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kenny阿岐
在崇祯自缢身亡之后,除了吴三桂,当时主要还有李自成、多尔衮、张献忠以及明朝等多股势力存在。
李自成的大顺军,大致控制了黄河以北、山海关以南,总共包括了陕、晋、鲁、北直隶和约一半河南在内等区域。
虽然李自成的大顺并不是很大,而且控制地并不牢固,甚至可以说控制得还相当脆弱。
可是对于吴三桂来说,明朝和张献忠根本就无法选择。毕竟李自成的大顺把他们都给隔开了。
吴三桂的处境其实相当窘迫。吴三桂一是夹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中间,二是当时的时间太过紧迫。
凭借自己的那点儿人马要想保持独立,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李自成不可能让吴三桂保持独立,实际上李自成也是不断地给吴三桂施加压力。
多尔衮也不可能放弃这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际上多尔衮也一直在关在虎视眈眈。
如果李自成和吴三桂开战,多尔衮趁二虎相争之时适时加入,李自成和吴三桂都会无一幸免。
吴三桂处在这种情况之下,其实根本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任选其一。
假如我就是吴三桂,即便是站在后人的视角上,我也是只能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做出选择。
以我们后人的视角来看,还是加入多尔衮利大于弊。这和什么圆圆、扁扁无关,纯粹是权衡利弊做出的取舍。
加入多尔衮之后,利用多尔衮的力量,把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剿灭。这样就突破了李自成的封锁,进入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到了那个时候,是归顺到南明,还是自我割据,还是要看当时具体的情况来做决定了!
唯一担心的一点儿就是,自己能不能摆脱掉多尔衮的控制。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四句诗节选自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所作的《圆圆曲》。
全诗所讲述的就是吴三桂为了爱妾陈圆圆最终剃发降清的故事。
几百年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一直被民间传说,大多数人对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汉奸行径都是咬牙启齿;也有的人认为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也称得上是可歌可泣。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吴三桂可否选择入关勤王?或者投降李自成?
吴三桂降清是为了陈圆圆?还是他另有考虑?
清军入关是否是历史必然?还是吴三桂的选择改变了历史走向?
无奈的崇祯帝、大意的李自成、果决的多尔衮、善变的吴三桂。
他们的命运都因这天崩地裂、改朝换代的变局之下;
在大明、大清、大顺的生死对决中交织在一起。
让我们先从各方势力的角度阐述当时的形势,再来分析吴三桂的选择。
崇祯困局
纵览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崇祯帝朱由检绝对是最令人惋惜的存在。
他继位之后虽然勤政,为挽救明王朝做了最大努力,但面对历代所积累下来的积弊,却还是无力回天。
崇祯帝当时面对的困局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 一是山海关外的后金政权
崇祯即位后,为了解决后金问题,专门任命洪承畴为蓟辽督师,与后金展开了松锦大战。
结果不仅是损失了13万人的精锐部队,连洪承畴本人也剃发降清。得胜后的后金势力更加壮大,皇太极曾先后五次跨过长城入寇中原。
再加上朝鲜和蒙古先后与后金结盟,明朝在山海关外节节败退,精锐尽丧,在辽东战场上的劣势已经不可逆转。
- 二是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
由于辽东战场年年开战,朝廷不得已不断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加深了社会矛盾,政治的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枯竭,再加上灾荒不断、瘟疫流行,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而边境的士兵由于缺少粮草饷银,军纪混乱,哗变不止,转而为盗。民不聊生加上官逼民反,直接掀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潮。
到了崇祯17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已经遍布山西、陕西、四川、湖南等省份,占据半壁江山,兵锋所向直指京城。
此时崇祯首先想到的是迁都南京
