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的末日:贵族、地主、农民、商人、军士,一起砍下皇帝的脑袋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的盛夏,天气出奇的热。新朝皇帝

王莽的内心却是一片冰凉。

这年的二月辛巳(3月11日),反政府武装绿林军推举西汉皇室远亲刘玄做了皇帝,国号“汉”,年号“更始”,彻底摆明要和老王死磕到底。此即历史上昙花一现的“玄汉”。

地主家的余粮虽然也不多,但扯旗造反是灭门的大事。绿林军中的刘玄、刘秀等各位首领,或者出身没落地主贵族、或者身为地方豪强。在西汉被王莽终结后,他们原本已经认命,就想做个太太平平的富家翁。其中的刘秀,还特意跑到京城学习了几年的《尚书》,打算进入新朝的体制内,还确定了一个人生的小目标即“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但又是什么把地主们“逼上梁山”?

原来,王莽在上位伊始,便依据《周礼》推行了“王田制”,天下土地都归朝廷所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不许任意买卖。无论豪强还是百姓,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不得超过900亩,超过部分就要分给宗族乡邻。无地者由政府授田,每夫100亩。此举等于恢复了先秦的井田制,同时与后世的均田制也极为相似。

然而,地主和豪强们是不可能因为一道法令而服从的,各地都出现了激烈的反对事件。正像马端临《文献通考》中所说:“废之于寡,立之于众,土地有列在豪强”。甚至连农民都反对这个改革,因为土地过小而不能负担一户生活。

王莽眼见大家都不感冒,便派张邯、孙阳到各地强力推行,导致局势更趋恶化。

虽然王莽最终取消了王田制,但一切都已经晚了。在地主的眼中,王莽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没有之一。

新朝的末日:贵族、地主、农民、商人、军士,一起砍下皇帝的脑袋

到了五月,绿林军兵围宛城(河南南阳),从东南方向战略威胁都城常安(新朝首都,即西安)。王莽急忙调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从洛阳出发,率各州郡的兵马42万,号称百万,围攻了昆阳(河南叶县),作战目的是救援宛城。

关于这次军事平叛,王莽最初还是很乐观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他手里有几支苦心经营多年的“新军”。在之前与匈奴的冲突中,王莽曾招募全国男丁、死刑犯、吏民奴等编成“猪突豨勇”(莫名其妙的名字)。同时,他还招募自称有奇异之术的人(绝大部分都属大忽悠之流)组成“理军”。就在今年,王莽还封了9个人当将军,都以虎做名号,即“九虎”,分头带领北军的数万精兵开赴关东前线(但他们的妻子儿女都要留在宫中当人质)。

二是新朝采取“以军领政”的方式控管地方。原本属于文官序列的“七公六卿”都兼称将军,监督地方官吏,稳定地方治安。还内设司命军正、外设军监12人,置前后左右中5个大司马,赐诸州牧为大将军,各郡的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为裨将军,县宰为校尉。

但王莽不知道(或装作不知道)的是,新军中除了捕盗都尉确实平定了三辅盗贼外,其他基本无用,时常有数十万大军被义军击溃的事情发生。部分军人纪律败坏,四处掠夺,在地方胡作非为,扰乱地方行政。

更有甚者,王莽为了防止州郡叛变,竟不许州郡擅自发兵平乱,结果导致乱事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终于无法收拾。

新朝的末日:贵族、地主、农民、商人、军士,一起砍下皇帝的脑袋

六月,刘秀率军17000人于昆阳击溃政府军,大司徒王寻被杀,大司空王邑仅带几千人逃回了洛阳,取得了具有传奇色彩的“昆阳之战”的重大胜利。宛城也被刘秀的兄长刘縯攻陷。

刘秀的昆阳大捷,成功的把王莽推到了地狱的边缘。四方豪杰兴奋异常,纷纷杀掉州郡牧守起兵响应。

绿林军决定一鼓作气,趁老王病、要老王命,立刻由王匡北攻洛阳,由申屠建、李松向西急攻武关。

京城就在眼前,三辅震动。

呆坐在未央宫中的王莽感觉到了从东方滚滚而来的杀气。他抬头望了望灰蒙蒙的天穹,决定选一个硕大的舞台,表演人生的最后一场戏剧。

对于“天”这个东西,王莽是很有感情的;同时,他也确实很有戏剧天赋。

王莽原籍济南郡东平陵,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传说王家还是舜的后代,济北王田安六世孙,即陈国、田齐之王裔。田家失国后,齐地的庶民却依然称呼田家为“王家”。日久,田家便由田姓改为了王姓。

王莽的父兄去世很早,据说他早年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礼贤下士,逐渐声名远播。

入朝为官后,王莽积极施行善政,广泛拢络人心,一时名声大噪他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自己车马接济穷人,民间有灾害就捐钱赈灾,深受群众爱戴。他的二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逼其自杀以谢天下,得到世人广泛好评。他还酷好儒术,以新圣自居,扩充太学以征求各地人才,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知识界的热烈拥戴。

