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通過哪次戰役,消滅了明軍在東北的大部,奠定了前清建都的基礎?如何評價?

遼北老代


是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在今天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1619年2至3月間,明朝與後金在此發生激戰。後金全勝,明軍大敗。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的戰爭。

後金是明朝初年女真族在東北由努爾哈赤於1588年建立的一個政權,建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1614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完成滿族八旗建制。八旗亦民亦兵,具有強大戰力。努爾哈赤志在取代明朝,積極備戰。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開始對明朝用兵,佔領了遼寧許多地方。

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派兵部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

1619年2月,明軍11萬(包括葉赫部和朝鮮部),號稱四十萬,由楊鎬坐鎮瀋陽指揮,分四路圍剿後金。目標是赫圖阿拉。

後金軍共6萬人,集結于都城附近。努爾哈赤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作戰方針,決定集中兵力,先打明軍主力一路。

1619年3月初1,明朝主力,西路杜松軍突出冒進。努爾哈赤集中4萬5千兵力,在薩爾滸大敗杜松軍。主將總兵杜松、保定總兵王宣、總兵趙夢麟陣亡。杜松的西路軍全軍覆沒。

3月初2,努爾哈赤於尚間崖大敗明朝馬林率領的北路軍,殲滅大部,殺明副將麻巖等,馬林率數人逃走。

3月初4,努爾哈赤於阿布達裡崗,擊敗明朝由劉鋌率領的東路軍。劉鋌戰死。其部大部被殲滅。

3月初5,明朝南路李如柏軍潰逃,死傷1000餘人。

至此,薩爾滸戰役結束。明軍全敗。後金全勝。明軍主將楊鎬於1629年被朝庭處決。李如柏後來自殺。

經此戰後,明朝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方面由防禦轉為進攻。

薩爾滸之戰,明軍在兵力數量和武器裝備上都優於後金軍,但由於主將楊鎬戰略指揮失誤,努爾哈赤用兵有方,明軍遭到慘敗。這也反映了明朝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整體腐敗。

歷史要翻頁了。

歡迎點評。


野草的沉思


許多愛好清朝歷史的朋友看到這個問題之後往往都會異口同聲的回答

——薩爾滸大戰

他們都認為:

薩爾滸大戰之後,努爾哈赤消滅了明朝在關外的大部分軍隊,此戰就是後金建都的基礎。

關於這種看法我卻不敢苟同,我認為歷史的發展必然遵循著“客觀事物發展以及矛盾變化的規律”——從量變到質變

薩爾滸大戰僅僅是努爾哈赤帶領後金走向強大的一個開始和起點

遼陽大戰的勝利才是標誌著努爾哈赤帶領後金真正能統治遼東的戰略轉折

為方便大家對比幾次戰役,先介紹一下努爾哈赤的起兵到遼陽大戰的後金發展過程:

  • 第一階段:努爾哈赤起兵

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宣佈了“七大恨”誓師反明,在此之前努爾哈赤創立滿文、創立八旗制度、統一女真各部、建都山城赫圖阿拉。在政治、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已經做好了戰略準備。而此時的明朝政治卻在萬曆皇帝的怠政之下日漸癱瘓、財政枯竭、軍備廢弛。

開戰之初,努爾哈赤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撫順和清河兩個重鎮。標誌著後金勢力從此登上明末歷史舞臺,所謂“撫順失,遼事起”此戰後金從撫順、清河獲得人口30餘萬、以及大量糧草輜重,後金軍的實力藉此進一步得到發展,從此遼東戰場成為困擾明朝長達半個世紀的夢魘。

  • 第二階段:明朝圍剿失利

隨著撫順和清河兩個重鎮先後失陷,明朝政府終於開始認清了遼東問題的嚴重性。為了及早遏制住後金的勢頭,明朝調兵遣將,兵分四路共計12萬人,發動了意圖圍剿努爾哈赤的薩爾滸大戰。

為了湊足部隊的糧餉,明朝在中原地區加派了稅銀500餘萬兩,加劇了社會矛盾,後來發生的一些列農民起義都與此有重大關聯。

努爾哈赤的八旗兵此時大約有6萬人,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但是努爾哈赤採取了: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正確戰術,對明朝的四路大軍分別予以擊破。

結果僅僅用了5日,明朝三路大軍被努爾哈赤全殲,一路直接敗逃。薩爾滸大戰以後金的完勝告終。

此戰明軍死傷慘重,各級將領陣亡達300餘人;士兵死亡近5萬人,此戰之後明朝的遼東部隊戰力遭到嚴重打擊。

  • 第三階段:努爾哈赤擴大優勢

薩爾滸大戰勝利之後,後金內部關於未來的發展方向也產生了不同意見:有的認為應該先打瀋陽、遼陽;有的認為應該先打開原和鐵嶺。

此時的努爾哈赤審時度勢,看出了開原和鐵嶺在遼北地區的戰略意義重大。

佔領遼北後可以以此為根基,進一步消滅殘餘的葉赫勢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消滅瀋陽、遼陽北部的防禦屏障,阻斷明朝勢力通過北方聯繫蒙古、朝鮮、葉赫的道路。

