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心裡最溫暖的地方,也是生命中最惆悵的所在


又一年秋雨梧桐葉落時,街邊的小道上,偶爾有幾片雨打下來的葉子。腳步停留在鍾愛的蛋糕房,擄走最愛的甜品,手機裡某人還在嘮叨,有那麼一絲絲甜掠過心尖。置身在雨後清冽的空氣中,有種身在故鄉初秋的幻覺。


原來心裡最溫暖的地方,也是生命中最惆悵的所在


原來關於故鄉的記憶是根深蒂固的,在初秋的萬畝稻田中嬉鬧,在黃河邊的沙坑裡烤雞蛋的新奇,在羊皮筏子上擔心掉進黃河的恐懼,在沙棗樹下打沙棗的快樂……是誰說"時間可以改變一切?"那些關於故鄉的美好記憶,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淡化反而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容易被喚起。

在那個從小生活的地方,哪怕閉著眼睛也不會迷路,有三五好友共同分享各種情緒,最愛還是隔三差五的出遊,如今一切的一切只變成了記憶。在多少人心裡故鄉是最溫暖的地方?只是這地方也纏繞著多少人的惆悵。沒有貼切的語言形容心境,只記得《秋暮南樓偶賦》寫盡了心坎裡的情思。


原來心裡最溫暖的地方,也是生命中最惆悵的所在


商飆吹入萬人家,窗外輕寒透碧紗

極浦每驚歸雁落,高樓況復夕陽斜。

破蕉淅瀝風如雨,瘦菊離披葉勝花。

極目晴云何處望,馬蹄荒草隔天涯。

這首詩寫的是周映清的故鄉-南樓秋景。《禮記·月令》中說:"孟秋之月,其音商。"商飆,就是農曆七月的秋風。這初秋的風,在大家都沒有準備的時候,一下子吹入了萬戶千家,把輕輕的寒意,透入了碧紗窗裡。


原來心裡最溫暖的地方,也是生命中最惆悵的所在


此時女子細膩的感知到這種季節變化帶來的微寒,站在窗前遠眺。遙遠的水岑,南歸大雁落在水畔,還有夕陽下的高樓。"每驚"與"況復",可以看出詩人不是第一次登樓。水色蒼茫,雁影孤單,登高臨水,夕陽滿眼,這些熟悉的景象是文人文章彙總常見的意象,每遇都會倍感惆悵。

清代的戴璐在《吳興詩話》中點出周映清詩歌的特點"映雲'春來又見哉明月,愁絕休吟其雨篇…《秋暮》雲'破蕉淅瀝風如雨,瘦菊離披葉勝花皆未經人道。"確實,"風如雨""葉勝花"的意象少見而特別,但在這裡卻顯得合乎情理。


原來心裡最溫暖的地方,也是生命中最惆悵的所在


秋風潑灑、穿越於殘破的芭蕉,淅淅瀝瀝,蕭蕭颯颯,最能引起聽覺上的悽迷感受,讓人有不知是風是雨之惑。讓人不覺聯想起歐陽修的《秋聲賦》:"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噫嘻悲哉!此秋聲也。"

其實不管是風雨還是芭蕉和菊都是秋天裡的一景。"瘦菊離披葉勝花",滿眼見到的,是重重疊疊於秋意之中的菊葉,而菊花,卻消瘦憔悴於無盡的枝葉之中。"葉勝花",用葉子的繁盛,突出花的衰敗。


原來心裡最溫暖的地方,也是生命中最惆悵的所在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用描寫人的詞"瘦"來突出花與葉的對照;而在《醉花陰》中,"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之句,亦用"瘦"來描摹菊花與詩人。

尾聯回到景物描寫,在南樓極目遠望,晴云何處?只聽馬蹄聲漸行漸遠,而荒草成片隔斷天涯給人以無限遐想。


原來心裡最溫暖的地方,也是生命中最惆悵的所在


"生女終辭家,去去何時還"古往今來,多少女兒要離家?多少女兒要遠行?"既去復回顧,離愁無盡時"離別總是惆悵萬千。隨著時間的流逝,故鄉就慢慢變成了心裡最溫暖的地方,這地方承載著生命裡的最親切卻也最惆悵的地方。

正值初秋,你在什麼地方感受秋的情緒?


(本文系芸語芸心原創,歡迎關注,帶你行走在文字間,遇見不一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