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不僅菊與刀

還有山與海

文 | 星球研究所

從公元57年東漢光武帝賜印倭奴國算起

中日兩國有記載的交流史長近2000年

但其中有超過95%的時間

我們對這個一衣帶水的近鄰都所知甚少

反倒是日本對中國的瞭解極為細緻

(摘自1928年國民黨元老戴季陶《日本論》)

“‘中國’這個題目,日本人不知放在解剖臺上,解剖了幾千百次…而中國人研究日本卻粗疏空泛”

著名文學家金克木也曾說

(摘自金克木文章《關於<菊與刀>》)

“實地研究中國最細緻的文獻都是日本人做的”

既然中國人未能完成系統全面的對日研究

大洋彼岸的美國人便出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

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完成了她的經典之作

《菊與刀》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1946年第一版封面)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這本書被譽為“現代日本學的開端”

其研究結論直接被用於戰後美國對日政策

可見影響力之大

書中用“菊”與“刀”的組合

闡釋了日本人的二元性格

這種性格如果在其它民族身上可能會讓人奇怪

在日本人身上卻是完美的對立統一

(摘自《菊與刀》)

“日本人是極其矛盾的,既尚禮又好鬥,既勇敢又怯懦,既喜新又頑固,既服從又不馴”

然而

“菊與刀”的闡釋未免侷限於文化因素

它的背後應該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地理原因

我們今天就嘗試從這個角度進行解讀

第一個重要因素便是

日本75%的國土都覆蓋著山地丘陵

盆地、平原只在山間和沿海零散分佈

地圖藝術家Anton Balazh

利用NASA遙感數據與夜晚照明數據

製作出下面這張3D版日本地形圖

從圖中可見

連綿的山地丘陵就像脊椎一樣立於大海

(點擊放大查看)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群山中比較重要的是位於本州中部的三條山脈

赤石山脈、木曾山脈和飛驒山脈

1881年英國地質學家William Gowland

在此進行地質調查時發現

其地貌、植被與歐洲阿爾卑斯山非常相似

因此將這三條山脈合稱為

日本阿爾卑斯山脈(日本アルプス)

它全長200公里、寬約40公里

多個山峰海拔超過3000米

是日本最為高峻的山脈

(攝影師@Keishi Nukina)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位於飛驒山脈的槍嶽(槍ヶ嶽)

海拔3180米,為日本第5高峰

由於冰雪侵蝕

山體尖銳陡峭、形如朝天之槍

與歐洲阿爾卑斯山的馬特洪峰頗為相似

(最遠處的尖峰即為槍嶽,攝影師@Alpsdake)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而更多的山峰則是火山

日本列島地處板塊結合處

火山活動十分活躍

活火山幾乎遍佈列島

(活火山分佈圖,圖片源自日本氣象廳)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如位於群馬縣和長野縣的淺間山

直徑達450米的火山口已經噴發數十萬年

形成了一個高達2568米的火山錐

最近的2015年還發生過一次小規模噴發

(圖片源自cocolog-nifty.com)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最著名的火山則是海拔3776米的富士山

作為日本的最高峰

它仍是一座具有潛在噴發威脅的活火山

其孤傲地立於日本列島的中央

與其它任一山脈都保持距離

詩人與謝蕪村曾有詩云

新綠葉叢淹沒中,只餘富士一孤峰

(2006年11月的富士山,圖片源自NASA)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其錐體完美對稱

莊嚴雄偉、令人讚歎

(拍攝於富士五湖之一的山中湖)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由於平原面積狹小

人類的城鎮也不得不建在火山腳下

位於巖手縣的盛岡市

是當地的行政、經濟和文化中心

它的西北面便是海拔2038米的活火山

巖手山

(從盛岡市的北上川望巖手山,攝影師@Yuichi)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火山就這樣俯瞰著人類

危險可能隨時降臨

1708年富士山的一次大噴發

造成大量火山灰撒落江戶(今東京)

