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底為什麼而活,《了凡四訓》這部古書早就告訴了我們

《了凡四訓》

曾國藩將其列為子侄必讀人生智慧之書

晚清以來,在民間有“一書一訓”的傳說,一書即為《曾國藩家書》,一訓即為《了凡四訓》。

曾國藩本人對此書最為推崇,在《了凡四訓》原文中有“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汙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

曾國藩讀完此書,改其號為“滌生”,並將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

人生到底為什麼而活,《了凡四訓》這部古書早就告訴了我們

稻盛和夫讀完此書,在他的著作《活法》中寫道:“我邂逅了中國400年前袁了凡的《了凡四訓》,立即得到了頓悟,原來人生是這樣的。”

《了凡四訓》講的是什麼?

《了凡四訓》為明代袁了凡記錄其一生改造命運的秘訣與精華所得。

袁了凡先生結合了自己親身的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孫而作的家訓,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以此來告誡他兒子,不要被“命”束縛,命運是可以改變的。

袁了凡真名叫袁黃,父親病逝,為了滿足父親學醫的心願,放棄學業去賣草藥,遇到了第一神算子——孔先生。

孔先生給袁黃算命,袁黃以後是仕途中人,如果繼續讀書明年就可以中秀才,袁黃半信半疑。

後來孔先生見到袁黃母親,算中袁黃小時候很多事情。

母親便同意兒子去趕考,結果真的中了秀才,隨後多次考試都跟孔先生預測的一樣。

人生到底為什麼而活,《了凡四訓》這部古書早就告訴了我們

孔先生算袁黃只能活到53歲,且一生膝下無子,仕途並不太順利。

隨著孔先生算定的事件一一應驗,讓他覺得心灰意冷,覺得人生不過如此。

從此他深信宿命論,認為一個人命運已定,胡思亂想、用心渴求均毫無用處,所以乾脆不再用心作為、聽天由命了。

與雲谷禪師坐禪開悟

後來袁了凡離開京城南歸家鄉,數次科舉考試落榜,往南京棲霞山中拜訪雲谷禪師。袁了凡與雲谷禪師對坐一室,心中一念不生,三晝夜未曾瞑目。

雲谷禪師問:袁施主,凡人所以不能成為聖人,只是因為被妄念相纏,你我靜坐三天三夜,不見你起一個妄念,這是什麼緣故啊?

袁了凡:我平生命運早已被人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使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谷禪師:我以為你了悟自性而入了禪境,原來還只是個凡夫啊。

袁了凡:禪師此話怎講?

雲谷禪師:凡人未能達到無心,就是外不執著於一切事物的相狀,內不因此而動心念。若外面不會被物慾六塵所誘惑,內心不起貪、嗔、痴的三毒妄念,即可了悟本性,不入輪迴了。

若達不到這個境界,終為陰陽所束縛,不能超越陰陽五行和數理的範圍,在六道輪迴之中,安得算不定你。 但是,惟有平凡的人有定數,那極善之人,數就拘他不定。而極惡之人,數也拘束他不定。你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絲一毫,這不是凡夫,又是什麼呢?

袁了凡:難道,這命中定數是可以逃得過的嗎?

人生到底為什麼而活,《了凡四訓》這部古書早就告訴了我們

雲谷禪師:你有沒有看見六祖慧能在《壇經》中所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只要能回頭,自己內心裡面去求,內心有感,外面自然有應,感應道交,沒有不通的。

若不能反過來向內心去反省,而只有向外面去攀援追求,這樣求之固然有很多方法門道,而能夠得到的,還是你原來命中有的,並不是求來的,命中沒有的,還是求不到。內外雙失,內心失去道德仁義,外面失去功名富貴,不從內心去求,所以沒有利益。

雲谷禪師問袁黃孔先生算你命裡如何?袁黃就將孔先生推算的命數,向雲谷禪師如實稟報,禪師便問,你覺得自己應該的功名,應該有子嗣嗎?

袁了凡:不應該。

雲谷禪師:為什麼不應該呢?

袁了凡:一切福田科第中人,都是有福相的,而我福薄,又不能積功德、積善行,培養厚福的根基。而且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自尊自大,以才智蓋人。輕言妄談,直心直行,凡此種種,皆是無福之相,又怎麼能有科第功名呢!

雲谷禪師:那怎麼不應該有兒子呢?

