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儒林外史》周進的故事

不知道有多少從事卑賤職業的人,他們沒什麼文化,卻做了很仗義的事;又不知道有多少知識份子,他們滿口仁義道德,卻道貌岸然,做出背信棄義的事,為此明代詩人曹學佺寫了一副著名對聯:“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儒林外史》裡也有這樣的故事。

儒生周進,蹭蹬科場多年,秀才不曾中一個,直到六十多歲,才得以求得功名。在他未發跡時,那些中了秀才、舉人的士人對他態度輕蔑,冷嘲熱諷,有的甚至過河拆橋,極盡小人之能事。在他走投無路的最絕望之時,是一夥無親無故的“卑之曰市井,賤之曰市儈”的小商販拿出真金白銀,熱心幫助了他,使他有機會一舉登科,實現了夙願。

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儒林外史》周進的故事

1.讀書人梅秀才。

周進在高中的前一年,在山東兗州府汶上縣薛家集村的學堂裡做館。

館不好做啊!周進一個考了幾十年未中的老童生,名望自然不如那些中了的,照比後面回目裡那些做館酬金動輒三、四十兩銀子的秀才先生,周進在薛家集每年只得十二兩的酬金。像這種講好的每天只二分銀子的飯錢實際上還不能保障、每天只好吃些老菜葉子的窮鄉僻野,除了周進之流,別人是不來的。

周進剛來村的時候,薛家集人準備了歡迎宴,請了村裡的秀才梅三相來作陪。

梅三相新中秀才,帶了一頂彰顯身份的新頭巾,揚眉吐氣,比中了狀元還神氣。

而周進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裰,那右邊袖子,同後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麵皮,花白鬍子。一進門,連門外的狗也叫囂起來。

這作陪的梅三相對周進滿是看不起,見周進來了,別人都迎了出去,他等到周進進屋才“

慢慢的立起來和他相見”。

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儒林外史》周進的故事

周進得知梅三相是秀才,不肯讓他拜自己。眾人都說“論年紀也是周先生長,先生請老實些罷”,梅玖卻回過頭來向眾人道:“你眾位是不知道我們學校規矩,老友是從來不同小友序齒的;只是今日不同,還是周長兄請上。”梅三相特意強調自己位置之高,周進位置之低,表示要不是今天這樣的場合,我是不會和他排順序的!

在酒桌上,見周進吃齋,梅玖唸了一首詩諷刺他:“呆!秀才,吃長齋,鬍鬚滿腮,經書不揭開,紙筆自己安排,明年不請我自來!”說完哈哈大笑。真真叫周進顏面盡失啊!

然而梅三相繼續“作惡”,他知道讀書人哪兒最痛,卻哪壺不開提哪壺,三番幾次提“秀才”來刺激周進。比如解釋這首諷刺詩的時候,一會兒說你明天就能中秀才,一會兒又說,不是說你,你不是秀才。

似乎仍意猶未盡,梅三相又說了一個故事:先年俺有一個母舅,一口長齋。後來進了學,老師送了丁祭的胙肉來。外祖母道:‘丁祭肉若是不吃,聖人就要計較了;大則降災,小則害病。’只得就開了齋。

俺這周長兄,只到今年秋季,少不得有胙肉送來,不怕你不開哩!

都到了這把年紀,又跑到這種揹人的地方來混飯吃,到秋天怎麼就能中了呢!

眾人跟著起鬨,端起酒杯預祝,把個周進臉上羞的紅一塊,白一塊。

一場歡迎宴在讀書人梅三相的惡搞下變成了羞辱宴。


2.讀書人王舉人

因為避雨,坐船的王舉人來到了周進做館處,兩個人就這樣遇上了。

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儒林外史》周進的故事

照比梅秀才,王舉人就更不得了了,那口氣是相當的大,閒談中,他說:“這話更不作準了。比如他進個學,就有日頭落在他頭上,像我這發過的,不該連天都掉下來,是俺頂著的了?

