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世界VS.真實世界

莫言自稱是個講故事的人,而故事都有一定的虛構性,承載著人類的“胡思亂想”。從這點上講,文學作品應屬於精神領域或虛擬世界,似乎與人類的生存所需的物質條件沒有關聯。誠然,人類有幾百萬年的歷史,但其中絕大部分,人都是處於如何解決生計的狀態。我們始終在絞盡腦汁地提高生產力,與物質匱乏作鬥爭。因此,物質世界給人的感覺更重要。

01雜交水稻對人類做出了實實在在的貢獻

自1798年英國的馬爾薩斯發表了著名的《人口原理》以來,人口悲觀論就從未停止過。馬認為:人口增速將超過地球可提供的食物增速,人口增長將被罪惡和苦難所抑制。一百多年前,經濟學家們認為地球上的人口數不能超過二十億,否則資源養不活更多人。

事實上,近幾十年,人類發展與那些經濟大佬們理論正相反。人類在人口急劇膨脹到70億的同時,還擺脫了食不果腹的困境,且變得愈來愈空閒。這其中,雜交水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植物雜交是在同一品種但不同良種之間進行的,基因保持不變;就好比白人和黑人相交生子,得到一個混血兒一樣,作為“人”的基因沒有改變。而轉基因是加入不同物種基因或摘除相關基因的生物工程。前者為了植物增產增收,後者通過改變基因鏈條而改變了植物品質。

虛擬世界VS.真實世界

圖片來自Pexels

不可否認,雜交水稻對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作出了貢獻。作為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的功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公眾心目中一直是“民族英雄”的正面形象。

他用一種野生作物與本地水稻雜交,從而使莊稼在成熟時,枝杆比較艱挺,吸收更多的陽光,增加產量。

四十多年前,我們這代人就開始吃雜交水稻,想必那時轉基因技術還沒有普及。以前袁隆平對轉基因技術也一直持慎重態度,這幾年,他似乎更“開放”一些了,在轉基因問題上,態度也變得越來越積極。

02虛擬世界真的那麼“虛”嗎?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歷史》中講述了這樣一個事件: “公元前某一年,呂底亞國出現了大饑荒。起初,人們認為忍受一下,豐年很快回來,但情況並未好轉。於是他們想出了一種解決飢餓的方法:先用一整天來玩遊戲,使自己感覺不到對食物的渴求;接下來的一天吃東西,剋制玩遊戲。依此做法,呂底亞人一熬就是18年,其間發明了骰子、抓子兒、球以及其它所有常見遊戲。”

虛擬世界VS.真實世界

圖片來自Pexels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未置可否,但遊戲可以使人廢寢忘食,我們是深有體會的。我覺得現代人與呂底亞人沒有什麼不同,都存在著“飢餓感”,但我們現在不是對食物的渴求,而是對更多欲望得到滿足的渴求。

二千多年前,孔子創建儒家學說時,它不過是一個人生理想討論的話題,這在當時人看來太虛了,所以起初信仰他的人並不多。但當中華大地以及東亞世界普遍接受這套思想時,真實世界本身也同時被改造了。

03歷史路徑就是一個從實到虛的過程

人類處於原始社會時,吃飽肚子是第一需求。所以狩獵、採集是最實在的問題,哪一個人虛一點就難以保命。由於食物無法保存,必須連續地工作獲取食物,就如同牛、馬、羊等不停地低頭吃草一樣。

而進入農耕文明後,由於生產力的進步,糧食有了富裕並可貯存。這樣,一部分人可以過著“不勞而活”的生活,他們從真實的勞動中分化出來,擺弄琴、棋、書、畫以及關於“意義討論”這些虛的東西。人民群眾獲得豐收後也是載歌載舞地慶祝,這樣一個個“節日”就形成,而這在原始人看來太虛了。

虛擬世界VS.真實世界

圖片來自Pexels

工業文明時代,大量的人口從體力勞動中分化出來。他們不僅學習科學、技術、商業、管理等對提高生產有實用價值的學科;同時還學習哲學、文學、藝術......這些對生產沒有效用的學科。這在農耕文明的人看來太虛了。他們認為,看書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因為不僅看壞了眼睛,而且消耗了燈油;後來,不看書的孩子才是不好的孩子。

再看看當今的信息時代,曾幾何時還令人記憶猶新,我們告誡孩子們不要看手機,要認真讀書;但現在我們自己也成了低頭一族,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虛擬網絡世界裡。

一些人因為過分沉溺虛擬社交,無法習慣現實生活中的交流。他們在網上聊天時異常活躍,對錶情包的運用像魔術師手裡的撲克牌一樣信手拈來,讓人眼花繚亂。但是在面對面溝通時,卻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呆滯木訥,罕言寡語。