本意是有大臣能够提出建议,自己再批准,能够顾全面子。但是由于他本人长期刚愎自用,许多提出正确意见的大臣都被他杀了。此时朝廷上下已经是离心离德,谁也不敢说话,都等着崇祯自己下决心,再去附和。南迁的决议就拖延了下来,等到后来李自成三面包围北京,崇祯帝已经成了笼中之鸟。
“帝欲大臣一言主之,大臣畏帝不敢言,虑驾行属其留守,或驾行后京师不能守,帝必罪主之者。遂无人决策。”——《明史》
为了缓解朝廷的财政困难,崇祯帝也曾作过努力。
他的办法是让百官捐献。这里举一个例就可以看出明朝的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对朝廷的所谓“忠心耿耿”
崇祯帝派太监密令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发挥带头作用,捐献12万两。国难当头,周奎居然跟皇帝讨价还价,表示只能捐献1万两,而且还去向女儿求援。
周皇后不得已悄悄送去5千两,不料周奎居然厚颜无耻的私吞2千两,最后只捐了3千两。后来闯王进京,大顺军队从周奎家中搜刮出的现银就多达50万两。
为了管理不听指挥的,四处哗变的军队,崇祯帝的对策是派出太监担任监军。
不料却适得其反。居庸关守将唐通就因不满崇祯不信任自己,在李自成大军到达居庸关之后,未做抵抗开关投降。
无力回天!到了崇祯17年(公元1644年)
崇祯帝面对起义军逼近的烽火,只剩下最后的选择。
他下旨: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令吴三桂放弃山海关防线,率关宁军队入京勤王。
闯王进击
“闯王”——李自成。
出生在陕西的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只能靠给地主放羊糊口。成年之后在驿站担任驿卒。可不料因为崇祯继位后裁撤驿站以减少国库支出,导致了李自成没了活路,不得已,他只有带领着同乡吃不上饭的农民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明末李自成,银川驿一马夫耳,因裁驿站,饥荒,不得食,振臂一呼,卒至土崩不可救——《米脂县志》
起义军的发展经历了起起伏伏,但到了崇祯16年,起义军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明朝再也无力对起义军进行围剿。
当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次年一月,建立政权大顺,随即率军从西安出发,向北京进军。没想到大军行进竟然出奇的顺利,到了居庸关未遇抵抗,守将唐通望风而降。此时的李自成心中明白:大明的气数,尽了。
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开始进攻北京城,而此时城内的守城太监曹化淳,与大顺军里应外合,打开了广宁门,北京失陷已在眼前。
此时李自成的部下顾君恩建议李自成,南方明朝的藩王势力不足为虑,但山海关外的满清却是心腹大患,因该加紧劝降吴三桂。
李自成采纳了建议,下令所有明朝降将以及在北京城中吴三桂的父亲吴襄都分别发书吴三桂招降,并派遣使节前往山海关。
睿王机遇
清崇德8年,也就是李自成发兵北京,崇祯自缢的前一年,皇太极突然病死,由于没有立下任何遗言,导致了清朝内部展开了一场对帝位的争夺。
争夺的双方,睿亲王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势均力敌。
为了避免八旗内战,多尔衮接受了济尔哈朗和代善的提议,另立皇子福临为帝,由多尔衮担任摄政王。
顺治元年四月,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消息传到了关外。清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敏感的觉察出时机已到,他立刻进谏多尔衮,提议此时入关与李自成争夺北京。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把握难得的历史机遇,率领10余万大军,原本计划绕过山海关吴三桂的防区,直接进攻北京城。
没想到就在大军走到翁后时(今阜新境内),却意外的遇到了两个从山海关方向奔来的人。历史就这样发生了转折。
三桂抉择
吴三桂,字长伯,今江苏高邮人,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吴襄就是辽东参将,在父亲的影响下,吴三桂很早就开始了军旅生涯。而吴三桂善于投机、贪生怕死的秉性也很早就表现了出来。
崇祯12年,洪承畴担任蓟辽督师,吴三桂利用父亲的关系,千方百计讨好洪承畴,更是拜当时的监军太监高起潜为义父,从而完成了从游击到团练总兵的火箭式升迁。
后来在松锦大战中,吴三桂跟随洪承畴增援锦州,在松山被清军围困后,吴三桂擅自突围,率部趁夜逃跑,最后人马损失殆尽,仅以身免一人逃回山海关,却在向朝廷的奏报中说“与贼血战,斩获甚多,寡不敌众,故而奔回”,最后吴三桂逃过了逃兵的处罚,仅降三级。
由于洪承畴全军覆没,锦州沦陷,明军在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孤城无人防守,吴三桂因此很快又复职继续担任宁远总兵。在此期间,皇太极令祖大寿、洪承畴的等降清将领,多次写信给吴三桂进行招降,吴三桂给祖大寿回了信,皇太极大喜过望也给吴三桂回信道