思想上,儒家在西汉末期完全超越了法家而占据优势地位。当时盛行所谓的谶纬学说。这是一种庸俗化的儒家经学加上阴阳家“五德终始”之说的混合物。儒生们不耐烦于孔孟圣贤之言,而是津津乐道于灾异和祥瑞,推演天变灾异的现象,常用自然现象来附会人事的祸福,大谈“天运循环、贵贱无常”,“汉历当终、新王将兴”,直言西汉已经德衰,应该禅国让位改朝换代。这种天运循环的理论,适应了当时迫切需要社会改革的诉求,成为王莽取得帝位、建立新朝的理论依据。

政治上,自宣帝后,元、成、哀、平等几位皇帝或怠于政事、或软弱无能,地方刘姓诸侯国削弱,中央功臣列侯耗尽,又无能臣干将扭转局势,政权先后由宦官与外戚集团掌控,而王莽最终脱颖而出,朝中遍布他的势力。

王莽假借符命、祥瑞,伪造“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石碑、杜撰古史“金匮神嬗”等,终于在初始元年十一月戊辰(公元9年1月10日)篡位成功,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改长安为常安。西汉终于灭亡。

王莽的成功,是所谓“天”的成功,也是造假的成功,更是表演的成功。

新朝的末日:贵族、地主、农民、商人、军士,一起砍下皇帝的脑袋

常安城中惶惶不可终日的大臣和百姓们,忽然听到了皇帝的圣旨,要在南郊举行所谓的“哭天大典”,臣民人等尽数参加。圣旨注明:本次活动奖项丰厚,只要陪着皇帝一起哭而且表现得足够哀伤,就可以加官进爵。

人们原本都已经习惯了这位皇帝自带黑色幽默且呆萌蠢笨的做作表演,但此举还是大大出乎预料之外。

百姓们纷纷交头接耳:又折腾啥幺蛾子?

大伙实在是被折腾怕了。

王莽改制中,最失败的就是货币改革。王莽先后五次改革币制(7年,王莽附会周代古制大钱之说,铸契刀、错刀、大钱与汉代五铢钱共四品。9年,除大钱外均废除,铸小钱与大钱通用,严禁盗铸。隔年,另造28种货币,即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钱、布共为铜制,总称“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后因人民抵制,改用汉五铢钱。14年,又尽废诸币,改行货币、货泉两品,许民间铸大钱,限期六年)。这样反复的烙大饼,使朝廷财政枯竭,经济生活混乱,加速了人民的失业和破产,经济彻底崩溃。

此外,还有一个蹩脚的奴婢“私属制”。西汉末年,地方豪强与巨商大贾联合,控制地方吏治、垄断各个经济领域。他们还与中央官员勾结,共同欺压人民。百姓大批沦为佃农、流民或奴婢。对此,王莽推行了私属制。吊诡的是,他本无意废除奴婢制,但又禁止自由买卖,即“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这种自相矛盾,逼得地方豪强只能在黑市贱卖奴婢。“私属制”也被废除了。

另一边,官员们也在纷纷窃窃私语:如之奈何?

王莽当政14年,官员们就被折腾了14年。

滥改官名。王莽将大司农改为羲和,后为纳言;郡太守改为大尹,还增设成卒正(侯爵)、连率(伯爵)等;县令改称宰;地方军事单位的都尉被分成属令(子爵)、属长(男爵)等;水衡都尉更名为予虞。

滥封官职。王莽恢复五等爵制,在中央置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更始将军、卫将军、立国将军、前将军)、六监、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等。设置州牧、部监监督各郡,地位等同三公。设置五司大夫为监察官,地位同上大夫,监督五郡事务。置牧监副,秩元士,冠法冠,行事如汉刺史。派出监察官员对新设的六队、六尉等进行监察(如用侯霸等分督六尉、六队,类似西汉的刺史)。

乱设行政区划、乱改地名。效仿周的封建制度,据《尧典》改西汉的十三部为十二州、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裁朔方、司隶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许多地名多次修改,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

王莽玩得倒很开心,但大家却被困扰得无所适从,平白增加无谓的烦恼。

老王的“哭天大典”如期举行了。华丽且巨大的“威斗”、“华盖”之下,王莽呼天抢地、顿足捶胸。

看着他在台上尽情地施展演技,人们不禁又好气又好笑。

在不起眼的角落里,一个商人打扮的人渐渐攥紧了拳头,眼中充满了血丝。此人名叫杜吴

他的愤怒是有原因的。

为了稳定物价、鼓励生产、增加国家税收与防止商人剥削,早在汉武帝时就向商人和工匠征税,但王莽的制度更加完整。

他建立五均六筦政策、贡所得、征荒地税与赊贷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五均”就是以五均官掌管工商业的利得税(类似所得税),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等五类收归国有以控制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五均官还针对渔、猎、畜牧、巫、医以及养蚕、纺织等业,均收取所得纯利的十分一,称“贡”,即现代的所得税。“六筦”即六管,就是前面的五均与贡所得等六项由官府管理,对每一项制定条例与处罚。