事實上,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哪一個更真實並不取決於客觀標準,而取決於它有多少人。比如遊戲世界裡的玩家達到了一定的數量,就很難區分哪個是現實,哪個是虛擬了。事實上,真實世界總是在按一定的步伐和節奏追趕這個虛擬的意義世界。

04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在中國,一個人說自己是一個唯物主義者,我一點也不吃驚,因為中華文化的基礎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再加上多年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薰陶,反而使我們不瞭解唯心主義,認為那是反動哲學,我以前就是這樣的思想。

相反,一個人說自己是個唯心主義者(假如此人不是哲學專業人士),那倒是著實讓我頗為驚訝!

我父親是一位有六十年黨年的老黨員,退休前經常在黨校講馬哲和政治經濟學。有一次我對他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錯誤的”。他很吃驚的回答道:“怎麼可能呢?馬克思說,實踐出真知。”我進一步講:“若實踐真的能出真知,那農學院的教授怎麼不是農民呢?他們對農業的實踐如此的豐富。”他思考了下,但沒有回答上來。

虛擬世界VS.真實世界

圖片來自Pexels

然後我接著對他說:“丹麥有位天文學家第谷用其畢生的精力觀察行星運行軌道,取得了許多的數據(大量實踐),但代入軌跡方程中吻合度不高(當時的軌跡是圓),於是就不停頓地觀察了二十多年,但數據仍然吻合不好。他死以後,他的德國學生開普勒沒做過任何觀察。一次偶然機會,他從古希臘幾何學中看到了橢圓邏輯方程式,便將其老師的數據代入,驚奇地發現,吻合度大大提高。於是一項新的科學發現產生了。”我看著父親說:“難道這個世界真的存在橢圓或圓嗎?”

我繼續說:“在柏那圖看來,事物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比如: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真正的圓,像太陽、月亮、星星......仔細觀察都不圓。即使用最圓的圓規所畫出的圓,如果用高倍放大鏡觀察,也不圓。那圓在哪裡呢?圓在我們的腦海裡,在我們的理念中。愛因斯坦提出虛擬的相對論理論之前也無任何真實地觀察實踐。當時的大哲學家懷特情不自禁大叫道:‘物質未曾來到,精神已經先行。’”

我的這番話讓唯物主義者的父親感到了詫異。

這裡出現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問題:究竟是虛擬的理論在前還是真實觀察在前,是無形的邏輯引導真實的事實,還是事實引導邏輯?有人說,這如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永遠扯不清。

許多科學發現就是想出來的,然後才被儀器觀察到的。比如: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可他們當時提出DNA雙螺旋理論時並沒有看到這樣的結構,而是1980年代的高倍電子顯微鏡的發現後,他們的理論才被證明的喲!

科學的盡頭是哲學,這樣的問題迫使哲學家們不得不思考人類認識世界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05猶太民族是世界上最會講故事的民族

在世界各民族中,猶太族是最具獨特性的民族,他們一直生活在虛擬的“故事”裡,而且堅信“故事”的重要性。

猶太人把一切的天災人禍都看成上帝對自己“罪”的懲罰。《舊約聖經》中上帝對以色列人說:你若不聽我的話,會有乾旱、瘟疫來懲罰你們;再不聽話,會有戰爭、被擄來管教你們;若還是不聽話,會讓你們亡國、四散到世界各地。至今,90%的猶太人認為自己在二戰中被屠殺是得罪了神而得到的應有懲罰。

以色列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建國,但是真正作為一個國家只有兩百多年的時間,其最鼎盛時期就是大衛王時代。在其餘的幾千年歷史中,猶太人被擄、被散落到世界各地流浪、流亡。

虛擬世界VS.真實世界

圖片來自Pexels

猶太民族認為自己是上帝的選民,與上帝立有盟約。按照《舊約聖經》的內容,世界始終是一小撮“被上帝揀選的人”與一大群烏合之眾共處。

但凡猶太的孩子,從小就背誦《舊約聖經》。由於大家擁有共同的信念並相信《舊約聖經》裡的故事,最後,這個國家在被滅亡兩千多年後,居然又被重建。這又反過來印證了《舊約聖經》上故事的現實正確性。

猶太人的歷史似乎表述了這樣一個事實:一個民族,可以沒有實實在在的土地和國家;但只要有虛擬的故事和信念,土地會失而復得,國家會重新建立。

雖然信仰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因著大家都相信其存在,建立了共識基礎,而一旦共識被建立,其它的一切都會被實現。

06虛擬中產生真實,真實中有虛擬

人類不僅能夠講述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事物,還能夠表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信息,將從未親身經歷過的想象娓娓道來,正是這種能力產生了認知革命,讓人類的祖先從其它動物中脫穎而出。