袁了凡:所謂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我有潔癖,這是我沒有子嗣的第一個原因。和氣能育萬物,而我善怒,這是原因之二。仁愛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我常常吝惜自己的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這是原因之三。多言耗氣是其四。我又好飲酒,以至於消散精氣,是我無子的原因之五。又好徹夜長坐,不懂得保護元氣元神,這是原因之六。其餘的過錯尚多,不能悉數說來。


人生到底為什麼而活,《了凡四訓》這部古書早就告訴了我們

雲谷禪師:生兒子,有修百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百世的孝子賢孫。有修十世之福德的人,一定有十世的孝子賢孫,保住他的家道。那個沒有後代的,或者出了不孝的子孫的,那是沒有修福,福德很薄的緣故。

不中科第這樁事情,世間能享受千金之才的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能夠享受百金之財產的人,一定是百金的人物。應該是餓死的,一定是餓死的人物。天道只不過是因其材而順應自然,從未額外加纖毫的意思在上面。

你如今既然知道自己福薄與沒有兒子的原因。從今以後,盡情把它改過洗刷,把一向不登科第、沒兒子的原因,作一個大的改變。務必要積功累德,務必要包容別人的過失。務必要愛惜自己的精神。

經過雲谷禪師的指點袁黃幡然醒悟,從前種種過失,譬如昨日死,從今以後,改過自新,譬如今日之再生。這就是義理再生之身。 血肉之身尚然有個數理在。義理之身,亦能以感而格新天然之道。

人生到底為什麼而活,《了凡四訓》這部古書早就告訴了我們

了凡先生的功過格

一個人如果誠心竭力,為善不倦,數就拘他不得。反過來,如果肆無忌憚,怙惡不悛,數也保他不住。後改名“了凡”,意思是從凡夫得到了脫,從而得大自在。

定數也可以逃脫,命由己立,福自己求,一個人只要真誠用功,多做善事,沒有不感應的。

於是袁黃先生拜禪師為師,獲得了擺脫命數之法—《功過格》,把自己的號改為了凡,他每天記錄、反省自己的功與過。每個月總結一次,將功抵過。

在一次科舉考試前,孔先生給他算的是他會考中第三名。

但是袁黃回到家中,立誓要先行三千善事,求登科第,按照禪師說的認真、用心的去做,結果這次考了第一名!

接下幾次事件孔先生都算的失靈了,了凡先生就更加相信:命運是可以改造的!

從此他斷惡修善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無論是仕途還是家庭,都變得順利美滿,直至七十多歲壽終正寢。

這都跟袁了凡踏實用心行善有關係,他一生做過無數善事,而且心懷人民,為民做實事,深得百姓們的愛戴。

在去世前,他撰寫了自己“親歷、親見、親聞”,集“儒、釋、道”三家學說為一體的《了凡四訓》。

人生到底為什麼而活,《了凡四訓》這部古書早就告訴了我們

為什麼《了凡四訓》被稱為中華人生智慧經典

《了凡四訓》共分為四個章節,分別為: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第一章,立命之學

所謂“立命”,就是要創造命運,而不被命運束縛。

本章記述了袁了凡最初對算命的深信不疑,與瞭解了命運的原理,決定改變自己命運的過程。

袁了凡在本章寫道: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第二章,改過之法

袁了凡在本章寫道:欲要改過,一定要有三顆心。

一是羞恥之心,二是敬畏之心,三是發勇之心。

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只要我們留有一口氣,還活著,滔天的罪惡還是可以懺悔改過的。

從前有人一生作惡,到了臨死的時候,方才悔悟,發了一念善心,就得到安詳地善終。

這是一念猛厲,足以洗滌百年之惡。譬如千年黑暗的幽谷裡,拿燈來一照。那千年的黑暗,立刻就消除了。所以過錯不論久近,只是以改為貴。

但是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我們這個身體是容易死亡的,等到一口氣不來,再要想改過,就無從悔改了,將永遠沉淪在惡道裡了。

人生到底為什麼而活,《了凡四訓》這部古書早就告訴了我們

第三章,積善之方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本章中,袁了凡教會我們辨別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偽善。

袁了凡在本章寫道:乃知人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

第四章,謙德之效

人在擁有了名聲、地位、財富,或積累了一些善業後,只有做到為人謙和,方能保住所積累的善果。

袁了凡在本章寫道: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先生認為一個人只要做到“立命、改過、積善、謙德”這四點,那麼福氣、運氣,自然會降臨。

人生到底為什麼而活,《了凡四訓》這部古書早就告訴了我們

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福。從前各種詩書中所說,實在是的的確確,明明白白的好教訓。一個人要求富貴就得富貴,要求兒女就得兒女,要求長壽就得長壽。

信什麼,行什麼,便是什麼。幹什麼,是什麼,便成什麼。

要改命運,先改自身,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不斷改變自身、消災積福來改變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