“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深恐将军失此机会,殊为可惜”——《清太宗实录》
可以说在宁远就任期间,机会主义者吴三桂已经给自己准备了一条后路。
可是不想此时贪得无厌的清军又一次绕过宁远防线,骚扰关内,吴三桂第一次奉命入京勤王,但不知是有了默契还是其他原因,吴三桂行军迟缓,到达北京后,清军已然撤退。
但他勤王的举动还是得到了崇祯帝的褒奖,亲自在武英殿赏赐吴三桂尚方宝剑。
在北京觐见皇帝后不久,吴三桂应田贵妃的父亲田弘的邀请到府做客,此前田贵妃病逝,田弘怕从此失宠,就想巴结新进得宠的吴三桂,吴三桂就是在这里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陈圆圆。
相传陈圆圆,原本是田弘重金从江南买来先要讨好崇祯的,但是崇祯并不喜欢,就只好自己养在府里,没想到吴三桂见到后一见钟情,于是田弘便将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此时崇祯帝催促吴三桂返回关外防御清兵,所以吴三桂来不及迎娶,只得先将陈圆圆安置在田府。
返回山海关的吴三桂,不久之后就收到了李自成三路围困北京的消息,也得到了崇祯令自己全军回防北京的命令,但是这一次他依旧迁延不发,从山海关到北京200里的路程,正常行军两天就可以抵达,但吴三桂却足足走了11天,等他接近北京外围时,崇祯早已经在煤山自缢身亡。
“被命,迁延不即发,简阅步骑,携掣人民,徙五十万众,日行数十里。”——《平西王吴三桂传》
吴三桂率军到了丰润附近,不再前进,犹豫观望、相机而动。他还不知道,此时的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为了补充军费粮饷,大肆搜刮北京官僚,尤其是刘宗敏更是住进田府,为了得到陈圆圆,对田弘及家人严刑拷打,最终掳掠了陈圆圆。
被李自成先派遣往山海关劝降的唐通最先接触了吴三桂,唐通携带了白银4万两,“遗书三桂,盛夸新主礼贤,啖以父子封侯”。吴三桂“大喜,欣然受之”
于是吴三桂召开了军事会议,向手下将领表达了:闯王势大,我军孤立,不如投降的意图,手下军官均表示愿意听命,于是吴三桂率军向北京进发,准备入城朝觐李自成。
不料部队刚走到永平时,遇到了从北京不堪农民军迫害的百姓和官员,得知了自己父亲的府邸也受到抢掠的消息,吴三桂十分愤怒,但考虑到,自己此时也没有别的退路,自己还可以进京亲自与李自成辨明。
可不久,他又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占的消息,不禁怒发冲冠。决定翻盘李自成。这就成了冲冠一怒为红颜典故的由来。
“不灭李贼,不杀权将军,此仇不可忘,此很不可释,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吴三桂纪略》
于是,四月初八,吴三桂率领全军撤回山海关,这一次倒是行军迅速,没等李自成反应过来,吴三桂就已经杀掉李自成的使臣,在山海关开始巩固城防,招兵买马了。
四月十三日,得知吴三桂降而复叛的李自成,一面率领6万大军进攻山海关,一面又继续派遣使臣拿着吴三桂父亲的书信劝降。
由于还对吴三桂还抱有幻想,李自成的部队也走得很慢,从北京到山海关足足走了8天,就是这8天的时间给了吴三桂勾结满清的时间,又一次改变了历史进程。
得知李自成大军压境的消息,吴三桂不敢怠慢,此时已经没有选择,除了李自成自己也就只有关外的清军可以依靠,他立即派出杨珅和郭云龙二人为使臣前往盛京向清朝求援。
杨、郭二人自己也没想到,刚从山海关出发不久,就遇到了正准备攻打北京的清兵大部队。随即二人就将吴三桂的求援信交给了多尔衮。
喜从天降之际,多尔衮也冷静的展开了与吴三桂的谈判,尽管此时李自成与吴三桂已经在山海关打得难解难分,但是多尔衮依然坚持先按兵不动作壁上观,直到见到吴三桂本人亲自前来剃发投降之后才出兵救援。
山海关一战李自成没有料到吴三桂会联合清兵,由于缺乏准备,大败逃回北京,虽然在北京还有十多万军队,但是此战之后李自成再也没有组织起大规模的军事抵抗,最终一步步败逃山西,一代闯王兵败之后不知所终。
而吴三桂归顺清朝之后则被封为平西王,帮助清军继续剿灭大顺军队和南明势力,甚至亲手杀死了永历皇帝。
睿亲王多尔衮则趁势拿下北京,吸取李自成的教训,他没有对北京大肆破坏,最终辅佐顺治帝迁都北京,入主中原。
上文我们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当时的基本形势,那么针对吴三桂降清的历史选择,又该如何评价?
一部分历史爱好者认为:吴三桂审时度势,投降满清,推动了明末清初国家的统一进程和民族的融合,有一定的历史贡献。
另一部分认为:吴三桂一生反复无常,一生仕明而叛明;降顺而反顺;降清又叛清。是一个十足的两面三刀的势利小人,如果他及时救援崇祯包围北京,或者不因一女子而降清,历史都会因此而改写。
对此,我的观点是:吴三桂降清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也确实有机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但是在明、顺、清三方的势力角逐中,最终由最强大的清统一中国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先说偶然
如果崇祯帝没有因派太监监军而惹恼唐通,居庸关是不是就有希望阻挡李自成的军队?
