解決呢?求助者最後只能說:老師,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因為求助者的根本是需要沒有被滿足,導致需要沒有被滿足的原因是認知出現了偏差或者是認知出現錯誤,但僅僅只是認知錯誤是不可能導致人的需要缺失的,更直接的原因是行為出了差錯,是行為與環境不相匹配,和環境不適應,和環境發生衝突,而導致需要的‘食物’無法獲取。所以僅僅只解決認知是不可能解決心理問題的,可惜的是我們絕大多數心理老師培訓心理諮詢師的時候太過重視和強調認知了!

一個人的問題想要得到解決,先要得到需要的支持緩解情緒,然後解決認知的問題,最終是要解決行為的問題,所以單獨的一個取向一個流派,他只是在一個斷層在工作,他很難真正讀懂求助者的內心世界的!更不可能系統完整有效地解決求助者問題的!

無論是我們學習還是求助心理學的時候,我們都要清晰地認識這個問題,不能盲目的相信和推崇某一流派某一取向,對求學者而言他會覺得心理學好難學,那麼多流派那麼理論那麼多技術都要學太深奧太複雜了。而對求助者而言他會覺得找了無數的心理諮詢師,卻從來沒能真正解決問題,最多隻是緩和一下看似有效,所以這就是取向導致了當下心理界非常疲軟非常無力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