在正確的戰略指揮之下,戰爭過程也出奇的順利,利用明朝內部黨爭激烈造成的決策遲緩的時機,努爾哈赤一舉拿下開原和鐵嶺。

  • 第四階:段戰略轉折、強弱轉換

明朝雖然又相繼丟失了遼北兩個重鎮,但恰逢皇位更迭、黨政更加激烈。後金勢力的不斷壯大並沒有引起新一屆內閣的足夠重視。

反倒是因為黨爭的牽連,經略遼東一年頗有成效的熊廷弼被無能的袁應泰所取代。

在此之前努爾哈赤已經通過遼北地區積極的聯絡蒙古諸部,推行聯姻等籠絡政策,打破了明朝對後金的外交孤立。此時熊廷弼被撤職的消息傳到努爾哈赤耳中,他果斷抓住戰機發動了對對瀋陽的攻略。

瀋陽,位於遼河平原的中心地帶,是遼東的戰略要地,也是遼陽的重要防禦屏障,欲攻遼陽必先佔有瀋陽,瀋陽雖然城防堅固,但守將賀世賢卻放棄城防固守的戰術優勢,主動率兵出城迎擊,正中八旗騎兵下懷。後金騎兵一戰消滅瀋陽主力防禦部隊,進而攻克瀋陽。

就這樣,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拿下瀋陽5天后,努爾哈赤的後金騎兵就已經將遼陽團團圍困,並且派遣間諜裡應外合。雙方在遼陽城下激戰三日,均死傷慘重。

此時後金間諜於城中縱火焚燒明軍火藥等戰略物資,藉機打開城門。後金軍突入城中,大肆屠殺城中軍民,最終在慘勝中拿下遼陽,遼東經略袁應泰畏罪自盡。遼河以東大小70餘做城池也因遼陽淪陷而失去保護,後相繼投降後金。

以上就是遼陽之戰前後金軍隊攻略遼東的大致進程,此戰後也有廣寧大戰、寧錦大捷、松錦大戰等幾次著名戰鬥。

我之所以認為遼陽之戰是奠定後金政權的基礎,有以下三個原因:

  • 第一:得到遼陽對後金戰略意義重大

遼陽不同於其他遼東重鎮,它是明朝設立遼東都司的首府,更是明朝在整個東北的統治中心。遼陽不僅有當時東北地區最多的人口,也囤積了當時最多的戰略物資。

薩爾滸戰敗雖然損兵折將,但是明朝在遼東依然對後金有足夠的兵力優勢和戰略主動。

即使是後來撫順、清河、鐵嶺、開原、瀋陽相繼失陷,在明朝的眼中也不過是丟掉了幾個堡壘或者要塞,並不足以從根本上動搖明朝在東北的統治。

但遼陽卻是明朝在遼河以東最後一座戰略基地,從此以後後金徹底的在遼東地區站穩腳跟。也是自此以後,明朝再也沒有一兵一卒能夠重返遼東的土地。

此戰之後,明清鬥爭的戰略重點從遼東轉移到了遼西,明朝的防線也從遼陽後退到了寧遠和錦州。

  • 第二:努爾哈赤戰後遷都遼陽

努爾哈赤的老巢原本在他的出生地赫圖阿拉,赫圖阿拉也叫赫圖阿拉山城,這座城的由於建立在地勢險要的丘陵上,所以規模並不大。當時在明軍眼裡,努爾哈赤的一夥與一般的山中土匪別無二致。

從根源上說,將政權的核心健在山上,也突出的表現出女真族遊牧採集文化的民族本質。

而遼陽則是當時遼河流域乃至整個東北地區最大的平原城市,所以後金遷都遼陽不僅是後金更是整個滿族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轉折。

這不僅意味著後金政權在遼東統治的正式確立,也意味著努爾哈赤領導下的滿族邁出了接近中原漢族農耕文明的重要一步。

  • 第三:此戰之後明朝在遼東再無攻勢

上文說道遼陽不僅是明朝東北的統治中心,也是遼東戰場重要的戰略基地。而此戰之後明朝的統治中心和戰略基地都變成了後金的都城和要地。

縱觀明末歷史,可以說在遼陽失陷前,明朝可以利用他在遼河平原人口和土地的優勢,源源不斷的為前線提供兵員和糧草,但此戰之後後金反過來佔據了這些原來明軍的優勢,再也不需要為兵員和糧草所困擾。這就如同當年遼國取得燕雲十六州對北宋的戰略壓制一樣。