1986年伊豆大島三原山噴發

島上所有居民都被迫撤離

再加上世界上里氏6級以上的地震中20%發生在日本

使得古代日本人產生了

對神秘莫測的大自然的強烈崇拜

富士山更是成為全日本的信仰之山

從江戶時代起

日本人的屏風、隔扇、衣服、日用器具之上

富士山的形象就已經無處不在

(1856年左右浮世繪師歌川廣重的作品《名所江戶百景之橋室町》)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另一方面

火山地震等自然災難

還激發了日本人對世事無常的感慨

(語出自詩人原石鼎)

“山谷明月光,流螢皆彷徨”

抑或是

公元14世紀的隨筆集《徒然草》中所言

“如果化野的朝露不會消失,鳥部山頭的青煙一直瀰漫在天空,將是何等的索然無味!正因為這世上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才格外美好 ”

這種無常之美在日語中被稱為

“物哀”

最具象的體現便是對櫻花的喜愛

櫻花熬過酷暑寒冬

在春天放肆地綻放

卻只有短短一個星期的花期

花期一過、瞬開瞬滅

死亡之美極盡絢爛

因此在日本人眼中

美不只存在於創造、也存在於毀滅

生與死就這樣在矛盾中統一

(拍攝於富士山下忍野村,攝影師@しまちゃん)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山對日本人的影響不止於此

山間孕育的流水和密佈的森林

也已融入日本人的生活

頻繁的火山活動

使得日本擁有許多火山口湖和斷層湖

典型的如位於藏王連峰的御釜(おかま)

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

湖水因火山活動而反覆沸騰

並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

因此又被稱為“五色沼”

(攝影師@坂根健一)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位於北海道的屈斜路湖

是日本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火山臼湖

湖岸周長達57公里

(攝影師@Camera-Beginner)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有著300多米深度的十和田湖

湖水蔚藍、絕壁聳立、十分秀美

(圖片源自十和田湖官網)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湖泊之外

連綿的山地加上日本狹長的地形

發育出許多短促湍急的河流

如位於飛驒山脈上高地的河流梓川

它是日本最長河流信濃川的上游

河水清澈、山高水急

(橋為河童橋,遠山為穗高山)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河谷與山地間還分佈著大面積的森林

總面積高達25萬平方公里

佔全國面積的66%以上

讓日本得以成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下圖可以看出日本與中國北方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對比,圖片源自Google全球森林監測系統)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世界自然遺產白神山地

分佈著世界最大規模的原始山毛櫸林

很多樹齡達到300年以上

(圖片源自AFLO)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屋久島上的森林

更是一片密不透風的“魔法森林”

它位於鹿兒島縣南部

島上珍稀的繩文杉有“神木”之稱

最大樹齡可能超過6000年

(第二張圖片源自AFLO/Hideki Nawate)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流水、密林

使得古代日本人深信山中生存著“精靈”

並延伸出“萬物有靈觀”

歷史學家林屋辰三郎說

“古代日本人的思想,基本上是來自自然。正如人們認為草木會說話一樣,過去可以在林木中發現精靈”

生活在群山包圍之中的古代日本人

與流水、密林、萬物和諧相處

他們認為身邊的自然就是美

枯藤老樹也罷、長滿青苔的石頭也罷

草深林密也好、草稀花疏也好

人們都可以在一草一木中把握四季變化之微妙

其具象的表現就體現在日式庭院中

金閣寺的池泉庭園可以看到草深林密的美

以池水為中心

靈活利用土地的起伏變化

在山上造起假山、放置草木

一切渾然天成

(攝影師圖蟲賬號@彩虹以南)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草稀花疏的美則如龍安寺的方丈庭園

即所謂“枯山水”

(攝影師@胡川安)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14世紀初的日本禪僧夢窗疏石寫道

“未見一粒灰塵揚起

卻見巍峨山脈聳立

未見一滴流水濺下

卻見奔流瀑布懸掛”

密與疏

有與無

在矛盾中達到了統一

群山擠壓了日本人的生存空間

日本可供開發的土地面積非常有限

據日本國土交通省2004年的統計

日本國土中農地僅佔12.8%

住宅用地更是隻有4.8%

所以影響日本人的第二大因素便顯得極為重要

(位於石川縣的梯田“白米千枚田”面朝大海,更顯山地的逼仄、大海的廣闊)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日本四面靠海