此外,为了鼓励生产,对荒地征荒地税,鼓励开垦荒地;对贫穷或需资金周转的人,给予赊贷。

这些政策虽然出自好意,但推行者多是薛子仲、张长叔等富商大贾。这些大老板们以变法为名,到处和地方官吏勾结以榨取百姓,地方贫富更加悬殊。

朝令夕改,百姓未蒙其利却先受其害,国家经济失调崩坏。

新朝的末日:贵族、地主、农民、商人、军士,一起砍下皇帝的脑袋

就在商人杜吴暗暗运气发狠的同时,负责保卫“哭天大典”现场安全的军阵中,一名校尉也攥紧了刀把。这位军官名叫公宾就

他的愤怒源自对外战争。

王莽的对外政策极为不当。

他四下派出使者,东到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的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南到西南边境;西到西域。

这些使者跑去的目的可不是为了喝喝茶、聊聊天。他们直接宣布王莽的旨意:各属国由“王”改为“侯”;收回并销毁原汉朝发给各国的“玺”,换成新朝的“章”。

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听后大感不爽,拒绝臣服新朝。

连绵不绝的对外战争就此开始。

北方匈奴曾与西汉和平相处30多年,但王莽分匈奴地为15部,强立呼韩邪子孙15人俱为单于,乌珠留单于不服叛变,王莽就于11年派兵30万大举进攻匈奴,战事11年不决。“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又变成“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的悲惨情况。

隔年,王莽又强迫高句丽、乌桓出兵协助攻打匈奴,结果反而使两国反叛,屡次侵扰东北。直到东汉初年,高句丽还入侵右北平、渔阳、上谷等幽西数郡。而乌桓则彻底投靠了匈奴,在东汉中期匈奴衰退后与鲜卑瓜分漠北领地。

同一时间,西南的钩町(今云南广南一带)叛变。王莽屡次兴兵讨伐,官兵们水土不服,战事数十年拖延未果。

西域也发生了反叛。13年,焉耆杀西域都护但钦,投奔匈奴;16年,王莽派兵西征,被焉耆、姑墨、尉犁、危须等联军击溃。西域各国彻底与新朝断绝关系,中原王朝势力被逐出西域,匈奴趁机进入了塔里木盆地。

西海郡(今青海海宴附近)的西羌诸部更是祸乱不断,尤其是其中的烧当羌,甚至成为后来东汉一朝的西患,可谓遗祸无穷。

尤其无聊透顶的是,王莽为了撒气而将匈奴单于改为“恭奴善于”,后改为“降奴服于”,将高句丽改名“下句丽”。

新朝的领土也随之大幅缩水。辽东地区撤消了真番、临屯二郡;西南地区由七郡变成五郡,部分西南夷成半独立状态;放弃了海南岛与象郡。这些疆域,直到东汉前期才陆续收复。

面对连年败仗与国土沦丧,军人的愤怒可想而知。

王莽彻底玩砸了。

新朝的末日:贵族、地主、农民、商人、军士,一起砍下皇帝的脑袋

人们原本希望王莽能带领他们改变西汉末年的乱象。然而,王莽死抱《周礼》附会古制,大搞“书生政治”,只关注政策的制订,对于实施与效率并不在意。而他的政策多迂腐而不合时宜,实际上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复古运动,根本无法解决眼前的各种现实问题。

新朝百姓彻底跌入了黑暗的深渊。

王莽政令繁杂,朝令夕改,加上用人不当,人们未蒙其利却先受其害。官员百姓到最后都已麻木,只会敷衍了事。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多地发生蝗灾、旱灾,饥荒四起,人们纷纷起来反抗,拉开了新末民变的序幕。

面对各地的情况报告,王莽却认为只是少数乱民闹事而已,不愿承认是自己的错误。

但结果不会陪他演戏。公元23年10月6日,绿林军终于攻入常安。地主、农民、商人、军人一起杀进皇宫,一同涌上龙庭。

在未央宫的渐台,商人杜吴追上并杀死了时年68岁的王莽。紧随的校尉公宾就干脆利落地砍下了王莽的脑袋,悬挂于宛市(今宛市镇)示众(后来王莽的头骨被各代收藏。西晋惠帝元康五年即公元295年,洛阳武库发生了一场大火,王莽头骨被焚毁干净)。

玄汉的军士四下点火焚烧未央宫。王莽之女(即黄皇室主)哀叹道“何面目以见汉家”,投火而死,时年27岁。

新朝在冲天烈焰中灰飞烟灭了。

两年后即公元25年六月,刘秀于鄗城(河北柏乡)即帝位,史称光武帝,国号仍为“汉”,史上称为“东汉”。而此时的全国人口,已经由汉末的6000万减到不满3000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