此戰之後後金勢力徹底走出了長白山林,從此可以更好的發揮騎兵的縱深機動優勢,對遼西走廊和長城北部地區進行隨心所欲的戰術打擊。

進,可以以遼陽為進取山海關的戰略基地;退,也可以依仗遼河為防禦屏障。

而明朝卻從此再也沒有可能在遼東就地取材對後金進行打擊。

而不斷從關內調兵的後果,不僅造成士兵勞師遠征帶來的戰鬥力下降(如廣寧大戰之敗)和補給線過長孤軍深入的不利局面(如松錦大戰之敗)。

更間接的導致了中原地區的社會矛盾愈演愈烈:不斷給遼東加派“三餉”,導致了民不聊生,導致了民變四起;而不斷抽調關內的兵力,則導致了中原防禦空虛,農民軍有了很好的壯大空間。

最終這種惡性循環導致了明朝在關內起義軍和關外後金軍的雙重壓力下滅亡。

總結:

所以我認為,遼陽之戰的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遠遠大於之前的幾次戰爭。

遼陽之戰才是遼東戰局真正的轉折點,標誌著努爾哈赤領導的後金擁有了能建立清朝的重要基礎。


塔布里斯


是薩爾滸之戰,因為它決定了前清的生死存亡。

正如乾隆所說,此“一戰而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遂乃克遼東,取遼陽,王基開,帝業定”。

戰役的背景和原因

東北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分佈地域最廣的是女真人,今天遼寧東北部直到黑龍江流域都是他們分散活動的區域,分為建州、海西和東海三大部,三大部各自又分為若干小部落,建州女真分五部(蘇克素護河部、渾河部、完顏部、董鄂部、哲陳部)和長白山三部(訥殷部、珠舍裡部、鴨綠江部);海西女真分四部:葉赫部、哈達部、輝發部和烏拉部;東海(女真)主要也有三部:窩集部、瓦爾喀部和庫爾喀部。長期處在各部“互不相統屬”,“皆稱王爭長”的英雄時代。

努爾哈赤就是建州蘇克素護河部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生於赫圖阿拉(今新賓老城),祖父覺昌安(也稱叫場)是建州左衛都指揮,父親塔克世(也稱塔失)是建州左衛指揮,母親厄墨乞是建州右衛都督王杲的孫女,可見他出身女真貴族家庭,從小受爭雄建業思想的薰陶。

明萬曆十一年(1583),王杲之子阿臺在古勒城舉兵反明,被明軍包圍。在建州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的誘降下,古勒城被攻破。當時覺昌安和塔克世都在城中,也在混亂中被殺。這一年努爾哈赤25歲,他把父、祖遇難的賬先算在尼堪外蘭頭上,以報仇的名義拉起隊伍,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行動。他英勇頑強,又足智多謀,越戰越強,經過三十幾年的拼搏,終於將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大部和東海女真的大部都統一到了自己的麾下。同時進行內部建設,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他認為自己“帝業已成”,便稱汗建國,國號“大金”,年號天命,歷史上稱這個政權為後金。

特別要指出的是,在這個整個過程中,努爾哈赤一直是小心謹慎地對明廷表示恭順,在他征伐各個小部落的初期,沒有引起明廷的重視,後期,他征服海西女真四部時,明廷進行了干涉。

在這種形勢下,明廷必然要岀重拳給後金一次毀滅性打擊,一場生死決戰就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了。

決戰薩爾滸

雙方都下定決心要決戰一場,明朝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集中了優勢兵力,而且,也是把精銳都投入進來了,像川兵、浙兵都是以頑強著稱的部隊,特別慣於山地作戰。把名將都用上了,像杜松、劉鋌,都是身經數百戰、軍功卓著的著名勇將。

如此大張旗鼓,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一舉徹底消滅後金勢力,以絕後患,用明朝官員的話說,是要“犁庭掃穴”,一下子端了後金的老窩,把這個新生的反叛政權扼殺在搖籃裡。

後金戰前準備也很充分,正是銳不可當!特別是對敵方的動靜、意圖都摸得清清楚楚,充分認識到對自己來說,這是一次生死攸關的決戰,當然也是傾全力要把來敵消滅在國門之外。

所以,從備戰情況可以想見這次戰役之重要和激烈程度,對明與後金都是一次關鍵性的決戰。

從戰前準備情況還能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明朝的準備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敵方有多少兵力?戰場自然環境如何?都不清楚。像兵力,明朝將官都只是大概地知道後金有八旗軍,按編制也就是五六萬人。直到仗打完了,楊鎬才聽陣上人說,看見後金有10萬人之多。準備是盲目的,指揮、部署也必然就是盲目的。相反,後金卻很注重蒐集情報,明軍的所有情況都在努爾哈赤的掌握之中,以至“兵未發,而師期先洩,建州得預為備”。

努爾哈赤可是知己知彼,不打無準備之仗的。後勁大勝,明政府戰敗,損失慘重。

評價

薩爾滸之戰,決定了明與後金對峙局面的確定。

戰前,後金雖然公開反明,但每一舉動都還很謹慎,還試探著來。戰後,後金就無所忌憚了。而後逐步進佔了遼瀋地區,向山海關逼進。

所以說,這是清朝興起過程中的一次關鍵戰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