王舉人話裡的“他”就是梅三相。起因是,王舉人說自己做了個夢,夢裡他和一個叫旬玫的人一同中了進士——周進的一個學生的名字。

或許喜歡聽到自己的學生會出息,周進禮貌的附和:“老先生,夢也竟有準的:前日晚生初來,會著集上梅朋友,他說也是正月初一日,夢見一個大紅日落在頭上,他這年就飛黃騰達的。”

舉人哪裡會把秀才放在眼裡!因此王舉人說出了“他要是被日頭砸著那我就頂了天”的話。

王舉人從船上下來,從“與周進舉一舉手”到“你想就是先生了?”再到“你這先生貴姓?”充滿了對周進的藐視和不尊重。一張口:“足下莫不是就在我白老師手裡曾考過一個案道的?說這幾年在顧二哥家作館,差是不差?”、“顧二哥是俺戶下冊書,又是拜盟的好弟兄。”優越感爆棚,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更加令人側目的是,周進一直陪著他,到了吃飯的時候,管家捧上酒飯,雞、魚、鴨、肉,滿滿一桌子。王舉人也不讓周進,自己坐著吃了。每每讀到這裡心想:這tmd是人乾的事嗎!當然吃齋飯的周進也不圖王舉人的大魚大肉,關鍵是羞辱人,尤其在隨後的“和尚送出周進的飯來,一碟老菜葉、一壺熱水”時候。

周進白陪了王舉人,沒賺到尊重不說,還得給他收拾。

次早,天色已晴,王舉人起來洗了臉,穿好衣服,拱一拱手,上船去了。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周進昏頭昏腦,掃了一早晨。

由於王舉人一番“夢裡和荀玫一起中進士”口若懸河的話,周進第二年的館做不成啦。

原因是,一薛家集的人都曉得荀家孩子是縣裡王舉人的進士同年,他們一面笑話荀家,一面“聽見這話,都各不平”。又有村裡頭目說:“是周先生看見我這一集上只有荀家有幾個錢,捏造出這話來奉承他,圖他個逢時遇節,他家多送兩個盒子。”因此“

眾人都不歡喜”,第二年便辭了他。


3.儒士顧老相公。

這個人沒有真正出場過,他的形象為人都是通過別人嘴裡“說出來”的。

顧老相公是周進的前東家。周進之所以能來到薛家集村做館,是因為薛家集村的夏總甲和顧老相公都在衙門裡當差,所以識得他家的教書先生,因此把周進介紹來。

夏總甲介紹周進時這樣說:“先生倒有一個,你道是誰?就是咱衙門裡戶總科提空顧老相公家請的一位先生。姓周,官名叫做周進......顧老相公請他在家裡三個年頭,他家顧小舍人去年就中了學,和咱鎮上梅三相一齊中的......後來將周先生請來,顧老相公親自奉他三杯,尊在首席......”

從夏總甲這番話裡,得知顧老相公第一是個官員,必是個儒士,第二是個知恩圖報的人。

因為兒子進了學,在中學當日,熱鬧場中,顧老相公將老師周進請來,“親自奉他三杯,尊在首席”。

可從梅三相口裡得知,顧老相公是一個表裡不一的人,他對周進過河拆橋,或者說並不感恩。

梅玖道:“我因先生吃齋,倒想起一個笑話,是前日在城裡我那案伯顧老相公家,聽見他說的:有個做先生的一字至七字詩。”

這首一字至七字詩,就是梅三相在歡迎宴上譏諷周進的那首:“呆!秀才,吃長齋,鬍鬚滿腮,經書不揭開,紙筆自己安排,明年不請我自來!

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儒林外史》周進的故事

在顧家兒子中了的日子裡,同案的梅三相和顧家往來頻繁,在顧家,顧老伯把周進一個酸腐落魄的老儒形象以一字至七字詩的形式講給客人聽,以此取樂。

顧老相公會是這樣的人嗎?