這種“虛構事物”能夠讓人們一起想象一件事情,編制出共同的願景。像宗教、國家、民族、公司、品牌......裡的虛構故事,賦予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合作能力,通過一個共同的價值觀,讓人類能夠實現大規模、長久性的合作。

人類通過語言文字,可以書寫一個故事,一段歷史,告訴我們從哪裡來、往何處去。而且,讓我們相信這個夢想是真實可信的。比如,中國人為什麼相信中華民族一定會復興?因為我們曾經是世界之巔,只要有足夠的條件,我們一定可以再次輝煌。

其實,任何一個人對現實中的真實都有一幅圖景。比如,一個農民觀察蔬菜想到的是綠色,一個有知識的人想到的則是維生素,而一個農學院的教授想到的可能是基因排列。

虛擬世界VS.真實世界

圖片來自Pexels

曾經有一位本科生告訴我,他只相信“真實”事物。為了讓他了解“真實”從何而來,我讓他設想一下我與一名高中生的對話的情景:

在寒冷的冬天,一位高中生面對一桶水,看著它逐步結成了冰。於是宣佈道:“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事情,水在0℃時結成了冰。”於是,我問他:“冰是什麼?”他答道:“冰是水的固態形式”,我又問道:“你怎麼知道是0℃呢?”他又答道:“我用溫度計測量的。”

我對他講:“水有氣、固、液三態是前人理性的規定,而水在0℃時結冰應反過來理解,物理學規定水結冰點為攝氏零度,這也是攝氏溫度的定義。因為你在之前已獲得了一系列關於水的虛擬知識,然後用這些虛擬知識去描述這些所謂的真實,如果你沒有相關的虛擬知識,你只能這樣說:‘一團流動性的東西消失了,一團硬邦邦的東西出現了,是不是同樣的東西,不知道。’”

“想象”的定義所建構的事物,已經變成了人們執著的“真實”事情。而“真實”事情所揭示的真理又作為新的“想象”的依據。虛擬與真實相互交織在一起,愈滾愈大,以致於我們分不清何為真實,何為虛擬。

量子力學的出現顛覆了人類以往的認識,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很可能是一種幻覺。因此,當有人說,讓我看見、聽見,我就相信!而這樣一種觀念是建立在人的思維無所不能的基礎上。曾經,我們能看見空氣嗎?能看見電流嗎?能看到原子嗎?能聽到超聲波嗎?

當人類認識到人的思維存在著有限性時,羅馬帝國曾頒佈一項法規,禁止用圓形的魚缸養魚,因為讓魚從圓形魚缸內向外看,是一個扭曲的世界,這對魚來說太殘酷了!同樣地,人類觀察這個世界也是戴著有色眼鏡的。無論是理性,還是感性,人類所認識到的世界也是扭曲的、不真實的!

07結語

古羅馬人稱月亮為“狄安娜”女神;古希臘人稱月亮為“阿爾忒彌斯”女神;古敘利亞人稱月亮為“阿斯泰羅”女神。這背後都有美麗的故事,有著人類的夢想。

上古時代的中國人對月亮更有浪漫的想象:后羿射下9個太陽後西王母賜其不老仙藥,后羿交於妻子嫦娥保管。后羿門徒逼迫嫦娥交出仙藥,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藥,便向天上飛去。當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捨后羿,嫦娥就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從此長居廣寒宮。后羿回家後心痛不止,於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

當我們今天登上月球時可不要忘記,我們的夢想曾踏上過這一荒漠的天體。

虛擬世界VS.真實世界

圖片來自Pexels

人類就是一群聚集在牢房裡的生物體,真實物理空間非常有限;但人類的夢想一刻也沒有停止從狹小的窗子飛出。儘管人類的探測器已登上了火星,然而,面對的茫茫浩瀚的宇宙,這一點空間又算什麼呢?是夢想使我們牢房的空間逐步增大!

“空就是色,色就是空。”這個花花的世界當真是真實存在的嗎?會不會是“相有心生”呢?難道不是從我們的內心這個“空或虛”產生的嗎?

螞蟻世界鮮為人知,絕大多數的螞蟻整天不停地幹活,但總極少數的螞蟻成天到處亂轉,從不幹活。開始動物學家們並不理解,但經過進一步觀察發現,這些極少數的螞蟻是螞蟻中的“哲學家”,他們的目的就是思考並尋找到新的食物資源。一旦它們發現了新的資源就率領著幹活的螞蟻走上獲得新食物的道路。然後,它們再去尋找更新食物資源。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就是為人類指出新道路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莫言的貢獻一點也不比袁隆平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