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剑培训师
“有誉于前,无若无毁于后;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这段话出于晚明松江府(现属上海)博物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的哲理笔记《小窗幽记》。这段话对当代人修身养心确有陶冶意义。一般人都有功名、名誉思想,爱听赞扬话。但赞扬话有多种,有真心说的,有敷衍的,有当面说好话背后说坏话的。一个正常人,与其有人当面赞扬,不如背后没有人诽谤来得心情舒坦。一般人都追求快乐,喜欢感官刺激。如果追求性刺激,企求钱财,就也会招惹是非,甚至引发官司,使自己极乐生悲,恐惧懊恼。因此,不如淡泊名利,使自己坦荡生活,心安理得,无忧无虑,不受干扰。读点好书,记点嘉言,践之于行,身心大有益。'
江上侠chenxiliang
“有誉于前,不若无毁于后,”说的是如何看待毁誉的问题,也就是看待名声的问题。
“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说的是如何看待忧乐的问题。
这两句都讲的是如何修身做人的大问题。下面分别来分析。
世人皆被名利累。
所谓“名缰利索”一词,把名和利比喻成束缚人的缰绳和绳索。
老子《道德经》里说:“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世人皆然。几人能看破?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视剧《渴望》主题歌唱得好:
悠悠岁月,
欲说当年好困惑,
亦真亦幻,
难取舍,
悲欢离合,
都曾经有过,
这样执着,
究竟为什么?
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
心中渴望真诚的生活。
这首歌唱出了多少人的困惑。其实就是在名利之间难取舍。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方仲永就是个少年成名,最终平平的例子。
现在是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这其实是不对的。
尤其是娱乐界的炙手可热催生了大批的追星族,一夜成名,大批网红,无数明星,年少成名,殊不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高处不胜寒!所谓爬得高跌得重啊!放眼娱乐圈,晚节不保者比比皆是啊。
所以,“有誉于前,不若无毁于后”,诚乃金玉良言。
再说第二句“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这对那些追求享乐或及时行乐的人也是炎夏中的甘霖。
范仲淹有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立论站位极高,以天下苍生为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我们当代人,作为平凡的老百姓,“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外,也要有忧患意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尤其是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乐极生悲的例子也是举不胜举的。
蒹葭堂主人
这两句话,出自明朝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意思是:与当面受到赞誉相比,不如背后不受诋毁;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也可理解为与其事前称赞,不如事后没有批评;得到身体上的快活不如心里没有忧愁。
若是说这两句话对我们当代人修身的意义,个人认为真的很难,在这个求名求利,物欲横流的时代,要想做到如此,何其之难。我就从这个“难”来反面阐述其意义。
第一句 谁人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由于各种利害关系的制约,人们往往会在人前说一些虚假的赞誉,得到他人的好感,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事后脱离了利害关系,就容易讲出自己的真正感受。这是名利所累,受赞誉方求得当面的名声,赞誉方得到自己的利益。如果受赞誉方是修身而来的实至名归,也难防赞誉方的利益驱动,况且十事九善,一事未成,则毁言必来。如果赞誉方实誉不毁,当属君子所为,可事实是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团体,毕为了自身的名利诋毁对方,这是矛盾的规律。故唯有“从善得誉,不惧有毁”“当誉则誉,非虚伪矫情,阿谀假誉”才是受赞誉方和赞誉方的修身标准。
第二句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心情不好则食不甘味,寝不安枕,即使在一个欢乐的氛围里也是享用无味;若是心情愉悦,则眼中所见都是快乐,人生处处是好风景。由此可见,心乐大于身乐,心苦多于身苦。但人生于世,要做到心中无忧何其之难。忧因何来?无非还是名利二字,总以为要得到物质的享受,才能获得快乐,但什么量的物质才是终极或是心中所要,无人能满足。物质总量就在那里,一方得到则必有人得不到,必定有人也是不快乐的。如若没有私心和欲望,知足常乐,那么萝卜咸菜吃起来也是津津味美,麻布粗衣穿起来也是潇洒自在的,简单的家庭过起来也有滋有味,眼中所见、耳中所听的都是快乐。心中没有忧愁,无牵无挂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
如何无忧?---心境的澹泊。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经历过世事的空白,而是经历任何声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着于心。有的人在贫穷中守得住,在富贵中却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贵中守得住,在贫穷中却守不住。澹泊之心,有的是天性如此,有的是从修养中得。
无名利,不世界,除非桃花源中。有名利在,誉后必有毁,只是非当面而已,有名利在,人必有忧,只是孰轻孰重而已。正所谓“何其难”,所以才是人生修身的方向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