囊括了數千座島嶼

並不太大的國土面積卻擁有3萬多公里海岸線

位列世界第六位

(飄蕩在大洋中的日本列島,圖片源自NASA)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尤其是從北方南下的寒流

在北海道附近與被稱為“黑潮”的暖流相遇

帶來充分的浮游生物

使得日本的東北海域成為世界上最富足的漁場之一

據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調查

日本近海海洋物種高達3.2萬種

其中真核生物種類位列世界第二

僅次於澳大利亞近海海域

(位於北海道的世界遺產知床半島附近海域,遠山為羅臼嶽)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大海如此廣闊、富饒

學會在海洋中生存就變得極為關鍵

最典型的體現則是日本國寶級浮世繪

神奈川衝浪裡

畫面遠方矗立著富士山

而前景是翻卷的巨浪

船上的日本人團結合作、逆境求生

其中一條船幾乎被淹沒、只露出兩個人頭

而其它兩條船也在飄搖中堅持

(“神奈川衝”意指神奈川外海,“浪裡”即為巨浪之中;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著名木版畫,於1832年出版)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這幅作品將影響日本的兩大關鍵元素

“山”與“海”完美地統一在一起

山代表著災難頻發、世事無常卻依然深愛的家園

是日本文化中的內核

海則代表著困難重重,但前景無限的遠方

是日本文化的外殼與延伸

只有衝向海洋

才能尋得光明的前景

對日本人而言

不管有沒有意識到這幅畫中的含意

對這幅作品的演繹已經悄然深入他們生活的日常

(部分演繹創意作品)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那麼當山間的日本人衝向大海

又會創造什麼樣的文明呢?

與亞歐大陸東部的中國不同

日本國土被海洋完全包圍

不與任何國家的陸地相連

沒有來自亞洲腹地遊牧民族的威脅

使得日本得以獨立發展

但山地眾多、土地有限的日本

無法發展出像中國、古印度、古埃及一樣的燦爛文明

可以說如果只有“山”的內核而無“海”的外在延伸

日本將長期處於世界的邊緣、默默無聞

接納大海正是日本的轉折點

第一次轉折出現在2000多年前

從公元前400年開始

古代日本出現了數波移民潮

他們被後世稱為“渡來人”

包括秦漢時來自中國的移民

以及朝鮮半島上百濟、漢代四郡等地的移民

渡來人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土木建築技術

以及燒製陶器、鍛鐵、紡織技術

使得日本古代人類的生產力大幅提升

日本得以從新石器的繩紋時代

發展為金屬器的彌生時代

(稻米被認為由渡來人帶至日本,圖片為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模型)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不過第一次轉折中的日本

被動接納跨海而來的先進文明

其文明成就在世界文明之林尚屬微不足道

而在第二次轉折中

日本則從被動變為主動

公元645年

孝德天皇頒佈《改新之詔》

效法唐朝進行全面政治改革

史稱“大化改新”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

日本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

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

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日本積極融入大中華文化圈

並結合中華文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明

(遣唐使的路線,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整體而言

這時的日本仍處於中華文明的籠罩之下

並未創造更偉大的成就

最偉大的成就則發生在第三次轉折

公元1853年

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裡率艦隊駛入江戶灣

迫使日本簽訂《神奈川條約》

史稱“黑船來航”

隨後的日本開始主動接受西方現代文明

與反應遲滯的中國徹底分道揚鏢

短短100多年間從一個不起眼的遠東島國

崛起為一個近現代強國

我們不得不承認

迄今為止日本仍是最成功的非西方發達國家

(黑船來航版畫,源自美國國會圖書館)

我們真的瞭解日本這個鄰居嗎?

代表未來的“海”

在這次轉折中由中華文明變為西方文明

但日本文化內核中的“山”依然未變

這便是我們今天看來依然矛盾的日本

一個我們須臾不敢忘懷的鄰居

我是日本不動產營業小孫,喜歡我的文章歡迎 轉發 及 關注,可以觀看到更多的日本及日本不動產相關美文!關於日本地產問題也可以 私信 我,每天持續更新,感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