從在他兒子中學的大喜日子,周進點了一本戲梁灝八十歲中狀元故事的戲,顧老相公“為這戲,心裡還不大喜歡”,後來戲文內唱到梁灝的學生卻是十七八歲就中了狀元,顧老相公知道是替他兒子發兆,方才喜了這個細節看,這個顧老相公就是個小肚雞腸的。再從王舉人口裡得知,他和王舉人是拜盟的好兄弟,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像王舉人種人,什麼做賤人的事幹不出來!因此說,顧老相公道德敗壞比梅、王二人更甚。

把你家兒子教出了成績,你卻寫出了一首嘲笑老師的詩,這是有多麼不厚道啊!


4.“屠狗輩”的商販。

自從薛家集村回來,周進便失了館。

眼看越來越艱難,周進的姐夫來勸他跟自己一夥人出去記賬,他說:“老舅,莫怪我說你:這讀書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難了!人生世上,難得的是這碗現成飯,只管稂不稂莠不莠的到幾時?我如今同了幾個大本錢的人到省城去買賣,差一個記帳的人,你不如同我們去走走......”

這金有餘是個買賣人。古代有“士農工商”的說法,“商”排在了最後;“九流”之中: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商”也被排到了最後,可見金有餘他們職業的“卑賤”不差“屠狗輩”。

可“屠狗輩”勸人的話是多麼的有道理,尤其是其中的一句“人生世上,難得的是這碗現成飯”,簡直是金句!把它放到現在世上,又有幾個人能悟出來?

周進應允。

可巧,周進到了省城就住在了貢院附近。這是他一輩子都不敢想的地方,如今在他即將“夢”醒之時意外看見了,因此他就想進去看一看。姐夫金有餘體恤小舅子的心情,花了兩個小錢和夥伴們一同陪去參觀。

哪知不看還可,一看到那貢院裡考生考試的號板,這幾十年的辛酸在那一剎那全部湧了出來,周進一頭撞上去。

救醒了之後嚎啕大哭。

不說這麼多年的苦讀沒換來一個秀才的痛苦,單說其間受到的種種屈辱也足以讓他崩潰,像梅三相、王舉人、顧老相公,哪個人出的事不叫人羞憤難當,不叫人痛哭一場才好!

所以周進哭得吐血,滿地打滾,哭了又哭,把大家都哭得悽慘起來,被架了出去。

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儒林外史》周進的故事

當大家知道了實情後,一個說:“監生也可以進場。周相公既有才學,何不捐他一個監?進場中了,也不枉了今日這番心事。”

姐夫金有餘說:“我也是這般想,只是那裡有一筆錢子?”

這人又說:“這也不難,現放著我這幾個兄弟在此,每人拿出幾十兩銀子,借與周相公納監進場;若中了官,那在我們這幾兩銀子?就是周相公不還,我們走江湖的人,那裡不破掉了幾兩銀子?何況這是好事,你眾位意下如何?”眾人一齊道:“‘君子成人之美’。”又道:“‘見義不為,是為無勇。’俺們有甚麼不肯......”

這四個買賣人言出必行,“果然備了二百兩銀子,交與金有餘”,剩下的使費都是金有餘出銀子包辦。

真仗義啊,這些行走江湖的人,掙的是辛苦錢,卻能拿出二十兩銀子幫助一個無親無故的人!他們沒讀過書,卻深明大義,知道“君子成人之美”和“見義不為,是為無勇

”這些道理。

最終周進以監生身份一考而中,從此在仕途上一發而不可收,達到了讀書人的巔峰。

仗義每逢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儒林外史》周進的故事

周進的故事最令人深思的地方就是,為什麼讀書人整天讀聖賢書,按理他們更清楚禮儀道德,卻無德行,而沒讀過書跋涉在生活泥濘中的粗人,反而更古道熱腸,深明大義?難道僅僅是科舉制度造成一些讀書人心靈上的扭曲?

《紅樓夢》裡小女子薛寶釵說出了大道理。她說: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麼大害處。

原來,明理是最重要的。因為不明理,讀再多的書也做負心人;因為明理,屠狗輩往往做仗義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