如果崇祯帝在一点作出南迁的决策,又何至于为李自成包围在北京?
如果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后约束军队,没有对北京官僚搜刮抢掠,吴三桂是否就没有降而复叛的借口?
如果李自成能早一点认清吴三桂两面三刀的嘴脸,是不是就不会留给他与清兵勾结的时间?
如果吴三桂没有在田弘家中遇到陈圆圆,那他的选择又会不会改变?
如果吴三桂的使者与多尔衮的军队错过呢?
如果多尔衮自己选择孤军深入攻打李自成的后方呢?
如果李自成当年相应关外皇太极的建议,共同对付明朝又如何呢?
可惜,历史是没有如果的,这些偶然的选择背后其实都是由历史人物自身的身份、性格和经历所决定的。
吴三桂两面三刀的个性导致他必然会反复无常,选择投靠强者
李自成骄傲自满的性格导致他进入北京后没有约束手下,没有正确清军的动向
多尔衮识大体、明大局,才能抓住时机进军山海关,才能做出支援吴三桂的抉择
必然中有偶然,偶然导致了必然。一场山海关的战斗的结果可能会因为吴三桂、李自成、多尔衮的选择不同而发生改变,但是清朝成为当时天下最强势力而最终将统一中国的趋势却不会发生改变。
假如吴三桂两不依靠,在山海关独立
请问他凭什么能和李自成和多尔衮长期相持呢?
就算是因为他此时是两方都需要拉拢的对象,而暂时可以自保
但山海关孤城一座又能死守多久?所以吴三桂选择李自成或者多尔衮投降是历史必然。
假如吴三桂依然选择投降李自成
那么吴三桂就依然会被李自成派到山海关前线抵挡清军。
山海关之战也许大顺未必输给大清。但是山海关此时孤城一座岂能久守?明朝的辽东问题也自然就成了大顺的辽东问题,还是一个死局。
而李自成的主力还要面对南明的反扑。再加上起义军内部也派系分裂,张献忠在两川和李自成离心离德。如此腹背受敌,又怎么能最终统一华夏呢?
这个问题想必吴三桂看得明白,对多年作战的对手满清的实力他也有足够的了解。
所以结论就是:吴三桂降清,表面上是他为陈圆圆的一时冲动,但本质上是对时局分析过后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就算没有陈圆圆、或者即便没有吴三桂的投降,历史的进程也不会发生改变。
塔布里斯
吴三桂,字长伯,今江苏高邮人,出身将门,他的父亲吴襄就是辽东参将,在父亲的影响下,吴三桂很早就开始了军旅生涯。
在松锦大战中,吴三桂跟随洪承畴增援锦州,在松山被清军围困后,吴三桂擅自突围,最后吴三桂逃过了逃兵的处罚,仅降三级。
由于洪承畴全军覆没,锦州沦陷,明军在山海关外仅剩下宁远孤城无人防守,吴三桂因此很快又复职继续担任宁远总兵。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崇祯令吴三桂全军回防北京,从山海关到北京200里的路程,由于携带家眷及辎重,吴三桂足足走了11天,等他接近北京外围时,崇祯早已经在煤山自缢身亡。吴三桂只好率军返回山海关。
被李自成先派遣往山海关劝降的唐通最先接触了吴三桂,唐通携带了白银4万两,“遗书三桂,盛夸新主礼贤,啖以父子封侯”。
于是吴三桂召开了军事会议,向手下将领表达了:闯王势大,我军孤立,不如投降的意图,手下军官均表示愿意听命,于是唐通接防山海关,吴三桂率军向北京进发,准备入城朝觐李自成。
不料部队刚走到永平时,遇到了从北京不堪农民军迫害的百姓和官员,得知了自己父亲的府邸也受到抢掠的消息,吴三桂十分愤怒,但考虑到,自己此时也没有别的退路,自己还可以进京亲自与李自成辨明。
可不久,他又听说陈圆圆被刘宗敏抢占的消息,不禁怒发冲冠,并且得知北京城内爆发鼠疫,吴三桂立刻率军返回山海关,打跑唐通。
于是,李自成率军出征山海关,吴三桂被迫降清。
吴三桂审时度势,投降满清,推动了明末清初国家的统一进程和民族的融合,有一定的历史贡献。在明、顺、清三方的势力角逐中,最终由最强大的清统一中国却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假如吴三桂两不依靠,在山海关独立,失去后勤补给,请问他凭什么能和李自成和多尔衮长期相持呢?
综上,李自成志大才疏,区区一流寇尔,不值得投靠。死守山海关,死路一条,投降清朝是当时最优选项。如果能联系上南明,又有船队的话,从海路撤回江苏,继续保卫大明江山,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